史诗雕塑和空间结构的文学性表达
作者:马涛来源:原创日期:2013-11-07人气:1429
一、空间表达方式的突破
空间是视觉艺术所需要表现的基本元素,可以分为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即平面和立体。艺术家对于平面空间结构的组织又被称为构图。由于平面空间是有界限的,所以整个画面会按照一定的视觉规律进行合理分布,在达到某种视觉有效性的同时还要维持画面的完整性,对于画面完整性的把握往往可以考验一位画家的基本能力。而雕塑作品所需要考虑的立体空间并没有固定的边界,作品的空间完整性则体现在艺术家对于形体本身结构位置的把握。从传统意义上讲,一位优秀的雕塑家为了把握作品的空间完整性,会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对结构进行适度的调整,明确形体结构的穿插位置,尽量避免在空间中有可能出现的“多余”部分,使作品完整地独立于空间,由此也可以达到塑造中体量感的有效传达。另外,在雕塑艺术中还有一种介于二维和三维之间的空间组织方式,那就是浮雕。浮雕艺术需要结合平面构图和立体塑造这两种对于空间的处理手段,同时保持平面空间的完整性和立体塑造的体积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浮雕艺术在造型处理上必须改变形体原有结构的空间位置,体积经过压缩后利用轮廓边缘的塑造处理造成空间深度的视觉假象。
《尼伯龙根之歌》在雕塑类型上属于圆雕作品,这意味着在塑造方式上必须保持穿插结构的空间位置。但作品在整体结构上采取的方式不同于纪念性雕塑所运用的三维立体空间的传统方式,而是利用立体与平面共同构成作品的整体空间,即在主体人物雕塑的背景上加入了欧洲中世纪风格的画框,使人物产生了一种从历史画面中走出的状态,而这种手法并不同于浮雕的处理方式。由于画框采取了中空的处理方法,使人物雕塑的背部不会因为背景的加入而遮挡观者的视线,并且从不同角度都可以透过画框看到青海湖美丽的风景,从而对于周围的环境起到了融合作用,赋予雕塑色彩和动感。作品将立体塑造、平面构图、空间环境这三种元素进行了有效搭配,形成了一幅极富想象力的画面。这样的方式使雕塑从形式的惯性中解放出来,使原本对于历史文化孤立静态的纪念转化为具有现实意义的空间想象。其实,此种处理方式并非独创,在很多当代公共艺术作品中都可以见到,如雕塑家大卫·纳什(David Nash)的作品《Blickachsen》就是利用树身构成中空的画框,将远处的罗马式教堂收入画中而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让真实环境融入作品所营造的艺术空间一直是很多艺术家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但是,能够在创作较为传统的写实性纪念雕塑中采用此种方式,算是较为有突破性的尝试。
二、塑造手法的多样选择
以历史史诗为题材的大型户外雕塑一般具有纪念性、叙事性、典型性等特点,创作者必须要运用有针对性的创作方式 。雕塑《尼伯龙根之歌》塑造手法的选择上在保持造型美感的同时充分考虑了民族性、年代感等构成因素,从而使作品的塑造手法多样化。首先,雕塑的表现内容分为几个组成部分,分别由主题人物齐格飞、垂死的恶龙以及中世纪风格的画框构成。对于创作素材进行整理后会发现,有关这一题材的插图较多,而且是带有典型中世纪哥特风格的绘本。“尼伯龙根之歌”的故事创作时期是在欧洲中世纪的中期,这一点和一般纪念性雕塑的传统写实主义风格有所不同,创作者认为,以诗歌形成时期的艺术风格来表现此作品更为恰当。因此,雕塑的塑造手法最终采取了把写实主义和哥特风格相结合,对于雕塑整体进行写实塑造的同时将局部进行风格化处理,使作品在风格上接近欧洲古代插图韵味,如人物着装中的铠甲就是非常典型的中世纪骑士服饰风格,背景画框更加强了这一特点。另外,作品在人物造型方面收集了大量关于日耳曼民族特征的资料,针对德国人高鼻深目、眉毛和眼睛较近、嘴唇薄、颧骨高而窄、额头较宽等特点进行了总结,同时又结合所塑造人物的年龄较轻这一故事背景,最终呈现出一位青年日耳曼人的形象。
三、作品对于史诗文学性的体现
《尼伯龙根之歌》是著名的中世纪日耳曼民族叙事诗,讲述的是古代勃艮第国王的故事,大约创作于公元791~792年,作者不详,用高地德语写成,全诗共9516行,分为上下两部,第一部为《齐格飞之死》,第二部为《克林希德的复仇》。这部史诗的悲剧色彩极为浓重,充满了对命运、罪恶以及神秘力量的描述,所塑造的人物在德国可谓家喻户晓,坚韧而矛盾的人物性格已成为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性格写照。一般来说,利用纪念性雕塑表现历史传说人物的方式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一是选择主题人物的外形特征对其进行强化,以塑造人物的显著特点来表达其精神气质,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罗丹的《巴尔扎克》,这位法国19世纪的文学巨匠在罗丹的塑造下表现为一位身穿睡袍、头发散乱的夜行者,罗丹在研究了大量的人物资料后选择了表现其“丑”的塑造方式。虽然有人认为,巴尔扎克像是“一只装在麻袋里的癞蛤蟆”,甚至法国文学家协会也认为这件作品在“粗制滥造的草稿”中很难认出巴尔扎克的形象,但雕塑最终被人认可也是源于雕塑家对于巴尔扎克人物特征的大胆塑造,就像罗丹自己说的:“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除此之外,还可以见到很多以人物特征为塑造手法的纪念性雕塑,如《孔子像》《雷锋像》等。
二是选择故事内容的特定画面进行表现,以雕塑的叙事性来营造观众对于主题人物的想象空间,这一类作品往往表现外形特征并不确定的人物,一般会含有雕塑家强烈的个人色彩并且强调内容的文学性表达,如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大卫是古代以色列的国王,在传说中少年时期的他打败了入侵者,保卫了以色列人。大卫的形象并不确定,这种概念化的英雄形象使雕塑家塑造了一个理想中的人物。之所以选择战斗中的大卫,是源于佛罗伦萨人刚取得了一场保卫家园的胜利,雕塑家以个体形象的塑造承载着人们的集体记忆。除了《大卫》,米开朗琪罗的《摩西》《圣殇》等都属于雕塑家对于表现主题的文学性表达。
《尼伯龙根之歌》这一题材的创作倾向于后一种表现方式,因为主人公齐格飞的形象并不确定,诗歌中概念化的形象描述只是表达了人们心中的理想形象。但是,想要用一件雕塑作品来完整地表现这样一部结构极为复杂的文学巨著几乎是不可能的,故事中有多处片段都非常具有典型性,可以作为史诗的标志性内容进行塑造,最终艺术家将作品的创作目标扩大为对整个日耳曼民族的集体特征进行表达,选择了“屠龙”这一典型的中世纪欧洲传说的故事片段,与此同时,主题人物从画框中走出这一场景也是参照《尼伯龙根之歌》欧洲版画册开篇的插图进行设计的。也就是说,雕塑的内容交代了故事的开始,留下了后续发展的想象空间,避开了故事的悲剧性高潮,选择了史诗所代表的民族精神,这一创作思路也是具有创意的。
结语
《尼伯龙根之歌》打破了传统的纪念雕塑,普遍采用金字塔式的构造模式,在视觉表达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使传统的写实主义雕塑融入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手段,在保持视觉效果的同时,加强了作品所体现出的文学性内涵,为大型历史史诗题材的雕塑创作提供了值得参考的经典案例。
空间是视觉艺术所需要表现的基本元素,可以分为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即平面和立体。艺术家对于平面空间结构的组织又被称为构图。由于平面空间是有界限的,所以整个画面会按照一定的视觉规律进行合理分布,在达到某种视觉有效性的同时还要维持画面的完整性,对于画面完整性的把握往往可以考验一位画家的基本能力。而雕塑作品所需要考虑的立体空间并没有固定的边界,作品的空间完整性则体现在艺术家对于形体本身结构位置的把握。从传统意义上讲,一位优秀的雕塑家为了把握作品的空间完整性,会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对结构进行适度的调整,明确形体结构的穿插位置,尽量避免在空间中有可能出现的“多余”部分,使作品完整地独立于空间,由此也可以达到塑造中体量感的有效传达。另外,在雕塑艺术中还有一种介于二维和三维之间的空间组织方式,那就是浮雕。浮雕艺术需要结合平面构图和立体塑造这两种对于空间的处理手段,同时保持平面空间的完整性和立体塑造的体积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浮雕艺术在造型处理上必须改变形体原有结构的空间位置,体积经过压缩后利用轮廓边缘的塑造处理造成空间深度的视觉假象。
《尼伯龙根之歌》在雕塑类型上属于圆雕作品,这意味着在塑造方式上必须保持穿插结构的空间位置。但作品在整体结构上采取的方式不同于纪念性雕塑所运用的三维立体空间的传统方式,而是利用立体与平面共同构成作品的整体空间,即在主体人物雕塑的背景上加入了欧洲中世纪风格的画框,使人物产生了一种从历史画面中走出的状态,而这种手法并不同于浮雕的处理方式。由于画框采取了中空的处理方法,使人物雕塑的背部不会因为背景的加入而遮挡观者的视线,并且从不同角度都可以透过画框看到青海湖美丽的风景,从而对于周围的环境起到了融合作用,赋予雕塑色彩和动感。作品将立体塑造、平面构图、空间环境这三种元素进行了有效搭配,形成了一幅极富想象力的画面。这样的方式使雕塑从形式的惯性中解放出来,使原本对于历史文化孤立静态的纪念转化为具有现实意义的空间想象。其实,此种处理方式并非独创,在很多当代公共艺术作品中都可以见到,如雕塑家大卫·纳什(David Nash)的作品《Blickachsen》就是利用树身构成中空的画框,将远处的罗马式教堂收入画中而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让真实环境融入作品所营造的艺术空间一直是很多艺术家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但是,能够在创作较为传统的写实性纪念雕塑中采用此种方式,算是较为有突破性的尝试。
二、塑造手法的多样选择
以历史史诗为题材的大型户外雕塑一般具有纪念性、叙事性、典型性等特点,创作者必须要运用有针对性的创作方式 。雕塑《尼伯龙根之歌》塑造手法的选择上在保持造型美感的同时充分考虑了民族性、年代感等构成因素,从而使作品的塑造手法多样化。首先,雕塑的表现内容分为几个组成部分,分别由主题人物齐格飞、垂死的恶龙以及中世纪风格的画框构成。对于创作素材进行整理后会发现,有关这一题材的插图较多,而且是带有典型中世纪哥特风格的绘本。“尼伯龙根之歌”的故事创作时期是在欧洲中世纪的中期,这一点和一般纪念性雕塑的传统写实主义风格有所不同,创作者认为,以诗歌形成时期的艺术风格来表现此作品更为恰当。因此,雕塑的塑造手法最终采取了把写实主义和哥特风格相结合,对于雕塑整体进行写实塑造的同时将局部进行风格化处理,使作品在风格上接近欧洲古代插图韵味,如人物着装中的铠甲就是非常典型的中世纪骑士服饰风格,背景画框更加强了这一特点。另外,作品在人物造型方面收集了大量关于日耳曼民族特征的资料,针对德国人高鼻深目、眉毛和眼睛较近、嘴唇薄、颧骨高而窄、额头较宽等特点进行了总结,同时又结合所塑造人物的年龄较轻这一故事背景,最终呈现出一位青年日耳曼人的形象。
三、作品对于史诗文学性的体现
《尼伯龙根之歌》是著名的中世纪日耳曼民族叙事诗,讲述的是古代勃艮第国王的故事,大约创作于公元791~792年,作者不详,用高地德语写成,全诗共9516行,分为上下两部,第一部为《齐格飞之死》,第二部为《克林希德的复仇》。这部史诗的悲剧色彩极为浓重,充满了对命运、罪恶以及神秘力量的描述,所塑造的人物在德国可谓家喻户晓,坚韧而矛盾的人物性格已成为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性格写照。一般来说,利用纪念性雕塑表现历史传说人物的方式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一是选择主题人物的外形特征对其进行强化,以塑造人物的显著特点来表达其精神气质,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罗丹的《巴尔扎克》,这位法国19世纪的文学巨匠在罗丹的塑造下表现为一位身穿睡袍、头发散乱的夜行者,罗丹在研究了大量的人物资料后选择了表现其“丑”的塑造方式。虽然有人认为,巴尔扎克像是“一只装在麻袋里的癞蛤蟆”,甚至法国文学家协会也认为这件作品在“粗制滥造的草稿”中很难认出巴尔扎克的形象,但雕塑最终被人认可也是源于雕塑家对于巴尔扎克人物特征的大胆塑造,就像罗丹自己说的:“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除此之外,还可以见到很多以人物特征为塑造手法的纪念性雕塑,如《孔子像》《雷锋像》等。
二是选择故事内容的特定画面进行表现,以雕塑的叙事性来营造观众对于主题人物的想象空间,这一类作品往往表现外形特征并不确定的人物,一般会含有雕塑家强烈的个人色彩并且强调内容的文学性表达,如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大卫是古代以色列的国王,在传说中少年时期的他打败了入侵者,保卫了以色列人。大卫的形象并不确定,这种概念化的英雄形象使雕塑家塑造了一个理想中的人物。之所以选择战斗中的大卫,是源于佛罗伦萨人刚取得了一场保卫家园的胜利,雕塑家以个体形象的塑造承载着人们的集体记忆。除了《大卫》,米开朗琪罗的《摩西》《圣殇》等都属于雕塑家对于表现主题的文学性表达。
《尼伯龙根之歌》这一题材的创作倾向于后一种表现方式,因为主人公齐格飞的形象并不确定,诗歌中概念化的形象描述只是表达了人们心中的理想形象。但是,想要用一件雕塑作品来完整地表现这样一部结构极为复杂的文学巨著几乎是不可能的,故事中有多处片段都非常具有典型性,可以作为史诗的标志性内容进行塑造,最终艺术家将作品的创作目标扩大为对整个日耳曼民族的集体特征进行表达,选择了“屠龙”这一典型的中世纪欧洲传说的故事片段,与此同时,主题人物从画框中走出这一场景也是参照《尼伯龙根之歌》欧洲版画册开篇的插图进行设计的。也就是说,雕塑的内容交代了故事的开始,留下了后续发展的想象空间,避开了故事的悲剧性高潮,选择了史诗所代表的民族精神,这一创作思路也是具有创意的。
结语
《尼伯龙根之歌》打破了传统的纪念雕塑,普遍采用金字塔式的构造模式,在视觉表达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使传统的写实主义雕塑融入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手段,在保持视觉效果的同时,加强了作品所体现出的文学性内涵,为大型历史史诗题材的雕塑创作提供了值得参考的经典案例。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