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力量“凝聚枢”和发展“风向标”。在国家的不断扶持下,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但相比较而言,总体发展水平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且在现代化过程中,少数民族的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各种挑战。
一、数字化赋能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综述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数字技术如何促进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
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侧重点不同。有的聚焦于文化内容的产生和传播,“传统的、原生态的乡村文化景观,无论人文景观,还是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都具有文化的本真之美,有必要确保其得到良好的传承和传播。”(王德胜,李康,2020)有的关注文化品牌的构建,“乡村文化要可辨可记,以品牌身份沟通外部世界。”(范以锦,郑昌茂,2021)还有的研究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乡村文化的管理和服务,“为文化产业发展较弱的地区提供追赶能力。”(李翔,宗祖盼,2020)尽管研究视角和侧重点不同,但普遍认同数字化技术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乡村文化作为乡村得以延续的根基灵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之源”(张天浩,2020),这不仅“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向”(唐文忠、肖震山、李清,2019),也是“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根’和发展之‘魂’。”(宋小霞、王婷婷,2019)同时强调了人才培养和政策支持的必要性,“文化要振兴,首要在人才。”(冯庆,2022)并突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文化振兴作为其中的核心内容,日益受到重视。文化振兴不仅有助于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还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感,是“乡村地域独特民俗的直接反应,也是新时代乡村民众生活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动力”(向天成,赵微,2020)。且数字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明显。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基层政府应抓住大数据的发展机遇,结合乡村生态文明、乡村乡风和特色文化小镇等资源,积极推动乡村文化协调发展,塑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乡村文化”(黄永林,2019)。通过数字技术,可以更有效地保护、传承和推广乡村文化,同时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民族村寨衰落的基本逻辑是市场和行政力量结合起来影响民族村寨共同体,为谋取生计青年人被迫进入边缘经济或外出务工,造成本土文化传承的实际断裂。”(郑文换,2016)“民族地区节日和仪式定期重复,保证了巩固认同的知识的传达和传承,并由此保证了文化意义上的认同的再生产。”(扬·阿斯曼,2015)民族地区文化的振兴不仅需要考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费孝通,2014)还需要考虑如何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转型。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展开,研究方向较为广泛,内容也相对宏观。然而,从微观视角探讨民族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特色和未来路径的研究相对较少,这正是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
二、数字化赋能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理论层面
在理论上,数字化赋能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能够促进文化的延续与发展,还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坚实基础。
1.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和展示传统文化,能够防止文化遗产的流失,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性和多样性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通过文化振兴,可以使这些少数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罗兰(2022)认为,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保持和维系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
2.推动和促进少数民族乡村乡风文明建设
文化振兴通过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宋小霞、王婷婷(2019)认为,通过文化振兴,可以有效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的精神风貌,进而提高乡村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文化振兴不仅是文化的重建,更是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通过构建乡村文化机制,培育村民参与村寨治理的自主性和有效性。龙文军、张莹、王佳星(2019)提出,通过乡村文化振兴,可以构建少数民族乡村的文化治理能力,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3.加强和保障社会和谐与稳定
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仅仅是文化领域的任务,更是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设施的建设,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得到增强,从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于良楠(2020)强调,文化振兴有助于增强民族团结和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多民族聚居地区,文化振兴不仅能够提升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还能减少因文化差异引起的社会矛盾,从而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唐文忠、肖震山、李清(2019)指出,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振兴对于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二)实践层面
在实践上,文化振兴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还能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挖掘文化资源助力经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文化旅游产业不仅能吸引游客,带动当地服务业的发展,还能通过文化产品的销售增加收入,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段雨(2020)强调,通过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夏小华(2020)认为,文化振兴可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水平。张中文(2020)指出,通过挖掘少数民族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并将其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可以有效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经济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和文化旅游资源,都是极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
2.推动少数民族发展转型,实现文化现代化转型
数字化技术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数字化手段,传统文化可以在保持其独特性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通过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少数民族地区能够实现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多元化经济模式的转型,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居民收入。吕宾(2019)强调,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文化振兴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现代化转型的路径,同时保持其本质和多样性。
3.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刘彦武(2018),历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文化发展政策的精神实质进行梳理,找出农村文化发展的定位与政策走向,以从顶层设计视角不断完善农村文化发展政策,推进农村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匡文波(2021)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性工程。
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振兴不仅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赋能,可以有效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
三、数字化赋能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振兴的挑战与机遇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往往存在张力。该地区急需经济发展,但过度商业化可能会侵蚀文化的原真性。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振兴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人民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如何设计和实施能够激发人们内生动力的策略,是实现文化振兴的重要挑战。数字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来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些文化,但如何确保这一过程既能促进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又能保持其本质和多样性,是一个关键问题。
(一)面临的挑战
1.基础设施不足
随着乡村振兴的逐步推进,近年来,在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有了极大改善,但相对于发达地区仍显得较为落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匡文波(2021)指出,尽管我国乡村文化传播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但乡村文化传播的数字化转型程度还不够充分,农民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对新传播生态的适应能力有待提升。
2.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展示不足
目前,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展示还存在不足。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因缺乏数字化手段的保护,面临着消失的风险。同时,现有的数字化展示方式也难以全面、生动地呈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3.文化传播渠道不畅
传统的文化传播渠道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效果有限,但由于经济条件和教育水平的限制,尽管数字新媒介具有高互动性和高参与性,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仍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少数民族居民难以获得和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
(二)面对的机遇
1.提升文化传播效率
数字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文化传播的效率和范围。通过新媒体平台,少数民族的文化内容可以迅速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增强文化的影响力。丁和根、陈袁博(2021)指出,数字新媒介为乡村文化传播在渠道拓展和效能提升方面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2.促进文化资源保护
数字化技术在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数字手段记录和展示文化资源,不仅可以防止文化遗产的流失,还能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例如,北京市门头沟作为全国首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运用无人机倾斜摄影和三维激光扫描等先进技术,对村落的整体风貌和建筑细部进行了全方位的采集和记录。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提升了文化保护的精度和效率,还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持。
3.增强文化认同
新媒体的社交性和互动性功能强,通过数字平台,少数民族居民可以更方便地参与文化活动,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文化,从而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数字技术在少数民族文化振兴中既面临着挑战,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通过克服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可以有效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效率和保护水平,增强文化认同。因此,进一步探索和实施数字化赋能策略,对于推动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数字化赋能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振兴的策略与建议
少数民族乡村的独特文化特征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传统习俗、艺术、手工艺等,是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础。基于此,探讨这些文化要素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方式,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有效振兴少数民族的乡村文化,以及在数字化进程中如何保障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和自主性,从而增强这些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区域发展,提出以下策略与建议。
(一)改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强数字技能培训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覆盖率和互联网普及率,确保居民能够便捷地使用数字技术。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尤其是在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另一方面,引入公私合作模式,鼓励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匡文波(2021)指出,尽管我国乡村文化传播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但乡村文化传播的数字化转型程度还不够充分,农民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对新传播生态的适应能力有待提升。
推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提供数字技能培训,确保少数民族群众能够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数字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一方面,设立专门的数字技能培训项目,针对不同年龄段和职业背景的少数民族群众,开展定期培训。另一方面,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推广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丰富的数字学习资源。
(二)拓展文化传播渠道,保护和传承文化资源
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文化传播大赛,鼓励少数民族文化创作者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少数民族文化,鼓励创新和多样化的表达形式,增强文化内容的吸引力,拓展传播渠道,提升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利用数字技术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系统记录和保护,建立数字档案。例如,开发专门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项目,使用高清摄影、3D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对文化进行数字化记录。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展示,通过多媒体手段生动呈现少数民族文化。例如,建立数字博物馆和在线展示平台,方便公众了解和欣赏少数民族文化。张天浩(2020)指出,数字化技术在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三)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促进区域发展和民族团结
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文化与经济融合的政策法规,如税收优惠、资金补贴、项目扶持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项目,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鼓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社区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鼓励少数民族群众自主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文化,通过数字技术增强少数民族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开发本土文化平台,鼓励少数民族居民在平台上分享文化故事和生活经验,乡村基层组织可以在社交平台中建立社群,发布相关活动、政策等,让离乡的居民也能够时刻关注乡村的发展,参与乡村文化的传播活动,增强其文化认同和归属感。还可以组织跨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利用数字平台直播和宣传,促进各民族间的互信和合作。
同时,注意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确保少数民族在数字化进程中拥有文化主导权,维护其文化特性和自主性,避免同质化倾向。例如,在文化数字化项目中,确保少数民族社区和文化团体参与决策,确保其文化表达的自由和自主。
通过数字化赋能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振兴,既能保护和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又能推动经济发展,增强文化认同和社会和谐。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从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能培训、文化资源保护、文化传播渠道拓展、文化与经济融合等多个方面入手,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措施。通过这些努力,不仅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还能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