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国际传播中的价值导向和方法创新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自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倡议聚民心、重发展、解难题,是承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平台,走出一条不同于美西方“二元对立”的共同发展之路。也正因如此,近年来美西方舆论对“一带一路”的污名化、标签化炒作愈演愈烈,迫切需要主流媒体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设置议题,用更具象化的形式,实现中国实践、中国方案的感性化表达,讲好“一带一路”十年来的共建、共赢、共享之路,用生动的实践、具象化的表达提高新闻传播力,驱散误解偏见,为我国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国际舆论传播形势
意识形态是国家权力的构成要素,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新闻传媒受统治阶级的意志影响,对社会意识、社会行为和外交活动具有塑造和引导的作用。后疫情时代,中美之间愈演愈烈的摩擦和斗争,在新闻舆论领域中同样得到了体现。伴随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影响力的扩大,美国政府持续加强对华意识形态遏制力度,从顶层设计到资金和人力投入日益增加,加强对华意识形态渗透。2021年,美国国会参议院外委会通过“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其中包含“宣扬中共恶意影响”的拨款,包括散播关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消息”,2022年2月,海外媒体披露,众议院法案计划拨款5亿美元用于支持培训外国记者、支持“独立媒体”制作和散步批评中国的新闻报道,在“新闻自由”的掩护下,美国加大宣扬一带一路“是一种战略伪装”,本质是“增加全球影响力”、“传播专制价值观”、“增强对不发达国家的经济胁迫”,这些无疑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狭隘解读和刻意抹黑。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一带一路”源于中华民族“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传统价值观,超越了欧美报道中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造福人民,是马克思主义人道思想的当代体现。但是,由于在国际舆论场上,我国的国际传播效能与国际地位不匹配的情况长期存在,人工智能、Chatgpt生成式语言模型的广泛应用,加剧了跨国界文本信息传播潜藏的政治偏见和歧视风险,甚至放大了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存在对立情绪。
在信息传播工具日益丰富的背景下,美西方更容易以“新闻自由”名义,扩散“一带一路”妖魔化形象,加上长期以来,我国国际传播领域的话语权很大程度上依然处于“他塑”,部分新闻从业者出现自我矮化、盲目追崇西方新闻范式和报道风格,打着“新闻自由”的旗号来报道中国、诟病中国,甚至唱衰中国,在主观上为当代中国新闻自由思潮的传播发展提供了心理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揭示资本主义宣扬的自由平等的欺骗性、新闻出版自由的阶级性。习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任何新闻舆论都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没有什么抽象的绝对的自由。中国特色新闻学中,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性决定了新闻价值的核心是积极性、建设性,而不是冲突性、煽动性,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而不是批判者,这与西方新闻定位完全不同,也是新闻工作者需要首先厘清的根本问题。
二、“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价值导向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也是国际传播的最终落脚点。一带一路体现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聚焦某种“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亦即“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的自由发展,因此,跨文化国际传播需要转变内宣灌输式、说教式的传播方式,注重综合运用视觉、声音、可视化符号,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及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讲好共赢、发展的故事。只有讲清楚关注人类的共同情感和共通利益,才能易于被异域受众认同和接受。
“一带一路”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指引,
明确地拒绝霸权主义和二元对立——强调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十年来,“一带一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之路,足迹从亚洲到非洲,从拉丁美洲到南太平洋,一条条公路铁路,一座座学校医院,一片片农田村舍,助力共建国家减贫脱贫、增进民生福祉。一大批经济和民生项目呼应了第三世界国家或全球南方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广泛的国际传播抗争,促进了南南团结和共同发展。这一方面是基于中国千年以来追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古老智慧,另一方面基于中国现代的革命、建设实践,最终是中国对未来全球、全人类发展生存的责任担当,通过挖掘这些项目建设背后所体现出共同价值理念,把不同文明之间对和平、繁荣的期望转变为小而美的生动叙事,实现舆论导向和新闻真实性的统一。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CGTN(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语环球节目中心)推出《新丝路上的交响》系列特别节目,在讲故事、传理念、增新意上做出了有效尝试。
二、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共情
“一带一路”十周年系列报道《新丝路上的交响》在主题设置上聚焦于“共讲一个全球故事”,通过差异性主体的选择,讲好利益共同体的故事。每一集都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着眼于人的喜怒哀乐、追求生活幸福的故事,记录下了埃及、希腊、柬埔寨、巴西等十几个共建国的普通人因“一带一路”倡议而改变的命运,有力回击了外媒炒作热点。独自抚养孩子长大的女卡车司机、学习中国经验的独角兽企业创业者,培养出世界冠军的港口工人、世代种植葡萄的果农……不同身份、性别、文化背景下个体的追梦之路,共同构建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播内涵,既实现了情感共鸣,讲清了利益共赢点,做到了报道客观和平衡。在叙事方式上,该纪录片转变内宣播报说教式、平铺直叙的“上帝视角”叙事方式,从人文关怀立场出发,在选题策划、叙事方式、镜头语言的设计上均进行了创新。该片选取十个共建国家的重点工程,透过个体成长故事、真情实感、价值追求,善用镜头语言讲述“一带一路”如何惠及个人发展。《埃及女建筑师逐梦阿拉曼新城》中,镜头从梦想成为建筑师的开罗市民视角,通过跟拍的方式,客观记录女建筑师一天的工作,中企承担的超高层综合体项目如何承载了她的职业理想,给予她亲手参与建造一座现代化建造高楼的机遇,当美西方媒体大肆渲染埃及妇女的就业障碍和高失业率时,该片通过典型人物故事,展现出一带一路项目如何让普通人的职业理想照进现实,体现出“一带一路”项目为共建国社会和民生进步做出的务实贡献。值得注意的是,该片注重了平衡报道,真实记录了作为母亲、女儿的平凡女性,如何兼顾工作与家庭的冲突、面对语言、文化冲突,避免了过度放大正面宣传引发受众“被救济”的负面情绪。 在《中柬文物保护合作》中,镜头首先以航拍视角全景展示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吴哥古迹群,随后通过古文物损毁前后的今昔对比,引发受众对于修复工作的好奇心,记者进而以探寻者的身份,近距离观察中国“文物医生”探访周萨神庙、茶胶寺现场修复工作,通过中外考古学家、建筑学家一天的工作现场跟踪,呈现出中国专家如何因地制宜,创新修复方式,圆满完成修复任务并获得柬埔寨政府认可的故事,折射“一带一路”尊重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的合作理念,回应外媒对地缘政治工具的质疑。《中巴合作致力野生动物保护》中,镜头从生动活泼的动物个体入手,记者以游客身份记者探访伊利亚野生动物保护中心,通过趣味互动展示金刚鹦鹉、灰短脚鹿、巴西貘等濒危动物的保护现状,随后镜头随记者的脚步来到保护园区附近的巴西三峡公司,以第一视角探访了主动“认领”这些濒危动物的企业,通过当地管理者的视角讲述巴西三峡公司为拯救、保护濒危本土物种的多年投入,同时,新闻片通过对当地投资法律背景的补充和企业经营者的采访同期,讲清楚绿色经营带来的长远经济效益,体现了项目追求经济和生态平衡发展的利益契合点,为民心相同提供了现实的物质保障,从航拍的绿水青山到野生动物的近距离特写,丰富的镜头语言巧妙回应外媒对 “一带一路”破坏共建国生态环境的抹黑。
三,创新表达方式,打造生动视觉效果
对外传递中华悠久的和平发展理念渊源,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并转换成易理解的表达形态是实现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相较于内宣,对外宣传更加重视声音和具象符号的使用。视觉化是传递新闻事件背景,解释新闻的重要载体,传播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可视化图像比单独文本更加吸引人的注意力,减少信息接受者的大脑记忆压力,有效引导受众注意力。视觉符号的建构和呈现,不仅契合新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能够减少新闻制作者和公众之间的文化差、时间差,在智能技术与信息传播融合日益紧密的背景下,沉浸式传播场景已经成为继内容、 形式、社交之后媒体的核心要素。
如何提炼选取中华文明理念的代表性元素,直观传递出核心思想,是后期策划和制作中始终思考的问题。《古今穿越一带一路》系列报道采用虚拟现实技术, 共设计制作20多个高精度虚拟场景、3D建模人物形象和可视化符号,对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时间和空间场景进行了并置化呈现,取代了电视摄制的线性时空顺序,在不到五分钟的短视频内,主持人在不同的时空场景中漫游,形成了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典型场景的有机整合能够在有限的播放时间内快速构建出中外观众共同的经验空间,减少意识形态和跨文化差异内容导致的效果折扣。在《文明篇》中,制作团队与敦煌研究院专家进行多次咨询讨论,在保证内容真实的前提下,全景式复刻了莫高窟西魏第285窟最新数字修复成果,获得独家授权在电视屏幕上进行展示。该窟是不仅是中西文明和艺术交融的集中体现,也是文化多元性和和谐共存的典范。通过详细分析道教雷神、伏羲女娲、印度教毗湿奴等不同文明的代表性形象在洞窟艺术中的融合方式。为营造真实的沉浸式体验,团队特意前往敦煌对建筑和场景进行测量,以精确再现建筑和场景的细节,包括昏暗视野和回声效果,从而营造出真实的沉浸式体验。《贸易篇》《技术篇》继续遵循由点及面的叙事逻辑,主持人跟着唐朝西域商队足迹,走过熙攘的古长安街头,身着异域服饰的行人擦肩而过,见证四大发明、丝绸贸易、商品贩卖,通过设计一系列目标受众的熟悉场景和视觉符号,消弭了文化差异,体现出以史为据、回应历史的价值表达。
四、开展国际合作传播,壮大集体话语权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共建国的大合唱,日益密切的经贸联系促进了国际传播格局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鉴于南方国家在经济上依然处于弱势地位,改变美西方超级大国的单项传播者角色,建立平等的国际传播格局,需要加强国际传播合作,通过和没南方国家舆论平台的共建和人才资源的共享,为阐明利益共赢点和澄清谬误提供一种多边、有效的发声渠道,阐释好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近年来,央视通过举办《中外议事厅》《圆桌论坛》《青年对话》等形式,通过和海外主流媒体平台合作扩大目标受众,推动了文化交流、情感的共通和资源的共享。一批中外资深专家、学者、媒体人、发展中国家青年代表等不同群体从多方视角共同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现实意义,围绕“一带一路”债务陷阱论,中外企业家联合会执行董事兼秘书长张薇分享了她个人十年来参与非洲投资项目的一手观察,指出中国投资者需要遵守80%员工本地化等条款约束,同时亚投行、丝路基金等组织在投资前会进行专业、系统化的评估体系,确保中非双方都能获益。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员曲强认为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超越性,中国支持各国通过互利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同时为其他国家创造新的发展机会,大国奉行的“弱肉强食”丛林法则早已是“明日黄花”。围绕“一带一路”跨国合作特点和美西方主导倡议的不同之处,巴西瓦加斯基金会大学巴中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法教授高文勇表示,中国投资能够帮助巴西推动“再工业化”进程,在绿色经济、可再生能源等多个领域,中国的快速发展为双边合作提供了机遇。他认为,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像中国一样为解决全球面临的新老问题贡献如此多的经验和方案。他结合在中国的经历和感受,认为中国向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形式,他从中国和东方智慧中获益匪浅。巴西旗手集团主持人兼记者爱德华多·卡斯特罗介绍,中国的投资不仅能够促进巴西消费市场发展,也能够为改善巴西投资环境做出贡献。他还强调,现在是时候抛弃美国“门罗主义”和冷战思维了,“巴西不是任何国家的后院”。地缘政治评论员托马斯·保肯指出,相较于发达国家主导的经贸倡议,中国尊重不同国家发展实际,而不是强制发展中国家接受发达国家的“一刀切”标准,他呼吁华盛顿多听取其它国家的意见而不是耳提面命。
结语
CGTN“一带一路”十周年系列报道体现了对外传播叙事方式、传播手段的创新和制作水准的升级,给未来的纪录片和新闻制作提供了新的经验和启示。面对当前西强东弱的国际舆论态势,中国新闻从业者需要守正创新,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高政治站位,加深对目标对象文化、思维体系的了解,用“回归人”的叙事手段和挖掘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叙事逻辑联接中外,助推民心相同和理念认同,以真诚对话、生动的视觉呈现引发观众的情感共振,让世界看到客观真实的中国。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