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萌娃映射:青年心理与社交媒体中的情感寄托

作者:范占涛,曹慧来源:《声屏世界》日期:2024-09-12人气:592

短视频,作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孕育而出的视听媒介新形态,凭借其在信息传播、娱乐休闲,以及社会情感互动各方面的独特优越性,已逐步成为当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记录与展示平台。短视频不仅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简单易用的内容创作和分享平台,更为广大观众打开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视听世界。人们可以在其中自由表达自己,分享生活点滴,也可以找到共鸣,感受他人的情感与故事。这种独特的交互模式,使得短视频成为了连接现代人们心灵与情感的重要桥梁。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到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其中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44亿人,网民使用率达到96.8%,继续保持高位增长的姿态,在当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在短视频日渐火爆的背景下萌娃类体裁的短视频开始脱颖而出,在短视频平台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吸引力。与传统的家长拍摄的成长记录相比,萌娃短视频更为精炼和直接,主要是以人物视角为主塑造的竖屏微剧目。短视频中的萌娃大都是年龄幼小、并且以女宝宝为主,这种展示的称之为“萌”的幼儿,无论是在外貌、语言还是思维上,都呈现出一种极为纯真和可爱的特质。这种特质往往能够轻易地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增强短视频的吸引力在萌娃短视频领域中展现萌娃的可爱特写和日常生活是最为丰富的一类,其次是萌娃的个性才艺展示,总的来看,萌娃短视频涵盖了多种类型,是一种具有高度包容性的创作题材

一、社交媒体与青年心理的新趋势

在萌娃短视频的评论区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青年群体是最活跃的观看受众。正是这一特定观众群体的持续参与,促进了萌娃短视频在数字平台上的长期流行与爆火。在这一主要受众群体中,女性尤其对萌娃短视频具有天然的钟爱,生物学家洛伦兹在1943年就提出了“娃娃脸效应”,即婴儿的面部特征能激发特定的认知与行为反应。研究进一步指出,与男性相比,女性对于婴儿面孔的偏好和敏感性显著更高此外,人们普遍具有对婴儿的情感倾向和抚养冲动,这是一种广泛存在、本能驱使的生态准备状态来自于人类的重要本能萌娃短视频中可爱童真的幼儿,让青年群体总是不由自主地产生关怀和照料的冲动,这其实是一种内在的具有进化意义的反应也使得萌娃短视频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婚姻问题在社交媒体中的频繁出现,现代青年在对自我和社会角色的认知上展现出更为清晰的定位。面对经济压力、生育观念的变迁和两性关系的日益复杂化等因素,当代青年更倾向于实现自我价值,这也导致了晚婚和晚育的现象在青年群体中越来越普遍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青年群体逐渐将焦虑转移至网络空间,在现实的阻碍下寻求替代性的心理慰藉。由此可见,萌娃短视频在平台上的爆火不仅得益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理本能的吸引,背后也内含了受众深层的心理动因。因此,本文拟从替代性满足理论的视角出发,以期发现青年受众群体观看萌娃短视频的深层使用动机和从中获得的替代性满足。

二、理论框架:替代性满足与心理寄托

“替代性满足理论”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原初欲望受阻时,如何通过寻找替代对象来缓解内心的紧张和焦虑该理论在理解受众的媒体使用行为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指出个体选择使用媒体的动机并不仅仅是出于媒体本身的吸引力,而更多地是为了满足其他无法直接满足的需求。当外部环境无法满足个体的深层次需求,人通常会将其从生理或物质层面转向更为抽象的精神领域。这种转向并非单纯的逃避,而是一种心理调适机制,旨在通过心理构建和幻想来找寻满足这些需求的替代方式现代化的大众媒体在这一心理调适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与传统媒体相比,现代媒体凭借其独特的内容创作、编辑和传播机制,为受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多样的替代性满足平台。媒体内容不仅反映了社会的现实,更重要的是,它塑造、引导和强化了受众的幻想和期望

在数字流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媒体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受众心理需求的“替代满足者”。换言之,在这个高度模拟和拟态的媒体环境中,众甚至无需在心理层面进行复杂的幻想活动,因为媒体已经根据大众的心理需求,将各种“理想化”的场景和情境精心打造并呈现出来,众只需通过感官接触,便能实现替代性满足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替代性满足理论并不排斥媒体本身的吸引力和功能,它主要集中在解释和阐述媒体使用背后的替代性动机和效果,而不是对媒体的综合作用进行全面评价。这种理论透视为我们在研究具有广泛受众基础和心理吸引力的媒体现象时提供了一个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框架。

综上所述,基于替代性满足理论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为准确地理解青年群体对于特定媒体内容的吸引力和偏好。因此,本文旨在采用该理论视角,探索和分析青年群体对萌娃短视频的使用动机,以及其中隐藏的心理满足机制。

三、替代性满足下青年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一)实现—虚拟环境下真实接触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强调的是媒介最主要的价值并不在于具象的内容,而在于媒介技术本身。相比于以往早期媒介中的萌娃形象,以高清视频呈现为主的短视频不仅更能够生动地展现孩子的纯真形象,也更能吸引“云姨妈们”的注意力,这种创新性的展示形式为青年受众提供了一种与萌娃进行真实、近距离的接触体验相比于成人精心设计和包装的短视频演出,萌娃类的短视频可以更加真实的展现萌娃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说正是这种真实的“后台生活”给予了受众们一种基于虚拟影像下的真实心理满足。不仅如此,萌娃短视频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中也显得格外的真实和纯粹,萌娃可爱呆萌的形象仿佛净土一般治愈和抚慰了隐匿在浮躁情绪下的忧郁青年,能够让青年受众借助萌娃呆萌可爱搞笑瞬间来释放压力,缓解现实激烈竞争环境下的紧绷感。此外,萌娃短视频中的美好瞬间也迎合了青年群体幻想拥有孩子的心理替代。在现实中没有孩子的“云姨母”寄托们自己对幼儿的幻想在萌娃视频上,以此来获得一种心理和情感的替代满足从此可以得知,受众虽然只是在短视频中进行观看影像,是一种虚拟的在场,但现实中却产生了一种真实的情绪和内心满足。

(二)满足—萌化影像产生的内心愉悦

在萌娃短视频中,由于萌娃可爱治愈的面孔,镜头会长时间聚焦于他们的面部表情特写,将他们的可爱表情进行放大,如张嘴微笑,搞怪表情等。这些萌化的画面赢得了受众的强烈喜爱,受众在对其进行观看时,表示会陷入到一种爱不释手的沉浸状态。这种萌化的幼儿影像使得观看的受众产生一种基于本能的欢悦,填补了他们现实中无法拥有萌娃的心理空缺。此外,萌娃的可爱性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其认知和心理的不成熟性。在思维层面,这种不成熟性表现为一种天真、幼稚,甚至有时会触及到荒诞的边缘。这种特质导致他们对语言和事物的解读与成年人存在显著的偏差。然而,正是这种偏差被转化为一种独特的童趣,进一步催生出所谓的“萌”点。在短视频里,博主通常会通过放大儿童的言行,并运用字幕、动画和剪辑手法来突出萌娃与成人截然不同的思维逻辑,从而让整个内容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用户“SASA的丸子妹”作为抖音萌娃短视频的头部生产者拥有千万粉丝群体,视频中的生产者(萌娃的母亲)就将萌娃的可爱瞬间进行拼接和放大,将戏剧性和娱乐性的效果拉满,通过展示欢声笑语或潸然泪下等浮夸场景氛围来充分满足受众的心理感受

三)幻想—家庭主题下的情感向往

“记录美好生活”到“看见每一种生活”短视频艺术在传递情感、凝结家庭记忆、营造生活的幸福感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在对萌娃类短视频的受众分析中,可以观察到受众群体主要集中于城市中的未婚青年和在校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他们通常处于职业生涯的初级或发展阶段,即将或已经进入家庭生活。这一阶段青年群体由于职业与家庭责任的双重负担,经常面临工作与家庭平衡的困境,进而引发多种家庭问题。在这种现实的矛盾状态下,萌娃短视频中那些令人怜爱儿童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青年群体紧张压抑的生活中回归平静重新感受家庭的爱与温暖。这些美好的情感实际上给受众带来了一种触动心灵的精神共鸣,为青年群体忙碌和疲惫的内心提供了一丝安慰。此外,在萌娃短视频的画面中,年轻父母和萌娃一起享受生活的甜蜜时刻会时常出现,营造出一种家庭美满和谐的团圆氛围。在当代社会,泛娱乐化内容盛行,萌娃短视频以儿童形象的“萌”以及亲子关系的真挚情感为核心内容,为受众提供了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满足。这类短视频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甚至可能超越了其本身的目的和意义。

四)寄托—内心深处的童年怀念

弗洛伊德曾提到远逝的童年时光在梦中依然存在。在萌娃短视频的沉浸上,青年群体进行替代性满足的不仅仅是拥有一个可爱萌娃的幻想,他们在进行观看时,其实也有着更深层次的心理动因,青年群体在观看过程中进行自我主体式的代入,即在心理层面上将自己与视频中的儿童角色相认同。这一过程可以视为一种对自我童年经历的幻想性替代,它激活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萌趣”记忆和无忧无虑的童年回忆。刘晓东提到在童年得以回归的时候,成人似乎可以寻回自己丢失已久的爱与天真,单纯与神圣。然而,矛盾的是,他们再也无法真正回到童年,体验到儿童般的纯真和美好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当今的青年们已经很难表达自己的纯真想法,他们常常向内追寻那些失去或被压抑的情感需求。这一点在萌娃短视频的受众行为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萌娃短视频中纯真、可爱的儿童形象不仅满足了青年群体内在隐藏的情感需求,也触发了他们对童年记忆的回忆和认同。在忙碌的日常生活,许多人逐渐失去了对童心的美好追求然而“萌化”的儿童依旧以其纯真和美好的形象活跃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寄托着人们内心最温暖的期盼映射着青年群体所渴望的道德尺度这也是造就了萌娃短视频在青年群体中火爆的深层心理原因

四、反思与讨论

艺术和美并不仅仅存在于孩子的童稚活动中,也存在于蕴含着童真的成人群体中。萌娃短视频带给人们的治愈和欢乐使其作为一种积极的精神产品在媒体平台上被大数据推送,这不仅为青年群体提供了一种缓解内心压力的途径,也成为他们追寻心灵自由的一种文化和精神寄托。作为情感支持和精神共鸣的焦点,萌娃以其天真无邪和可爱的特质,在短视频平台上广泛传播逐渐形成了一种群体文化现象。许多社交媒体上形成了以"萌娃文化"为核心的社群,成员们关注、讨论和分享这些视频,创造了一个集体认同和共鸣的空间。这种共鸣空间在促进青年社交互动和群体认同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需要警惕地是,媒介在传递美好、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同时,也通过生产极其丰富和诱惑力的表象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甚至迎合受众对幸福、成就和归属的心理需求。然而,这些所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脱离于人们现实生活之外的虚幻性存在。这会导致受众在精神消费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替代性满足的驱动,从而对特定的媒介内容产生精神性的依赖,沉溺于其中无法自拔,陷入一种沉迷状态。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虚幻的精神产品在不断的制造、消耗中,超越了实在本身的使用价值,最终导致人们越来越走向极端化的娱乐至死

随着人们对媒介技术的逐渐依赖,媒介在人们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因此在这种替代性满足的虚幻安慰下,最终达成的并非是实际需求的满足,反而可能是更深层次的失落。如果说短视频中的萌娃寄托着当下人们深层次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给人们一种甜蜜和温馨的希望,那么如何对萌娃短视频健康发展进行规制,减少对资本和消费主义对萌娃健康成长的侵蚀以及对沉迷其中的“姨母”“姨夫”们进行合理启发和引导则是需要我们在未来详细思考的。

结语

萌娃短视频凭借其独特的内容建构和情感意义在众多的短视频风格中脱颖而出,吸引了广大青年群体的目光,成为他们热烈追捧的焦点。本研究着眼于这一现象,选择弗洛伊德的替代性满足理论作为研究视角,进一步探讨青年观众对萌娃短视频的喜好背后的心理机制发现这种喜好不仅是基于媒介技术的革新和人类对婴儿面孔的本能反应,更深层次地是青年群体在面对社会经济压力、生育观念变迁及晚婚和晚育趋势等多重现实困境时,对于家庭与孩子的向往和欲望所做的替代性心理调适。青年群体在观看萌娃短视频时,不仅会实现内心的愉悦,同时也会激发他们对于家庭生活和美好童年时光的向往。总之,萌娃短视频之所以在青年群体中引发广泛共鸣,既与其内容特质有关,更与现代青年的心理需求与现实生活的矛盾紧密相连。文章最后也对防止青年群体陷入虚幻的精神依赖和消费主义对萌娃健康成长的侵蚀进行警示。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