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G312公路K2326+600~K2327+150段边坡病害机理研究

作者:李亚子、哈建超、贾军委来源:原创日期:2013-11-18人气:822
 1 项目概况
病害路段位于古浪县境内,G312公路K2326+600~ K2327+150处的路堑高边坡地段,病害特征主要是道路上行一侧(兰州方向)高边坡岩体危石崩落、岩体滑塌、岩屑溜落、小规模泥石流等,严重危及行车及驾驶人员的安全。
1.1 边坡地层岩性 根据现场调查研究和室内试验研究,白垩系地层的工程地质特征如下:
1.1.1 砂岩[1]:颜色以灰色、灰绿色、紫色的互层色调分布,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中粒或粉细粒结构,薄层~中厚层构造,钙泥质胶结,单层厚度变化悬殊,薄层厚度仅3~5cm,中层厚度为20~50cm,厚层可达250cm。发育两组贯通层位的构造节理,风化较重,厚层砂岩露头处可见受节理控制的典型球状风化特征。紫色砂岩多为泥质胶结的粉细粒结构,岩质较软,经试验,干燥抗压强度为5.7~6.6MPa[2],灰色砂岩一般均为钙质或钙泥质胶结的中粒结构,相对层理较厚,岩质较硬,干燥抗压强度为21.8~26.3MPa。
1.1.2 砂砾岩:岩石颜色以灰绿色为主,砂粒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砾石成分较复杂,多为变质岩碎屑物质,砾石磨圆度较好,呈浑圆状,分选比较均匀,粒径绝大部分为5~8mm,个别有超过20mm粒径的,钙质胶结,中厚层状成岩,露头不多,呈夹层分布在局部,同样受到两组贯通状构造节理的切割,试验层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岩质较硬,风化较轻,干燥抗压强度为29.6~37.2MPa。
1.1.3 泥岩[3]:颜色以紫褐色为主,灰绿色为辅,成分以粉土矿物和粘土矿物为主,泥质结构,层里构造,多以中后层状产出,偶见极薄层泥质粉砂岩夹层。泥岩风化剥离严重,表面多成破裂状粒块溜落,使坡面形成凹槽,其工程地质性质具有遇水膨胀,崩解泥化,脱水干裂的特征,经试验,干燥抗压强度为20.8~32.1MPa。
1.2 边坡地质构造 本段路堑通过区主要是白垩系地层,为一套灰色、灰绿色、紫色、紫褐色的砂岩、泥岩、砂砾岩及含砾砂岩互层[4],属陆相湖盆及山间凹地沉积,后期受造山运动的影响,岩层呈较高角度向南倾斜,产状约为195°∠48°~56°,发育两组构造节理,将岩体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岩块状,产状分别为110°∠37°和260°∠78°,节理面较平直光滑,呈半闭合状。地表覆盖厚度不足0.5m的植被土层。
1.3 水文地质特征 本工程处于沟谷半坡地带,道路下方即为十八里堡水库,水库蓄水对路基未见有影响,边坡处未见地下水露头,渐渐浆砌片石护坡有几处泛湿外挤现象,与上方坡面防护层破损和排水系统失效有关。经调查推测,地下水类型应是基岩层间裂隙水,地下水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渗入补给,本区多年均降水量为177.1mm,近于垂直的密集型岩层层面裂隙是接受降水入渗的通道,下方沟谷应是地下水的排泄场所和交替循环场所。
2 边坡病害成因分析
2.1 砂岩崩塌落石 病害地段岩层走向几乎与坡面展布方向垂直,使岩体的危石存在率增加,同时,中~厚层状砂岩受到两组构造机理的切割,使岩体的整体性遭到破坏,稳定性变差,危石产生的几率进一步增加,另外,受互层关系泥岩风化剥蚀作用[5]的影响,泥岩坡面流落形成的凹槽,加剧了砂岩临空面的扩大。边坡砂岩在失稳状态下时常发生顺层滑塌或者崩塌,滑塌岩体冲毁防护网,直接落入路面,崩塌岩块在坡面跳跃下落,或被拦石网挡拦在平台处,或越过拦石网落到道路路面上,严重危及道路行车安全。落石大者近1m3,一般为50cm×30cm×25cm,小者为10cm×10cm×8cm(见图1)。
2.2 泥岩膨胀崩解 白垩系地层的泥岩受沉积环境及干旱气候条件的共同影响,普遍含有可融盐的成分,以及粘土矿物的某些特殊物理性质,致使泥岩遇水膨胀、崩解、脱水干裂、溜塌等严重的结构破坏现象。泥岩的这种复杂的水理特征,破坏了坡面的完整性[6],加剧了泥岩露头处的凹槽及冲沟的形成,进而加剧中厚层砂岩大规模顺层滑塌[7]的可能性。膨胀性破坏了坡面人工防护工程,造成喷射混凝土层鼓包、破裂、滑落,浆砌片石护体外挤坍塌、排水沟鼓起、掏空等现象。崩解性形成的岩屑、岩块散步坡面,碎石滑溜到坡体平台,填塞排水沟,当遇到降雨,坡体产生滑塌,或形成泥石流流入道路,影响车辆正常的安全行驶(见图2)。
3 数值分析
GDEM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离散元方法(CDEM),可以实现边坡从连续变形到破裂运动的全过程模拟。
3.1 稳定性分析
结合边坡y方向位移云图和不平衡率时程曲线可以得出边坡自重作用下y方向最大位移为-4mm、边坡的不平衡率随时间发展逐渐趋近于零,这表明仅在自重作用下边坡足够安全不会发生滑移。
3.2 破坏变形模式
从图5(a)、(b)、(c)、(d)过程可以看出考虑节理因素,GDEM数值模拟时定义局部阻尼系数为0.001时本段路堑边坡破坏变形[8]为滑塌破坏,这与现场调查结果相符。
4 结论
本文对公路沿线区域地质环境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归纳了边坡崩塌落石的形成条件、影响因素。采用可以从连续变形到破裂运动的全过程模拟的GDEM软件研究了边坡的稳定性和极限破坏变形模式。调查研究发现G312公路K2326+600~K2327+150处的路堑高边坡地段病害特征主要是危石崩落、岩体滑塌、岩屑溜落。沿线区域的地形地貌、边坡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是形成病害的主要原因,线路附近的十八里水库也促使了崩塌灾害的形成。边坡潜在的破坏变形模式为大规模的滑塌。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