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文学论文 > 正文

东莞海洋文明溯源及其存在价值研究

作者:柯小瑜来源:《文化产业》日期:2024-09-21人气:503

引言

海洋文化学者李二和和房中甫在《海上七千年》中,以丰富翔实的史料介绍并展示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海洋文明,认为“舟楫之便”扩大时人的渔猎空间,也促成同邻族部落之间的交流,推动着海洋文明的进程。在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下,儒家思想盛行,提倡守旧和服从,历代王朝多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文化上推崇农耕文明,但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达18400千米,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天然的地缘优势同样滋养着中国的海洋文明。中国南海占据辖内海洋总面积的2/3以上,岭南越族族群从春秋战国开始整体发展,青铜器出现,百越人制作水上交通工具木板船用于航海,南海海洋文明逐渐产生。东莞海洋文明是南海海洋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东莞不仅有保留完好的各种海洋文遗产,包括遗址、遗迹和遗存,海洋文明的发展还让东莞的海防和海贸事业起步很早,莞籍诗人汲取着海洋文明赋予的创作灵感,留下大量佳作,印证着海洋文明与海洋文学的良性互动关系。东莞海洋文明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时至今日,海洋文明的思想内涵仍然影响着东莞,与东莞倡导“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高度结合,助力东莞的城市建设和品质提升。

一、孕育中国南海海洋文明的珠江三角洲与东莞

(一)海洋文明的定义

地球生命起源于海洋,海洋见证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辞海》对“文明”一词的解释为“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基于这一释义的基础上,“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将“海洋文明”定义为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换言之,一种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海洋文明在迄今可考的多种人类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因为它留下了大量与海洋有关的神话传说与思想信仰,而且其对航海技术和器物的钻研佐证了人类探索陆地与海洋的历史,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繁荣。

(二)东莞与珠江三角洲、南海的地缘关系

中国南海古称“涨海”,自然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近海中面积最大、水深最深的海区。珠江三角洲地处广东省中南部,濒临南海,原系一个多岛屿的浅海湾,东、西、北三江从不同方向经此汇入海洋,经历了漫长的江沙淤积和沉积过程,浅海湾逐渐演变成岭南最大的冲积平原。在东江冲积下形成小三角洲,即狭义的珠江三角洲,以三水县思贤窖东莞县石龙为顶点南至珠江口海岸地区;在西江和北江冲积下形成大三角洲,即广义的珠江三角洲,大三角洲以小三角洲为主体包括其外围平原西自肇庆东至惠州北起清远、佛冈南至沿海岛屿

南海海域辽阔,珠江三角洲以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东莞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偏东,生活在此的岭南越族族群很早就开始进行航海并从事海外商贸活动,东莞具备海洋文明诞生的先决条件。虽然工商航海在华夏民族特性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但南海一带的海洋文明起步很早,从未中断,随着时代变迁、中原文化影响、东西方文明交汇而逐步向前发展。东莞企石镇江边村北万福庵的贝丘遗址、南城胜和蚝岗村的蚝岗贝丘遗址、东莞沙角社区新石器时代的沙丘遗址都为东莞海洋文明的溯源提供了充分的佐证材料,其中蚝岗贝丘遗址被誉为“珠三角第一村”,古代东莞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海洋经济和对外交流,参与并见证着海洋文明的诞生与发展。

(三)东莞的得名及建置沿革

东莞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关于东莞得名由来,说法不一,主要包括三种观点:“莞草说”、“盐官说”和“侨置说”,在莞人中代代相沿的观点倾向于“莞草说”。明天顺年间,东莞籍进士卢祥在莞人陈琏《东莞县志》基础上重修地方志,这本县志是莞深港三地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里面首次记载东莞县名的由来:“县名,莞草名,可以为席,邑在广州之东,海傍多产莞草,故名”。宣统年间,东莞籍探花陈伯陶编撰《东莞县志》,载曰:“莞音完,亦音官,盖其为用最古。东莞人多以作莞席为业,因以名。县在广州之东,故曰东莞,亦曰东官。”东莞位于广州东面,莞草编织是东莞的传统技艺,史料记载东莞商人很早就将莞草席通过海路销往全世界,这一说法有理有据,再加上名人观点和地方志的影响力,“莞草说”是目前东莞得名的主流观点。

东莞古为百越之地,春秋属越,战国属楚,秦灭楚后,隶属南海郡,秦亡后,赵佗统一百越诸部,建国称王,中原文明与海洋文明开始碰撞并融合。西汉元鼎六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此后近千年间,东莞与周边地区几经拆合,曾用名“东官郡”、“东莞县”、“宝安县”等。及至唐至德二年,“宝安县”正式更名“东莞县”,县治从南头移至到涌(今东莞莞城街道),创建县治是地区开发已臻成熟的标志,因此以东莞县为名及其行政建置的变迁,是东莞建置发展的里程碑。唐以后的东莞建置时有变化,总体仍隶广州府,东莞继续开发渔盐之利,且凭借天然的地理优势,在宋元明三朝渐成为广州通海夷道的门户,到了清朝,东莞战略区域优势凸显,虎门成为海防重地。民国时期,东莞县先后划归广东省粤海道、粤中行政区、第一行政区和第四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莞县先后归属东江行政区、珠江专区、粤中行政区、惠阳专区、广州市、佛山专区管辖。1988年,东莞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这一建置沿用至今。纵观东莞的建置沿革,是东莞及周边地区不断交融发展的结果,也是一地政治、经济和商贸发展的结果。

二、东莞海洋文明的历史价值

(一)促使东莞成为广东海贸、海防的重要节点

海上丝绸之路的建成是南海海洋文明受到世人瞩目的成果,保护广州市舶贸易和歼灭倭寇海盗、守卫国土则是东莞海洋文明的重大成果。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带,被誉为“番东之要津”,作为广州与海外贸易的重要通道,区位优势明显,门户作用关键,很早就参与海外贸易活动。东莞东城柏洲边东汉墓出土的陶质薰炉和琉璃耳铛做工精细,是当时海贸活动中较具有代表性的出口产品和舶来品;隋唐时期,随着广州跃身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枢纽,东莞的海贸地位再次提升,外国商船需经南头、虎门取道珠江进入广州,中国商船也需经东莞进入南海;宋元时期,海贸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刺激了东莞本土农贸产品的商业化,莞香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香料;明清时期,东莞自产的莞席、莞香、洋糖、爆竹等商品远销海外,清代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香市在东莞之寮步,凡香生熟诸品皆聚也。”寮步香市、广州花市、合浦珠市和罗浮药市,合称“广东四市”,盛誉海外。立于明嘉靖二十一年,现存于东莞莞城区北门外光明路、教场街街口的却金亭碑,碑文记载着明代对外贸易的内容,既是东莞海贸历史的佐证,也是研究中国明代涉外税制和对外贸易的重要资料。

东莞海防的起步是为了保护海外贸易和维护沿海秩序,为更好发展海洋文明保驾护航。据我国最早的断代典制体史籍《唐会要》记载,唐开元年间曾在东莞屯门驻兵,清初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宋亦置营垒于此”。明朝以来,倭寇和海盗问题凸显,当时朝廷为了强化粤海防务,加强卫治,率先在东莞设南海卫,又将广东划为东、西、中三路分区设防,东莞成为了中路海防的咽喉之地,后设立东莞南头和虎头门二水寨用以抵抗海寇,多番尝试,做了不少努力,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推动了广东海贸的发展。清朝沿袭此前的海防部署,把拱卫广州的重任交给东莞虎门,虎门不仅派有重兵把守,还大肆修建炮台,至鸦片战争前夕,虎门完成了由13个炮台和452门大炮组成的海上军事要塞和火炮布防的防御系统,在中国近代以来维护国家主权的历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二)海洋文明赋予莞籍文人墨客独特的创作灵感

在探讨东莞海洋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从文学角度出发,以人文观点来解读海洋文明赋予莞籍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便可发现,这些诗文创作不仅是东莞地方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东莞与海洋文明渊源至深的佐证。

首先,借海洋意象一抒胸襟。如崇祯十六年进士、南明抗清将领张家玉在《丁亥重阳悼阵亡将士》中回首天涯忆故乡,感慨“击楫几时清海浦,枕戈犹未扫欃枪。可怜多少英雄骨,空照黄花吐烈香”,家乡的海湾和船桨,是他征战沙场不曾忘记的儿时记忆,他把这些与海洋、水乡紧密关联的意象写进诗歌,希望借用击楫(亦作“击檝”)的典故颂扬失地复收的国土,虽然最终未能如愿,但对将士的缅怀之情及强烈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其次,海洋意象也出现在一些颇为生活化的诗歌及场景中。如万历二十六年进士邓云霄在《诅河豚戏作长句》写到:“君不见西施红粉沉东海,河豚犹号西施乳”,河豚腹中肥美、白中透粉的膏状物是当时人眼中的珍稀佳肴,诗人认为其像极了美人脂粉没入海水中,外观玲珑剔透,口感鲜味十足,描写极其生动形象。再者,近代以来随着莞人走出国门,诗文创作也出现了新的文化特质,见证海洋文明的交流与传播,成为自由、民主和进步的象征。如洪武二十三年举人陈琏的《送王给事中奉使琉球国》,给事中是明制官名,辅助皇帝处理政务,陈琏的朋友奉命出使琉球,他写下“他日远人应侯问,好言圣化迈成周”来表达祝福与问候,也含有对友人辅佐君王的颂扬和勉励;又如出生于光绪年间的莞人邓寄芳,因避难和留学,多次前往日本、香港、台山、广州、揭阳、河源、武昌等地,途中见闻和时局动荡让他感慨良多,写下了《初到日本》、《登太平山顶》、《赁居河源(二首)》等许多游历诗,其中,在《日比谷公园看杜鹃花》中,他用“花开全不赖东风,海上仙人点缀工”俏皮地表明日本东京日比谷公园杜鹃花之所以美得惊人,是因为得到了海上神仙的功力加持;在看过仿建杭州西湖的日本福冈大濠公园后,他写了一首《小西湖》:“东瀛一步一回头,不忍池边景却幽。欲把西湖留缩影,惠州未象况杭州。”诗中将两国三地的西湖做了比较,认可日本小西湖的美,但再美也比不上同是仿建的惠州西湖,更比不上原版的杭州西湖,诗人心中的美景排名折射出了他对家国故土的思念和偏爱,无论国外的景色多美,都无法与自己的国家相提并论。

通过海洋意象和海洋诗歌传递出来的家国情怀、对美好生活的感受、对友人的勉励祝福、对未来的希冀乐观,都充分印证了海洋文明赋予莞籍文人墨客独特的创作灵感,以及灵感之下海洋文明与海洋文学良性互动的同步作用。

三、东莞海洋文明的现实意义

海洋文明的思想内涵与东莞倡导的城市精神高度结合,“海纳百川、厚德务实”是东莞定义的城市精神,前半句语出《三国名臣序赞》,体现了城市的包容性和莞人的开阔胸襟,暗含东莞地理区位特点,位于珠江口,濒临大海;后半句典出《周易》,意即恪守品德,遵礼仪而重实干,既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莞人过往努力的肯定,也寄寓着对源源不断加入的新莞人的热切期盼。东莞倡导的城市精神与主张开放、多元、包容、进取的海洋文明同出一辙,是对海洋文明思想精髓的升华与提炼,同时,契合时代发展的步伐,把这种精神融汇贯通于实践当中,这样的思想特质不仅让东莞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将助力中国重新建构新时代的海洋文明圈,同时给东莞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品牌形象带来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中国南海城市东莞的崛起》一书认为,东莞是一座依江傍海的城市,改革开放成果丰硕,海洋功不可没。东莞先天的地理条件加上后期的港口建设是海洋经济发展得天独厚的基础,加上东莞人骨子里敢闯敢做敢为人先的精气神,新中国成立以来,东莞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均走在前列。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东莞虎门率先建成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太平手袋厂,标志着中国引入外资经济的正式起步;1984年,东莞高埗建成首座地方公路桥梁东莞高埗大桥,开启了集资建桥、收费通车的新模式并逐渐推广至全国,人称“以桥养桥、以路养路”;同年9月,东莞县召开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向农村工业化进军”的奋斗目标,需知此时全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普遍还处于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199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外来妹》火速红遍全国,该剧在虎门取景拍摄,反映的正是东莞女工的生活与奋斗史,从另一个侧面也折射出了东莞制造业的起步与腾飞;1997年,国务院发文同意东莞沙田港与太平港合并,可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合并后定名虎门港,正式列为国家一类口岸。上世纪80年代,东莞和中山、顺德、南海因经济发展迅猛而被誉为广东四小虎,进入新世纪,东莞的发展势头有增无减,成为享誉全球的制造业巨人,人称“世界工厂”。2021年,东莞以GDP总量10855.35亿元的表现,首次跻身中国万亿城市之列,排名第23位;2023年召开东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宣布2022年东莞GDP达11200亿元;2024年东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宣布2023年东莞GDP为11438亿元,连续三年成为GDP破万亿的城市。

四、结语

东莞不仅是享誉全球的世界工厂,还拥有广东沿海经济带上不断创造航运新纪录的亿吨大港,从人文建设到产业转型,从科技创新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腾飞,作用不可小觑。从东莞与海洋文明的渊源可窥见东莞人的海洋意识,也可解读中国海洋文化的特质,莞人自古通过海上贸易追逐利润,具有敢于冒险和务实进取的性格特征,让东莞焕发着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城市风貌,凸显出海洋文明的思想内涵。海洋文明给予东莞浓厚的文化底蕴,给予文人墨客独特的创作灵感,莞邑大地的先民从陆地进军海洋是一次伟大的创新和挑战,在征服海洋、守卫海洋的过程中,莞人展现出顽强的斗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东莞海洋文明的历史价值值得考究铭记,东莞海洋文明的现实意义还在继续书写,海洋文明的思想内涵与东莞倡导的城市精神高度结合,必将成为东莞在新时期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