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文学论文 > 正文

“校地共建”背景下,非遗农乐舞保护和传承的实践研究

作者:李宗云,姜飞来源:《文化产业》日期:2024-09-21人气:532

中国农乐舞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接朝汉民族感情、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面对传承非遗文化的教育职责和使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如何同中职教育结合于现代社会生活中实现命脉赓续?丰富的“非遗文化”资产应该以怎样的形式、路径传承并实现薪火相传创新发展?汪清职高在系统厘清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文化价值及内涵基础上,梳理了的非遗保护和传承体系及实践经验,确定了基于非遗传承工作活性保护盒活态传承,学校和“汪清县非遗传承保护中心”合作共建(以下称“校地共建”),将非遗文化传承与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探索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在中职学校的非遗活性保护和非遗动态传承路径,增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学生和教师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团结、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一、中国农乐舞源起

(一)农乐、农乐游戏、农乐舞

所谓农乐,就是农村或是农民的音乐。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民间艺术形式,是在农村流传下来的朝鲜民族特有的乡土音乐。农乐通常叫做风物游戏或风物祭,农乐游戏是风物游戏的又一种叫法,是农乐伴奏下进行的民间游戏活动。

农乐舞,是农乐伴奏下跳的舞蹈,“农”指农民,“乐舞”指有音乐伴奏的舞蹈,是最能体现延边人民勤劳、坚韧、善良、友爱、乐观品性的民俗活动。

(二)中国农乐舞的发展

文献和地方志记载农乐舞源于朝鲜半岛,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东北地区的永别砬子(现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鸡冠乡影壁村),已经在中国大地走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

1951年,延边文工团编导赵得贤先生在汲取原始农乐舞蹈元素的基础上,以模仿农耕活动的动作和节奏为特点,创作了《农乐舞》。此舞融入了人们农耕活动中的劳作欢乐和祈祷等元素,表达了人们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为农乐舞注入了艺术表现力,将源于农事活动的农乐游戏升华为充满激情的民族代表性舞蹈艺术---农乐舞。

1977年-1989年,农乐舞创作开展得最活跃的地方是吉林省汪清县,汪清农乐成为农乐舞的引领者。这个时期代表人物是韩东国,他在汪清县普及农乐舞,发现了许多青年人才,他们是后来把汪清农乐推向世界性艺术的主力。2005年3月,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汪清县领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认识非常明确,积极着手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农乐舞得以复苏2006年,汪清申报的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金明春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金明春的倡导下,汪清县于2008年成立非遗农乐舞传承基地,开展宣传和普及工作,短短几年,培养出几千位农乐舞人才。2009年,汪清申报的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被登录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二、“校地共建”模式的背景与建立

(一)“校地共建”模式的提出背景

2006年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活动时,州文化局邀请汪清农乐舞传承人进行表演。可是当时全县找不出30名会跳农乐舞的演员。惨淡的现实给汪清的农乐人当头一棒,传承者意识到如果不在宣传、培训、扩大影响上下功夫,农乐舞终将湮灭于历史长河中。

2008年,汪清职高成立农乐舞传承基地,学校面向汪清县社区和乡镇文化站,就农乐舞传承发展情况进行了走访调研,对全县非遗传承推进的保障和支撑条件有了初步的了解。调研发现:第一,常驻汪清县的人口很少,且多为老人和学生,传承和推进的群众基础弱保障不足;第二,中国农乐文化教育在家庭中被严重软化,在学校中被弱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很多学生不会跳农乐舞,非遗传承工作面临瓶颈

就中职来说,很多学生不尊重传统民族文化,不崇尚农乐劳动文化等不良行为,这不仅对青少年的身心不利,还会严重影响一代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质量。学校深深感到新时代加强中国农乐舞非遗传承教育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为此,汪清职高提出基于“校地共建”模式,确定中国农乐舞非遗保护和传承目标,围绕能力本位理论,强化文化引领,在培养非遗农乐舞传承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探索并寻求突破。

(二)“校地共建”模式的建立

在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通过学校与社区合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为学生提供了非遗传承的机会和平台。在国内,一些学校也尝试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入到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如内蒙古地区的部分学校将非遗文化融入到间操、课前操、文体活动之中加以普及。这为“校地共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普及方式,却无法提供“校地共建”模式开展的有效路径和解决方案。基于非遗保护和传承,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汪清职高结合多年实践工作,提出校地合作构想,构建“校地共建”模式。

汪清职高的“校地共建”模式是指学校和非遗农乐舞传承基地之间的深度合作,是构建校本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非遗传承的有机结合;是“校地共建”模式为载体,通过“农乐舞培训基地”“农乐舞名师工作室”具体工作,促进“传承者培养”“非遗舞蹈创新”“非遗课程建设”“非遗教学研究”和“非遗普及与推广”的“一体两翼五促进”非遗传承体系

三、“校地共建”为载体,构建“一体两翼五促进”非遗传承体系

汪清职高通过“一体两翼五促进”的校地共建模式,建立校地合作机制、非遗文化传承体系开发非遗课程,将农乐舞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课程和机会。在师资培训与传承者培养方面,针对农乐舞的传承者和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水平。此外,通过组织农乐舞表演、竞赛(比赛)、庆典等文化活动,吸引教育者、学生、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增加对农乐舞的宣传和认同。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多媒体平台,结合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传播,拓宽农乐舞的传承和发展渠道。

(一)建立农乐舞培训基地,促进传承者培养和非遗舞蹈创新,坚持“活化”保护和传承。

2008年,汪清职高成立非遗传承基地之后,着重关注中国农乐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问题,并通过采用校地共建模式寻求解决方案。为了解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广泛的文献研究,梳理了农乐舞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传承情况等相关资料。此外,我们还进行了实地调研,在社区与农乐舞传承者和学生进行了访谈和观察。通过这些调研工作,我们对农乐舞的非遗传承现状和面临的困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针对现状,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与方法,旨在促进传承者培养和非遗舞蹈创新,为保护和传承农乐舞提供有效的路径和解决方案。

第一,立足基地传承,促进师资培训与传承者培养。

建立非遗农乐舞师资培训和传承者培养机制,针对农乐舞传承者和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传授和推广农乐舞。

2008年,汪清县成立农乐舞培训基地;同年,汪清职高获批成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朝鲜族农乐舞青年培训基地”;2020年,汪清职高获批成立延边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基地”2023年,经吉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吉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层层遴选,确定汪清职高中国农乐舞(象帽舞)为“首批吉林省职业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共建项目”

第二,守正创新,促进创新实践和非遗舞蹈创作。

鼓励创新实践和舞蹈创作,以保留农乐舞的传统特色为基础,注入当代元素

和风格,使农乐舞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组织农乐舞表演、比赛、庆典等文化活动,吸引学生和传承者参与,增强对农乐舞的认知和支持。

2017年,我校董美慧、刘静楠等7名同学站在人民大会堂,为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全国政协委员们献礼表演中国农乐舞“庆丰收”;同时,我们的学生多次参加“非常6+1”“网络春晚”国家、省、地区的农乐舞表演活动。我校通过“校地共建”模式促进传承者培养和非遗舞蹈创新工作在汪清县推广并得到国家民委及省市专家们的肯定。

(二)成立农乐舞名师工作室,促进非遗课程建设、非遗教学研究和非遗普及与推广,保持非遗文化“活态”发展。

第一,将农乐舞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促进非遗课程建设。

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价值有很大不同。最大不同在于人才培养的“素养结构”及教育评价标准方面二者有明显差异,即职业教育在培养人完成各类职业任务的能力素养方面有着普通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独特价值。中等职业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核心素质,就指向能够完成具体职业任务的“关键能力”,也就是说,中等职业教育中培养的人才,其素养结构优势指向各种实用技能或能力,这就是“能力本位”中能力的基本内涵。落实到教育过程中,能力本位的教育目标,主要指向于通过系列化的课程实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职业任务、履行职业责任的实践素养。

汪清职高开设《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课程,把握立德树人宗旨,确定“中国农乐舞”非遗传承目标,围绕能力本位理论,系统推进学生非遗传承综合能力提出了研究视角强化文化引领,构建“中国农乐舞”非遗传承教育课程体系。在培养非遗农乐舞传承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探索并寻求突破。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农乐舞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认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学生将掌握农乐舞的基本动作和舞蹈技巧,能够进行基础的农乐舞表演。此外,学生还将理解农乐舞与农耕文化之间的联系,能够将农乐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最后,通过学习农乐舞,学生将培养对农乐舞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第二、立足非遗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教研能力提升

学校成立非遗传承基地,创建民族团结有关活动,构建了“校地共建”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将制度管理与民族管理相结合,打破了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创新学术管理机制,即以促进教师的一体化专业发展、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按照专业领域建立的以“农乐舞名师工作室”为基本单位,由专业带头人引领发展的管理机制。并建立了与之匹配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实现了管理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

2022年7月,农乐舞名师工作室推出团队参赛项目“舞多彩象帽、系非遗传承”在吉林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职专业一组赛段中获得9名佳绩。通过此次竞赛,团队成员坚定了信心,也看到了自身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立体评价等方面的不足,为农乐舞教科研工作提供了研究方向。

第三,运用信息化手段与舞蹈创新,促进非遗农乐普及与推广。

保留农乐舞传统特色的同时,注入当代元素和风格,加入现代的舞蹈技巧和

动作,增添更多的创意和想象力,使舞蹈更加生动、具有表现力,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建设在线教学平台,将农乐舞蹈视频、教学和推广结合起来,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拓宽农乐舞的传承和发展渠道,提高农乐舞的传播效果,促进农乐舞的普及与推广。

2024年1月,汪清职高佟娜、林玥彤等5位同学在中华职业教育社举办的第八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表彰大会职业院校学生优秀才艺和非遗项目职业技能展示环节中,表演的农乐舞《红太阳照边疆》获得现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及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为中国农乐舞的宣传和推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能够使农乐舞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提高传播效果和吸引力。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农乐舞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能够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促进文化传播和交流。

2024年年4月,汪清职高赵浩然同学在CCTV-3“黄金100秒”综艺栏目中,头戴象帽挑战蒙眼60秒两根30米彩带转动超过60次,现场连续完成82次,全程动过规范,符合挑战规则,达到挑战要求,结果有效,判定挑战成功。

汪清职高18年的“校地共建”行动研究,有效破解了非遗文化与学校传承衔接的瓶颈问题,平缓了非遗传承落户中职教学的陡度;有效统整了专业、家校社会各层的教育资源,延展了整体育人的宽度;启用“校地共建”运行机制,提升了农乐舞非遗传承教育的效果,有效地推进了专业教师队伍的联动建设,积淀了专业发展的厚度非遗传承教育创新达到新高度。

学生发展:将序列化目标培养体系、课程与教学模式与农乐舞技能评价标准应用于幼儿保育专业,全面全程培养学生农乐舞能力素养。

教师发展:学校基于“传承基地”和“名师工作室”推行了“联动、共享、互促、共生”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形成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研究型教师团队。

学校发展:农乐在汪清职高16年的传承和发展,使汪清职高成为区域内首屈一指的优质教育品牌,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总之,无论从非遗文化传承的要求、学校非遗文化建设的背景以及非遗传统文化自身来看,中华非遗文化进中职校园,就要从宏观上进行顶层设计,从中观进行分主题实施从微观上落实非遗教学,还需要不断转变教师的非遗文化传承观念,创新机制以保障非遗活化传承实施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