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拟剧理论视阈下vlog新闻的出圈机制研究

作者:顾雯来源:《声屏世界》日期:2024-09-12人气:717

一、引言

自2020年九月《关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政策的发布以来,我国媒体融合事业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过去的“大”而“全”转向了现在的“细”而“小”,对各类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vlog这种从民间兴起的形式逐渐受到主流媒体的重视和纳入,央视新闻率先尝试推出了《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新闻,取得了热烈的反响。这个新闻形式恰恰符合了媒体融合下半场“细”而“小”的要求,并成功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喜爱。对于这一现象,可以用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来作出解释。 

二、理论先行:拟剧理论之于vlog新闻的适用性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他的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了拟剧论的理论观点。他认为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每个人都是其中的演员。人们在不同的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据不同的要求展示自己,在观众的注目下进行不同的表演。戈夫曼还提出了前台和后台这两个关键概念。前台是指社会制度所约束的公共场合,在这里人们扮演的角色并不是他们真实的自我,而是理想化的角色。而在后台,人们从社会的目光中解放出来,超越了社会规则的限制,展现出真正的本我。与前台相比,后台是一个更加放松的场所,人们无需扮演角色,可以更自然地表现自己。剧场的幕布将舞台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演员们的表演区域,另一部分则是他们脱下表演面具的私密空间。这样的划分既让观众进入虚拟的表演世界,也将表演与现实世界相隔离。观众可以暂时忘却现实,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员的角色中,沉浸在表演的世界中。

Vlog新闻是建立在vlog形式之上的一种新闻形式。Vlog,即Video Blog,是一种通过视频展示个人视角和情感的博客形式。它通过拍摄、编辑个人生活的视频片段,并配以文字、音乐等元素,来传达记录者的观点和情感。Vlog起源于2012年的美国,2017年引入中国,并在2018年开始在中国的明星和网红之间流行起来,被视为中国的Vlog元年。与明星网红的vlog不同,vlog新闻的创作者是新闻记者或新闻主播。在公众的印象中,他们通常是严肃、严谨、庄重的。然而,在vlog新闻中,新闻工作人员摆脱了惯常的形象,变得活泼起来,措辞也更加随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vlog新闻也让公众有机会了解到新闻制作的“后台”,与电视荧屏上的新闻大不相同。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当今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思路上的变化,他们放弃了前台的角色,摒弃了理想化的社会化形象,展现出放松愉快的真实自我。此外,vlog新闻采用“以人为媒”的传播方式,与当前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相契合。

三、vlog新闻报道的发展进路

(一)主流媒体对vlog新闻的收编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国主流媒体开始兼顾流行于Z世代之间的Vlog,将其纳入自身报道范畴。在2018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率先在报道中推出了“记者vlog”栏目。紧接着,在2019年全国两会的报道中,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等主流媒体也尝试以Vlog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而在2019年11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新推出了Vlog政治报道《大国外交最前线》,引起了全网的关注。随后,在2022年3月的“中美元首视频会晤”报道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连续推出了康辉拍摄的Vlog,包括《四个月内第二次!中美元首再次开启“云会晤”》、《进行中!中美元首视频通话最新消息》和《长达两小时!中美元首视频通话信息量很大》等三支Vlog,总播放量近3亿!而在2022年两会的报道期间,各大主流媒体相继推出了《奋进的春天.两会Vlog》、《两会开幕!来看看记者们都在忙些啥?》、《两会Vlog|跟我一起去报到》和《记者看两会》等Vlog新闻报道。到了2023年两会,随着《小彭2023两会Vlog》的走红,Vlog新闻进一步轻量化,通过细微的角度切入点让用户更加关注两会的议程和重点。因此,Vlog新闻报道已成为主流媒体时政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二)《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的实践应用

《大国外交最前线》分为上下两季,上季是由新闻主播康辉个人拍摄的vlog。他以“第一视角”展示了与以往大屏幕新闻不同的外交场景。这个系列的视频一上线就受到了热烈好评。例如,《康辉的第一支vlog:明天要出趟远门》在哔哩哔哩的播放量已接近300万次,微博话题#康辉的第一支vlog#的阅读量达到2.9亿次,讨论量达到9.8万次,互动量达到15.4万次。在下季的《大国外交最前线》中,新闻主播刚强和宝晓峰也加入了外交vlog新闻制作团队,与康辉一起通过“我叙事”来诠释我国新时代的外交事业。截至2023年11月23日,《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已发布了183个视频,每期的视频播放量都超过了一万次,有些甚至超过了一百万次。例如,11月16日康辉跟随习近平主席访美,在《为何“人民友好”在中美关系中国具有特殊意义》视频中,播放量达到了357万次。这样的爆款视频在《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中已经不再少见。

四、《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的“出圈”之由

(一)话语:从“居庙堂之高”到“亲人民之地”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戈夫曼指出,在后台,表演者可以放松并暂时忘记自己的角色,不需要道具和台词。在《大国外交最前线》中,我们看到了类似的转变,采用了“第一视角”而非“第三视角”,“自拍杆”取代了“手持话筒”,“嗨,大家好我是康辉”取代了正式的展演词。作为联系党和人民的重要角色,我国主流媒体通常使用严肃正经的语言和台词,但这并不受年轻群体的欢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因此,主流媒体积极探索vlog和新闻的结合,主动改变语言表达方式,融入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以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例如,在2019年11月12日,康辉跟随习近平主席访问雅典期间,他发表的视频中,康辉自嘲自己是自拍“菜鸟”,并提到了“秘密武器”,引发观众的好奇心,让观众产生了继续观看的欲望。同样地,在2022年9月14日,康辉跟随习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22次会议时,他发布了《康辉的vlog|他的行李箱里为啥塞了一块烤馕?》的视频,在视频中,康辉将自己的工作包称为“化妆包”,这些年轻化的语言表达缩小了与年轻群体的距离,提高了用户的粘性,将相关新闻传达给了用户,并成功从“庙堂之高”转变为“人民之地”的主流话语。

(二)内容:从“前台展演”到“后台流露”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戈夫曼指出,前台是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有意无意使用的表达装备。同时,他提出了“舞台装置”的概念,包括舞台设施、装饰品、布局等背景项目,为表演者提供舞台布景和道具。根据戈夫曼的理论,舞台装置是固定的,只有在适当的装置中,表演者才能开始他们的表演。离开了舞台装置,表演也就结束了。传统的新闻报道是主播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舞台”上播报已经制作好的新闻。这种形式被称为“结论前置”的前台展演,新闻内容受到“舞台装置”的限制。而vlog新闻则以“后台前置”的方式,将新闻制作过程细化、趣味化、轻松化和轻量化。一方面,vlog新闻以“我叙事”的记录式报道方式,满足了用户的好奇心和窥私欲。例如,在2019年11月,康辉随习近平主席访问巴西和希腊期间发布的《康辉的第一支vlog:明天要出趟远门》中,康辉展示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及自己即将带上的装备。他还展示了记者如何抢占机位,临时的“新闻工作间”,以及新闻后期配音的过程。这些内容让网友们赞道:“太有意思了!多多更新!”另一方面,vlog新闻的时长通常在五分钟以内,更加轻量化,适应了用户碎片化的媒介习惯。此外,vlog新闻不仅涉及重要的外交事实,还融入了科普内容、文化习俗、历史沿革等细节,使得外交新闻更加立体化、丰富化和真实化。同时,即兴沟通和不定时的更新频率增强了用户的新奇感和新鲜感,提高了传播效果。例如,在11月16日,康辉跟随习近平主席进行美国国事访问时,发布了《为何人民友好在中美关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vlog。康辉的镜头展示了欢迎宴会的宴会厅,通过计算出席宴会的客人数,展示了座位上的菜单和同传的耳机。视频中悠扬的现场音乐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说,vlog是社交化和视频化传播深度发展的一种样式,也是从“内容为王”转向“上下文为王”的一种新型表达形式。vlog新闻解决了内容过剩和信息超载的问题,满足了用户对“正在发生什么”的阅听需求,是全媒体报道中的轻骑兵。从“前台展演”式的新闻播报到“后台流露”式的新闻记录,这种转变对于当前信息社会的优化,也是解救主流报道于碎片化洪流的良方。   

(三)人物:日常生活中的“人格化”呈现

新闻的人格化表达是指在新闻报道中展现一定的个人特质。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的手记体现了新闻的人格化特点:采写编辑在第一视角下展开;记者可以记录下个人的观察和体验,以及个人思考和感受;手记中的观点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反映了记者的经验、喜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研究者提出了重新思考“人格化”的概念。他们认为在社交媒体中,用户显示出明显的“类人属性”,例如情绪化、偏爱偏恶、注意力涣散(经常跳转到热点话题等)。这种人格化并非是用户真实人格的投射,而是意识或无意中构建的某种拟人形象。而vlog新闻不仅满足了新闻人格化的三个方面(第一视角、主体经验、个人色彩),还通过更生动具象的视频媒介弥补了文字媒介的不足,进一步展现了社交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人格化。此外,vlog新闻真正实现了“第一人称”的主体表达。虽然记者手记也具有个人特征,但与vlog新闻相比,缺乏直观的交流感。记者手记需要通过文字这个媒介与观众进行沟通,所以在传播过程中人格化的表达效果会有所限制。

梅罗维茨在戈夫曼前台后台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中区”概念,指的是位于前台和后台之间的一个中间地带。在vlog中,vlogger在摄像机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是前台行为,这并不完全等同于舞台上的前台行为,因为其中也夹杂着后台的对话和表达,这种行为被称为“中区”行为。vlog新闻正是展示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混合。基于这一点,记者在vlog中展现的人格化表达正好把握到了平衡点,既不会过于“表演化”,也不会像完全不考虑形象的“深后台”行为那样。 例如,在《大国外交最前线》视频中,主播康辉深受观众喜爱。他使用了日常化的语言,如“秘密武器”、“博主”、“菜鸟”,并穿着平常的双肩包和大衣,展示了亲近人的形象。通过直观亲切的“自拍视角”,康辉打破了往日严肃正经的形象,成为一个亲和力十足的“博主”,极大地展现出他的语言魅力。在2019年跟随习近平主席访问希腊的vlog视频中,面对电梯拥堵,康辉说:“做记者真的需要一些耐心。”随后,他对欢迎仪式现场和希腊总统卫队士兵进行了即兴评述。这种即兴展示的观点和对场景的科普考验了记者的专业素养和个人经验,康辉过硬的专业基础也赢得了网友们的赞赏。 

五、结语:vlog新闻持续性发展的“秘诀”

马里兰大学的莉莉·霍夫曼教授曾指出,“故事始终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元素。一旦观众的注意力被过多的互动环节分散,观看体验就会受到破坏。”因此,“失焦”是vlog新闻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如前文所述,在vlog新闻中,主播的人格化魅力得到了极大的展现,这吸引了观众对主播个人特色的关注,而导致本应被关注的新闻议题未能得到充分关注。比如,在《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中,观众的注意力可能更多地聚焦于康辉的外貌或发音;在中国日报记者彭译萱的《小彭vlog》中,观众对小彭的穿搭和口红色号等个人要素更感兴趣。其次,vlog新闻呈现的内容往往是重要时政新闻的“花絮”,而与新闻议题无关的琐碎要素占据了主导地位。例如,在《小姐姐两会初体验vlog》中,记者更多地分享了个人对两会的体验,而较少报道了两会的重要议题。这样以“外行看热闹”的传播方式会导致舆论引导效果的减弱。此外,vlog新闻还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过度娱乐化和品牌IP定位虚焦等问题。                

因此,在vlog新闻的未来发展中,需要拓宽传播渠道并注重社交传播。一方面,应该保持在微博、微信和App等传统阵地的存在,同时进军小红书、B站、抖音等年轻人常用的社交媒体平台,并根据各个平台的特点进行内容的推送。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用户的互动,不仅仅局限于评论区回应,还要在每一期视频中回应用户的评论和建议。例如,康辉在最初拍摄vlog时因读音问题受到网友的批评,他及时做出回应并做出了更正。其次,还需培养专业的vlog团队,深入学习民间头部vlog博主的拍摄思路和技巧,借鉴他们的长处,并提高vlog新闻的质量和效果。如果要使一个vlog系列成为精品,单纯的素材融合和剪辑是不够的,需要更多创意和主题构建连续的IP系列。因此,不仅仅依靠记者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团队的合作和努力。同时,主流媒体也需要突破传统的报道思维束缚,培养专业人才,从选题设计、视频拍摄、后期制作以及传播营销等各个环节入手,以提升vlog新闻的质量和传播效果。持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是vlog新闻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vlog新闻在媒体融合中的作用,成为一支“轻骑兵”。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