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符号之文化乡愁的意味探赜 ——以春晚舞蹈为例
1.乡愁、符号的概念辨析
1.1乡愁与文化乡愁
“乡愁”作为文化样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成为一种文化印记深深烙在中国人的身上,并以“集体无意识”状态存在于人民内心。然而,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乡愁已经逐渐从原有语义向多语义过渡,从单一狭隘的心理情绪引申为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怀想与眷恋,可将这种情绪呼为“文化乡愁”。文化乡愁能够唤醒人类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思乡情绪和文化认同,激活民族的文化记忆,在文化的怀乡与想象中,获得一种“归乡感”的心理慰藉与情感满足。
1.2符号与中国符号
对于符号的学术概念,学界暂未有统一的定论。西方符号学主要有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皮尔士的逻辑符号学、卡西尔的美学符号学以及文化符号学。皮尔士将符号定义为“符号或代表项是相对于某人而言,在某些方面或某种能力上能代表某物的东西”,认为符号是一种“再现体”。国内学者赵毅衡认为符号学的核心是关于意义的学说,从符号和意义的关系上进行阐述,认为符号必然是意义的载体,探究符号就是探究其意义。本文就是从这一理论出发,试析中国符号在舞蹈艺术中的呈现以及其文化乡愁的意义生成。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环境会产生独属各自特有的文化符号,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所积淀的中国符号具有独特性与延续性,是独一无二且不断发展的文化象征,其携带着独属于中国式的文化意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中国符号以物质与精神两种形式承载,例如物质层面的诗词、绘画、瓷器、建筑等,以及神话传说、八卦五行等精神层面的民族思想或道德礼法,它们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中国符号串联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它们不仅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在历史长河中贯穿、延续着人们的文化记忆,彰显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运用中国符号进行艺术创作的精品数不胜数。艺术家借助中国符号进行艺术创作,追溯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中国符号的文化基因属性,其内蕴的传统文化之魅力得以彰显,在继承并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的同时,也增强了国人文化自信和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但随着时代社会的革新,中国符号需要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就需要在表现形式上对其进行翻新改造。在不改变传统性的基础上,沿用传统中国符号的外形,结合当代艺术精神与新形式,赋予其新的时代理念与审美角度,在新的形式表达中,彰显新时代中国符号之风貌。
1.3文化与符号的关系之辨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人类为符号赋予的特殊意义诞生出不同的文化。作为意义的载体,符号发挥着承载、传播、传承文化的功能。”这就决定了文化与符号的关系。符号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的意义。早在原始时期,氏族部落的符号是“图腾”,将某种动植物或无生物看作自己的祖先或神灵,绘制其图腾,是氏族部落的精神信仰,这种图腾符号代表着独特的氏族文化。此外,符号也可以作为判断、区分不同文化的依据,如可以从服饰这种表征符号区分中华56个民族的不同的文化特色;从不同地域的方言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可见,符号不仅是静态的文化载体,作为语言符号还具有动态性的文化传播功能。语言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核心符号,不仅指普通意义上的口头言说,还有文字语言、肢体语言等。而舞蹈艺术就是运用肢体语言来将舞蹈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递给观众,在这一过程中,舞者则充当了“符号”的身份,身体符号作为了文化载体,作为一种交流手段与观众进行传播互动。这就为中国符号的舞蹈艺术化表达提供了便利。中国符号作为文化乡愁的载体,承载了文化属性。文化借助符号的表达,将文化乡愁之情得以传递。舞动起来的中国符号,在这一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增强了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激荡起浓烈的文化怀乡之情。
2.春晚舞蹈重构文化乡愁
作为庆祝除夕的年度综合性的文艺晚会,“春晚”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集合,其具有建构集体记忆的功能,携带全国人民共同的回忆,成为被时代雕刻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文化符号。春晚舞蹈在近几年火热出圈,既在文化层面保留了传统性,也在形式上对现代技术的运用结合舞蹈,开拓了创新性风格,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彰显了中国文化软实力,也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信心,文化乡愁得以激活。
2.1地域文化符号的乡愁属性
中国地大物博,包含着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江南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等。这些参差多元样态的地域文化产生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共同构筑中华文明丰富多元的文化基底,共属于中国符号,并具有自身的文化价值。地域符号、家乡符号、文化符号等符号载体承载着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质。这些符号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唤醒人们的家乡记忆、文化记忆和历史记忆。从大的乡愁文化层面来看,符号作为乡愁载体,具有着思念家乡、文化怀乡与文化传承的性质。
由浙江音乐学院原创的舞蹈《碇步桥》在2023年的央视春晚上亮相。作品取材于浙江温州的文物“仕水碇步桥”,“古碇步”作为浙江的地域文化符号,承载着在该地域生活的人们的浓酽乡愁情感。《碇步桥》这部作品本身含有着浓厚的乡愁意味,对乡愁诠释的同时还隐含着春晚国家美学的叙事。作品存在着两层乡愁情怀,在作品内部,长大后的我告别童年的我,是个体层面的乡愁;在作品外部,编导通过碇步桥这个江南符号的择选,是一方地域百姓对于家乡之地的眷恋,是一种群体的乡愁。《碇步桥》借助这一符号,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优美场景,唤醒了对家乡文化的记忆,也构筑起了对于美好社会的乌托邦。
在2024年央视春晚上演的舞蹈《瓷影》是由东方演艺集团、景德镇文旅控股集团和人民网共同出品的舞剧《唯我青白》的选段,作品取材于景德镇的青瓷白瓷。景德镇别名“瓷都”,位于江西省,以盛产陶瓷而出名。因此,陶瓷就是景德镇的地域文化符号,是景德镇的文化象征。此外,陶瓷作为中国艺术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更是中国符号。作品取材于中国符号的“瓷器”,以青白瓷为视觉出发点,通过舞者们的肢体语言呈现了青白瓷的独特魅力。从北宋时期的审美特质和挖掘青瓷白瓷的造型风格上,借助舞蹈语汇展现青瓷白瓷蕴含的东方美学之神韵,投射出中华优秀且源远流长的瓷器文化。
2.2中国符号的取材与转化
近年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中取材,并通过舞蹈的艺术化动作将其进行转化,这为舞蹈艺术提供了灵感与新的思路。在2024年龙年的央视春晚上上演的舞蹈作品,可见有中国符号的身影。当舞蹈作品《咏春》出现在今年的春晚上,便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引发了无数观众的赞美。“咏春拳”源自中国福建省,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于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作为一门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符号之一,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作品《咏春》将咏春拳和八卦掌付诸于舞蹈艺术,实现了武术与舞蹈的交响,在春晚的舞台上创造了一种少见的浩然荡荡之气。将中国符号的“咏春”用舞蹈的方式演绎,超越了单纯武术表演中的套路与模式化动作,把中国符号运用当代肢体艺术之美与中国传统武术的身体运动之美结合起来,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高度。在对传统文化、中国符号的取材与转化中,实现了文化记忆的复活,用身体演绎中国符号的方式唤起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文化乡愁。
在2024年央视春晚上的另一支舞蹈也引发了“热议”——《锦鲤》。这部作品取材与“锦鲤”,锦鲤本是一种鲤鱼的种类,在中国历史上赋予其很多含义。西汉刘向在《列仙传》中记载了鲤鱼驮人升天成仙的传说,将鲤鱼作为仙人的坐骑,东汉《三秦传》已有鲤鱼跃龙门的故事。至唐代,锦鲤二字出现在诗中,“虽惭锦鲤成穿额,忝获骊龙不寐珠”。由此看来,“锦鲤”作为中国符号有着“鱼跃龙门,过而为龙”的意象,寓意着逆流前进、奋发向上的中国精神。作品在凸显舞蹈本体上,巧妙运用威亚、VR等现代技术,通过形象的肢体语言,完美复刻“锦鲤”这一中国符号,在海外也引发了广泛的热议与关注,成功的将锦鲤这一中国符号赋予的优秀中华文化推广至世界舞台。中国符号的题材运用舞蹈艺术的表现这种一加一大于二的艺术表现手段,可作为一种媒介,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效的推广与传播,彰显了我国的文化自信,国人获得了情感满足与文化认同。
2.3中国形象的提纯与塑造
皮尔士将符号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其中,图像符号主要指符号的载体所具有的物质属性与所指对象之间存在着相似、类比的关系。舞蹈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可作为图像符号的一种,以肢体动作来模仿和刻画符合人们心中的形象。形象塑造的越生动,其富含的文化精神就越被观众所感知,更能激发起本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唤醒内心深处的文化乡愁。
观音形象最早源自于印度佛教,在佛教传入中国后,观音形象逐渐中国化。在2005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张继钢编导,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震撼人心。张继钢将中国形象的观音提纯,用舞蹈的肢体语言塑造出符合人们心中所想象的观音形象。21位舞蹈竖排站立,手臂分分合合如同莲花般盛开绽放,聋哑舞者们仅仅通过手臂和手部的动作,就在无声的世界塑造出了一个光彩夺目、栩栩如生的“千手观音”形象。《千手观音》以中国形象的观音为切入点,展示了大慈大悲的千手千眼的观世音的雍容华贵的壮丽场面,更演绎了以善为核心的中国佛教文化,达到了文化传播的效果。
在我国西域的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有一群“飞天”的仙女形象令人神往。舞蹈艺术对于敦煌的舞蹈创作一直孜孜不倦,频出精品。在2019年央视春晚舞蹈节目中,由中央芭蕾舞团编排的《敦煌·飞天》让人印象深刻。作品以敦煌壁画的“飞天”形象为创作来源,以源于西方艺术的芭蕾舞进行演绎,可谓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于西洋艺术的完美结合,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表达。这种用芭蕾表现中国形象、中国文化的方式引起了业界的关注。通过舞蹈肢体语言、服装、舞美设计等方式共同呈现了一群栩栩如生的“飞天”的中国形象,让莫高窟壁画上沉睡了多年的“飞天”重新“活起来”了,呈现了一幅绚烂夺目、金碧辉煌的敦煌画卷,在欣赏“飞天”这一中国形象的同时,感受敦煌文化的丰富与绚丽。通过舞蹈艺术展现了中国形象的魅力,也满足了人类对与文化的想象,在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也获得了“文化乡愁”的情感慰藉与认同。
3.中国符号演绎文化乡愁的现代性革新
“斯维特兰娜·博伊姆在《怀旧的未来》中对怀旧(Nostalgia)所建构的一系列历史、政治、文化、城市考古及内在动力的反思和批判的脉络中,寻求到当今的‘现代型乡愁’中最必要及最富于涵义的启示的对话。”现代性乡愁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对逝去历史、文化、时代的批判与反思,也成为我们主动改变自身、建造家园、巩固文化的动力所在。这就要求在现代社会的时代洪流中,舞蹈艺术的创作需要在舞蹈本体的本质基础上,对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现代化的技术革新,从而更好地用舞蹈艺术传达中国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激活国人的文化乡愁。
在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上的《唐宫夜宴》火爆出圈,借助现代科技一改常态化的传统舞蹈场域,运用现代VR技术展示的虚拟场景,将“唐三彩乐舞俑”“千里江山图”以及“琵琶”“箜篌”此类古代传统乐器等中国符号融汇于这部作品中,历史悠久且具有文化韵味的中国符号在舞蹈中得以活化与复现,向现代人呈现了一幅奇幻绚丽的唐代乐舞之风貌,刻画了灵动可爱的“唐朝少女”的形象,婀娜多姿的身姿和秀逸韵致的舞蹈姿态,将大唐盛世的传统文化形象完美呈现在观众眼前,以此满足了人们对文化的想象。河南卫视用现代技术辅助舞蹈艺术的有效表达,为中国符号的现代转型与时代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案例,也开拓了舞蹈创作的思维方式与创新的艺术手段。自此,舞蹈+技术的作品层层频出,2024年央视春晚舞蹈《锦鲤》如是,将中国符号之“锦鲤”进行了创新性的艺术表达。这部作品是一次艺术与科技的交响华章,通过威亚技术将舞蹈推向了全新的空间维度,这一创举,让舞蹈语汇超越了平面的限制,舞者身穿威亚腾空舞动身体,中国符号“锦鲤”在舞者行云流水的肢体演绎下宛如真实的锦鲤们在水中自在遨游、嬉戏的状态,展现了东方审美的内蕴。作品给业界带来了新的创作视角,研究舞蹈本体的发展规律上,我们也看到了科技焕发中国符号的活力,以及未来“舞蹈+科技”完美融合的更多可能性。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的生存状态日渐式微,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人们喟叹传统文化与生活渐行渐远,日渐隔膜之余,更应反思这种疏离背后的因素,着手利用现代化技术因素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复活与重塑。在现代化的语境之下,探索中国符号的创新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进行深入对话并予以传播,是现代人能够解决文化乡愁的唯一方式与有效途径。
4.结语
符号和舞蹈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许多能够象征中华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标志性的中国符号,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运用中国符号舞动文化乡愁的核心就是文化价值,将中国符号镶嵌于舞蹈艺术之内,能够彰显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呈现出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较高水准的审美价值。舞蹈编导在创作过程中将这种富含丰富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中国符号进行提炼与转化,用舞蹈的方式舞动再现,深入挖掘符号内蕴的文化精神与价值,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建构、传承与弘扬。在增强观众对历史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的同时,唤醒了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记忆,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民族文化自觉。在国际上,也彰显了我国东方美学的极致韵味与审美价值,接续铸就中华民族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