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技术组织设计教学实践的探讨
作者:王珺珠、冯天成、刘冠来源:原创日期:2013-11-08人气:765
一、把握好艺术设计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一)以艺术设计引领技术创新方向,增强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
人类社会对于艺术的追求永不停止,艺术设计也不会停止,促使实现艺术设计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CAD与3D辅助设计、3D打印机、激光雕刻和数控制作等新技术也逐步向辅助艺术设计方向发展,衍生出许多新的技术形式,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拓展了路子,增加了新的艺术设计方法,如计算机辅助配色技术使装饰色彩层次无限拓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使设计思路即时反映,3D打印使艺术设计作品即时呈现。因此,应根据艺术设计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力求实现技术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艺术设计。
(二)以技术创新提升艺术设计品质,增强学生艺术设计能力
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艺术设计,能够形成新工艺、新程序、新材料,衍生出新的艺术形式,使得技术创新成为艺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装备创新、原材料创新、生产组织与管理创新的原动力。在利用新技术组织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借助新技术提升艺术设计品质的能力,发挥新技术的优势,丰富艺术产品,提高艺术产品的生产效率,提升艺术产品的质量,降低艺术产品的成本,扩大艺术产品的影响力。
(三)注重艺术设计与技术创新相互转化,提高学生综合艺术素养
综观艺术发展史,艺术设计的长久积淀必定会引起艺术设计、生产技术的创新,而每一次技术创新,必定会引起艺术设计质的飞跃,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在组织艺术设计和技术应用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其中的内在关系,让其在艺术设计中能够树立技术创新的意识,在技术应用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提升艺术设计品质,创新艺术设计技术。
二、把握好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
(一)围绕文化传承进行技术创新
一方面,中国传统设计是文脉深厚、工艺荟萃、制作精美、风格独特的,是中华民旅生活智慧的结晶,是艺术设计的基础。因此,艺术设计不能与传统艺术分割和对立,其要秉承文化传承。另一方面,文化传承必定要引导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要服务于文化传承,要围绕文化传承组织技术创新,如北京林业大学刘冠老师创新“快装自锁榫卯结构”的结构技术,采用数控铣床精密加工,设计生产出了中国传统明式家具,这就是一个围绕文化传承进行技术创新的典型例子。
(二)注重解决艺术设计中的技术短板
传统的艺术设计产品有其传统的技术方法,但工艺比较复杂,程序繁多,生产效率不高。如龙、祥云是我国的图腾,在用CAD和3D进行室内装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相当一部分设计还需借助一些抽象的符号来辅助设计,不能形象化、可视化、模块化和规范化,艺术设计的效率不高、意境不强、精品不多,应使这些复杂的图案符号化、公式化和参数化。
(三)注重围绕文化传承形成配套技术
要围绕某一艺术传承,在技术、程序、工艺、材料等方面形成配套的技术创新,如北京林业大学采用激光雕刻工艺与染色木基复合材料技术设计生产出 了“云雕”“剔犀式线刻浮雕”“套色浮雕装饰板”等产品。只是目前这种技术还不多,不配套,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需要引导学生在技术、程序、工艺、材料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形成配套技术。
三、把握好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
(一)要有准备,充分掌握技术特性
应引导学生学习掌握CAD、3D绘图、数控机床、激光雕刻等技术,做到“精一懂二知三”,让学生打牢设计基本功。一是通过所见即所得的设计及生产技术,使设计形象而直观,及时修改设计和生产中的不足,提高产品的成品率和精品率;二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其很容易将设计图纸变成实体的艺术品;三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对其树立自信心极其重要;四是使学生由理论型人才向实践型人才过渡。
(二)要综合运用,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应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上述设计技术,充分发挥各种设计技术优势,提高综合艺术设计能力。一是让学生达到触类旁通,懂得各种技术的相互融合,迸发出设计灵感,产生1+1大于2的效果;二是通过各种技术综合运用,让学生设计出新的艺术形式,生产出新的艺术产品;三是降低艺术设计产品的成本,实现艺术设计产业化;四是为学生拓展就业渠道,为社会提供更多人才。
(三)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集体力量
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引导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和特点,组成协作团队,形成合力,提高集体攻关能力。一是可通过团队协作,设计、生产出大型、复杂的艺术产品;二是通过相互研讨、碰撞,产生出新的艺术火花,提高设计品质;三是集成多人多艺,可缩短设计周期,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四是让学生在学校形成团结协作精神,为其及早走向社会和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一)以艺术设计引领技术创新方向,增强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
人类社会对于艺术的追求永不停止,艺术设计也不会停止,促使实现艺术设计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CAD与3D辅助设计、3D打印机、激光雕刻和数控制作等新技术也逐步向辅助艺术设计方向发展,衍生出许多新的技术形式,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拓展了路子,增加了新的艺术设计方法,如计算机辅助配色技术使装饰色彩层次无限拓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使设计思路即时反映,3D打印使艺术设计作品即时呈现。因此,应根据艺术设计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力求实现技术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艺术设计。
(二)以技术创新提升艺术设计品质,增强学生艺术设计能力
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艺术设计,能够形成新工艺、新程序、新材料,衍生出新的艺术形式,使得技术创新成为艺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装备创新、原材料创新、生产组织与管理创新的原动力。在利用新技术组织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借助新技术提升艺术设计品质的能力,发挥新技术的优势,丰富艺术产品,提高艺术产品的生产效率,提升艺术产品的质量,降低艺术产品的成本,扩大艺术产品的影响力。
(三)注重艺术设计与技术创新相互转化,提高学生综合艺术素养
综观艺术发展史,艺术设计的长久积淀必定会引起艺术设计、生产技术的创新,而每一次技术创新,必定会引起艺术设计质的飞跃,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在组织艺术设计和技术应用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其中的内在关系,让其在艺术设计中能够树立技术创新的意识,在技术应用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提升艺术设计品质,创新艺术设计技术。
二、把握好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
(一)围绕文化传承进行技术创新
一方面,中国传统设计是文脉深厚、工艺荟萃、制作精美、风格独特的,是中华民旅生活智慧的结晶,是艺术设计的基础。因此,艺术设计不能与传统艺术分割和对立,其要秉承文化传承。另一方面,文化传承必定要引导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要服务于文化传承,要围绕文化传承组织技术创新,如北京林业大学刘冠老师创新“快装自锁榫卯结构”的结构技术,采用数控铣床精密加工,设计生产出了中国传统明式家具,这就是一个围绕文化传承进行技术创新的典型例子。
(二)注重解决艺术设计中的技术短板
传统的艺术设计产品有其传统的技术方法,但工艺比较复杂,程序繁多,生产效率不高。如龙、祥云是我国的图腾,在用CAD和3D进行室内装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相当一部分设计还需借助一些抽象的符号来辅助设计,不能形象化、可视化、模块化和规范化,艺术设计的效率不高、意境不强、精品不多,应使这些复杂的图案符号化、公式化和参数化。
(三)注重围绕文化传承形成配套技术
要围绕某一艺术传承,在技术、程序、工艺、材料等方面形成配套的技术创新,如北京林业大学采用激光雕刻工艺与染色木基复合材料技术设计生产出 了“云雕”“剔犀式线刻浮雕”“套色浮雕装饰板”等产品。只是目前这种技术还不多,不配套,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需要引导学生在技术、程序、工艺、材料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形成配套技术。
三、把握好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
(一)要有准备,充分掌握技术特性
应引导学生学习掌握CAD、3D绘图、数控机床、激光雕刻等技术,做到“精一懂二知三”,让学生打牢设计基本功。一是通过所见即所得的设计及生产技术,使设计形象而直观,及时修改设计和生产中的不足,提高产品的成品率和精品率;二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其很容易将设计图纸变成实体的艺术品;三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对其树立自信心极其重要;四是使学生由理论型人才向实践型人才过渡。
(二)要综合运用,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应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上述设计技术,充分发挥各种设计技术优势,提高综合艺术设计能力。一是让学生达到触类旁通,懂得各种技术的相互融合,迸发出设计灵感,产生1+1大于2的效果;二是通过各种技术综合运用,让学生设计出新的艺术形式,生产出新的艺术产品;三是降低艺术设计产品的成本,实现艺术设计产业化;四是为学生拓展就业渠道,为社会提供更多人才。
(三)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集体力量
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引导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和特点,组成协作团队,形成合力,提高集体攻关能力。一是可通过团队协作,设计、生产出大型、复杂的艺术产品;二是通过相互研讨、碰撞,产生出新的艺术火花,提高设计品质;三是集成多人多艺,可缩短设计周期,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四是让学生在学校形成团结协作精神,为其及早走向社会和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