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跨国教育的形式演变、分类及其启示

作者:朱广黔来源:《中国成人教育》日期:2014-02-09人气:6325

跨国教育(transnational education)是指学习者的学习所在国不同于教育提供机构所立足国家的教育活动,是20世纪后半叶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新形式。尽管产生时间较晚,且与教育国际化的传统模式(留学教育)相比较,其规模尚小,但发展之迅速以及势头之强劲,已成为教育国际化之中不可逆转的一大潮流,也是各国学者都关注与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了解跨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各国已经发展起来的主要形式,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在未来国际化的大潮中制定可行的战略,使本土的高等教育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国际化进程中跨国教育的形式演变

如果要追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那么可以说诞生于12至13世纪的中世纪大学就已经具有了国际化的特征,当时“游学”之风盛行,教师和学生均来自欧洲各地,学校教学以拉丁文作为共同语言,学位在各校之间也能得到相互承认。这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途径还是学生的跨国流动,尚未出现项目和机构的跨国流动。[]

到了17世纪中后期,一系列近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先后诞生,并形成了近代国家体系,这些主权国家取代了以前教会所拥有的权利和地位,改变了大学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模糊了大学的国际性。[]在19至20世纪时,大学的国家化程度达到顶峰,高等教育从国际化走向了国家化或民族化,各种国际化性质的活动较之几百年前大幅减少。这个时期,存在一种特殊的有着跨国特点的教育形式不得不提到,即教会大学。这种工业革命后由基督教会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各种层次的教会大学,尽管也是一国在他国建立分校或者开办一些新大学,但这种跨国办学仅限于宗主国和殖民地国家之间,实际上是西方列强向其殖民地和后来新独立的国家输出其高等教育的制度和模式,是建立在文化的侵略和殖民地国家教育占领的基点之上的,受到各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并逐渐绝迹。[]

二战以后(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开始重新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高等教育跨地域跨国界的属性被再次确认和张扬,大学成为现代社会中真正的国际性机构,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开始在一些国家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国际化遂再度成为高等教育论述中非常流行的用语。此时学生的流动仍然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但教育的项目流动和院校的跨国流动趋势也在不断的增强。由于南北国家的发展极不平衡,少数发达国家主导了跨国教育的输出,而亚洲、拉丁美洲等中等收入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为了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希望引入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模式和经验,则扮演了跨国教育的输入国。这种单向的流动大多带有政治援助的性质,甚至有些发达国家把教育的跨国流动看作是对未来国际关系的一种有益的投资形式,是与国家安全、国家形象、国家认同有关的。如美国不遗余力的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高等教育,把跨国教育看作其改善国家形象,巩固世界霸主地位,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但这种跨国教育的形式与早期的教会大学大不一样,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各个主权国家自愿、平等、合作的基础之上的,这使得新一轮的国际化潮流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国家新自由主义的兴起,教育领域也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许多高等教育机构为了开辟财源、增加院校收入,开始通过独立或合作的方式积极在海外拓展盈利性的学习项目或分支,实施跨国教育被视为一条赢利的途径。[]如澳大利亚发展跨国教育的政策目标是成为最大的教育出口国,提供各种形式的跨国教育和海外项目,包括海外分校、海外联合办学、特许经营和远距离教育、虚拟大学等等。[]对于一些转型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来说,为了缓解了其资源投入不足和国内高等教育需求日益增加的矛盾,也通过推进跨国教育来吸收大量的国外投资,实现教育资源投入的多元化,减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费用。与此同时,全球化竞争浪潮和现代科技与信息也在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高等教育开拓海外市场及提供非传统课程的可能性,并出现了现代技术条件支持下的远距离跨国学习。从而促使新一轮的国际化热潮有了新的走向和新的特点:“从学生流动到课程及办学者的流动,从教育援助到教育贸易的流动。”[]一种新的跨国主义的高等教育悄然兴起。这一时期的跨国教育既指学习项目、课程或教育服务跨越国界,也包括通过网络、广播等方式的远程流动,也可以通过课程衔接、联合学位/双学位等形式来实现。

二、多种纬度下跨国教育的形式分类

跨国教育作为教育国际化中一个迅速增强的新趋势,它所带来的教育项目和机构的流动越来越活跃。这些跨国教育项目和机构形式复杂多样,各国对跨国教育形式类别的选择也是一个由不明朗到明朗的渐进过程,因为它涉及到国家教育目标定位、教育资源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复杂问题。但归根结底,跨国教育本质上就是教育资源由输出国向输入国的跨国界流动,最终是以为输入国的学习者所提供的学习项目或服务为表现形式的。因此,按不同纬度对输入国的跨国教育形式做一个分类,既是对当前跨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补充,也为各国选择和发展跨国教育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一)按政府管制形式分类

各个国家对跨国教育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也相应的采取了不同的规范管理政策,因而按照输入国的政府对输入本国的高等教育的管制程度,可以把跨国教育分为四类:

1.无管制型:这类国家积极引进国外的高等教育资源,发展各种类型的跨国高等教育,并且没有设置相应的限制性政策或条例。如捷克共和国、法国、马耳他、墨西哥、尼日里亚和俄罗斯。

2.宽松型:这类国家鼓励国外各种类型高等教育的输入,但会制定相应的政策对其进行鉴定和认证。如以色列明确规定,所有外国大学在以设立的附属机构必须获得高教委颁发的执照,寻求在以设立学习项目的机构也必须获得高教委颁发的执照,没有执照而开展教学活动属犯罪行为。类似国家还有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新加坡和越南等国。

3.严厉型:这类型的跨国教育相对宽松型的来说,不仅需要严格的认证程序,而且还增加了更多限制性的政策或条款。如印度要求拟进入印度投资设立教育机构的外国大学须在其所在国举办20年以上;外国大学投资至少占51%的基本建设费用,才能够在印设立机构;必须有1亿卢比的存款作为保证金,以防欺诈行为等;还有些国家要求必须设实体校园、课程必须和输出国一致等等。 

4.限制型:有些国家并不鼓励跨国教育,除非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如比利时和希腊。

事实上,各国政府对跨国教育的管制形式也在不断变化,按照澳大利亚研究跨国教育的专门组织(OBHE)的研究发现,现在跨国高等教育管制的主要趋势是允许跨国教育输入,但是尝试管制这种活动。目前还没有发现普遍采用的管制模式,有出现地区和国际管制框架的趋势,但不是非常明朗。[]

(二)按项目或机构性质分类

高等教育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跨国高等教育供给不再限于传统的公益性质的大学或学院,还包括企业大学、专业团体和协会、新办私立院校、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虚拟大学、传媒和出版企业等不同程度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私立机构或项目。世界各国在发展、引进国外教育时会根据自身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和需求状况各有侧重。

1.公立性项目/机构为主:虽然很多跨国教育的输出国都鼓励本国的高校通过提供跨国教育增加收入,但大多数的输入国却对营利性跨国教育的输入持谨慎态度。特别是在欧洲国家之间的高等教育流动与合作,较少有营利性动机。如意大利高教部在授权外国高等院校从事分校教育活动的决定中规定其性质必须是非营利性的。

2.私立性项目/机构为主:法律上的营利是指为了取得超出资本的收益进行经营,并将收益分配给投资人的行为。把跨国教育的输入划归为私立教育机构的几个典型国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斯洛伐克。新加坡把跨国教育看作一种经济行为,对市场准入设置了标准,按公司法来管理国外大学在新加坡的办学行为。外国大学在新加坡办学必须按公司先注册,接受工商管理部门的财务审计,并依法向税务部门纳税,对跨国教育在完成注册审批后实行自负其责、自负盈亏、自主办学、加强监督的原则。

3. 公私立项目/机构共同发展:随着跨国教育提供主体的多元化趋势使得公立与私立、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不再成为发展跨国教育的门槛。很多国家在对待跨国教育的问题上也按照其营利和非营利的不同性质分别管理。

(三)按办学形式进行分类

跨国教育涉及机构、项目、课程、服务等教育活动,其办学形式正趋于多样化发展。这些形式按办学主体是否合作,主要涉及合作办学和独立办学两大类,其下又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

1.合作形式办学:合作形式的跨国教育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互动、联合。目前,以合作形式举办的跨国教育有课程衔接、特许经营、合作办学机构等[]。(1)课程衔接。课程衔接通常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育机构通过契约形式共同提供学习项目。马来西亚大量提供的跨国教育课程(如双联课程、学分转移课程等)一般都属于这种类型。(2)特许项目:特许项目是指某一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授权另一国家的教育机构提供其教育服务。学生可以在本地修习经过外方授权的课程,不用出国就能获得外方学校的学位。[](3)合作办学机构:相对于合作项目来说,合作办学机构有着更加独立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

2.独立形式办学:以独立形式举办的跨国教育有分校、离岸教育机构、远程学习、虚拟大学等。(1)分校:是指输出国高等教育机构在输入国建立分校区,以提供本部教育课程,学习者只要在本国学习,就可以获得外国教育机构授予的文凭、学位或其它证书。如澳大利亚的莫纳什大学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在马来西亚和南非开设的分校区。(2)离岸教育机构:是由输出国在输入国领土上成立的一种跨国教育机构,与“分校区”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并不一定在输出国设有母体校园。这是美国实施跨国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3)虚拟大学:主要是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在相对灵活的时间和空间传递各类课程和各种教育服务。

总之,各国对跨国教育形式类别的选择是一个涉及到国家教育目标定位、教育资源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复杂问题。每个国家在发展跨国教育的过程中,都会逐步形成符合自身国情特点的办学类型。以上只是对目前各国跨国教育的主要形式做了介绍,相对于纷繁多样的跨国教育的实践来说,还远远不止这些形式,也还有更加多维的视角。比如说从证书颁发形式上,还可以把跨国教育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其中学历教育又可以分双证书、只颁发外方证书、协议证书等多种形式。其实,分类只是研究的基础,是为了更加直观、深刻的了解跨国教育的动态和现状,为未来跨国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思路、探寻更合适的路径。

三、跨国教育对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启示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

中国目前在“跨境支付”上尚未做任何承诺,不允许外国教育机构和个人单独在华办学,因此跨国教育在中国主要是以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存在,主要包括:1.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这类机构有独立的事业法人,办学自主权相对较大。尽管它也是与中方高校或教育机构合作,但这种合作多体现在董事会成员构成方面,其内部的财产权、管理权以及实际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师资聘任、证书颁发等方面高度自主。如浙江万里学院和英国诺丁汉大学联合举办的宁波诺丁汉大学。2.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这类机构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而是依附于国内具有学历教育资质的高等学校,是由国内大学和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建立的大学的二级学院,其办学、管理和教学受所在学校的领导和约束。如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3.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指中外教育机构不设立办学机构,而以协议、合同的方式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在学科、专业、课程方面合作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我国目前存在最多的一种合作办学形式。

尽管中国目前只允许合作办学的形式,但随着国家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国与国之间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互动与合作将会越来越紧密,我国的跨国教育形式也会逐步多样化。

(二)跨国教育对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启示

1.明晰产权关系,适当拓展跨国教育的形式

中国是否有可能突破合作办学的一种形式,而发展多种形式的跨国教育?学者们见解不一、争论激烈,并且各种说法都有自己的逻辑。笔者认为,在全球信息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寻求多样化的发展形式是必然的。目前,公益性原则与营利性动机之间的矛盾是制约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一个“瓶颈”,需要政府出台配套的政策法规,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下,明晰产权,明确投资回报。运用国家权力,加大调控力度,既克服高等教育市场的无序发展,又有限度地开放教育市场。在产权关系明晰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探索远程教育项目的形式,这种形式有着灵活、低成本的特点,如果能引入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能起到很大改善作用。也可以借鉴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做法,尝试引进国外一流大学来国内独立举办分校,弥补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提升国际竞争力。

2.完善质量保障、认证和资格认可体系

一方面,跨国教育的双学位、联合学位、特许学位等形式无疑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创新,各类院校之间通过学分互认和累计来获得教育资格的教育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另一方面,随着各种跨国合作主体的范围的扩大,国家已不是主要的出资方,还有各种跨国企业、国际组织、私营部门也在积极参与合作办学,这就必然导致跨国教育主体的性质和关注重点更加多样化。但无论如何变化,受教育者的权益是必须得到保障的。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在入口门槛、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价各方面都还存在很多漏洞,应借鉴国外标准化资格认证框架,及时建立与新的合作办学形式相适应的更加全面的质量保障和资格认可、认证制度,做到透明、公正、有效。这也是一个长期而重大的挑战。

3.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发展中外合作办学

引进国外资源只是一种暂时性的策略,最终目的是使之有益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应本着“为我所用” 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资源是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一方面,政府、高校应认真研究我国亟需专业和国外优质专业,本着优先培养我国现代化紧缺人才的原则,确定优先关注领域和限制性技术门槛的指导性意见或学科专业目录。另一方面,要关注西部发展,应在如何引导国外优质资源进入西部城市方面加深研究,对于进入西部的国外合作机构,探索实施各种可行的优惠政策,如税收、产权等。此外,对引进的资源还要注重消化吸收。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  操太圣.人才培养的本土国际化[R].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二辑,2006:189

[]  P·M·Ford, beyond the Modern University: toward a Constructive Postmodern University [M]. Westport CT: Praeger.2002

[]  陈昌贵.跨国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新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4):13

[]  谢爱磊,唐安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新跨国主义[J].全球教育展望,2006(7):60

[]  徐小洲,张剑.亚太地区跨国教育的发展态势与政策因应[J].高等工程教育,2005(2):81

[]  J. Knight. Higher Education Crossing Borders: A Guide to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GATS) for Cross-border Education [EB/OL]. http://unesdoc. unesco. org/images/0014/001473/14736

[]  Line Verbal, National Regulatory Approaches to 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2005:41. 

[]  顾建新.跨国教育发展理念与策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68

[]  Geoffrey Alderman, the Glob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ome Observations Regarding the Free Market and the National Interest [J].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2001.1

 

Study on the Form Developing Course and Different Types of 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and its Inspiration

Abstract: 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s a new form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begins up in late 20th century. Along with the closer and clos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tries, it’s more and wider for the study on transnational education and also its practice. Analysis the evolvement of transnational education and discuss its different type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our future tactic in the wav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succeed in the global talents competition.

Key words:  Transnational Education;  Form Developing Course;  Different Types;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作者简介:朱广黔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