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定义研究
曾经有学者因为网上创作的随意性和个人性,而对其持质疑态度甚至否定其存在,李洁非提出:“我强烈主张撇开‘文学’一词来谈网络写作,网络写作根本不是为了‘文学’的目的而生的。”李敬泽说:“文学产生于心灵,而不是产生于网络。”这种以传播媒介作为文学的定义的说法,在现在看来毫无疑问已经成为明日黄花,随着网络文学的兴盛,这种媒介决定论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网络文学要求,而且大多数的学者也对网络文学存在论持肯定态度,并逐步开始研究其内在的学理形态和外部的影响,正如欧阳友权在《网络文学概论》的后记中所说:“让网络文学走进学术的殿堂……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一种文学的需要,甚至是一种学术的使命。”而现在我们所做的网络文学对青少年的影响则是呼应了现实情况的吁求。
当我们解决了这一存在论问题之后,首当其冲的便是网络文学定义的厘定,就目前而言,流行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一种认为,网络文学就是以网络生活为题材的文学,如网聊、网恋、网游等,这种观点着眼于以内容界定网络文学;第二种观点认为,网络文学就是网上的文学,一切发表在网络空间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涵盖其中,这种观点侧重从发表、传播的途径理解网络文学;第三种观点认为,网络文学就是存在于网络空间、以网络为传播媒介、其创作和接受都具有交互性的文学样式。
第一种观点显而易见过于狭隘,关注一下众多的文学网站,例如起点中文网、理想文学网等,都可以发现网络文学的题材已经不局限于网络生活,如起点对于网络文学的分类:玄幻、奇幻、武侠、仙侠、都市、言情、历史、军事、游戏、竞技、科幻、灵异等等,因此第一种观点我们不能采纳;第二种观点又过于宽泛,仅仅强调了发表和传播的途径,从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传统的纸质文学也通过技术手段上传到网络上,例如《红楼梦》之类的作品,他们即使粘贴到网络上,也无法将其定义为网络文学。而第三种观点则在第二种观点的基础上,不近限定了网上发表、网上传播,还从网络原创的角度和接受学的角度界定了网络文学的特质,因此我们应当认可这样的一种网络文学定义:网络文学是指首发于互联网,以网络为其主要和首要传播途径(不排除其发表后又形成实体书,但其首要途径是网络,如《藏地密码》等小说),在网络创作过程中不断得到读者的反馈并根据读者要求进行修正的作品。(这种观点将一些博客、微博等日记形式的准文学暂时排除在外)
在这种观点的支持下,网络文学的首要特质便呼之欲出了:文本的开放性和参与性。罗兰巴特说,文本既有单向度的阅读成分,也有反向度的读者创造成分。而文本的开放性在网络文学这里,由于技术条件(bbs等互动社区)的支持,以及网络文学的市场经济化(依靠收藏、点击等获得物质收入),其作者的创作过程便不断地得到了读者和消费者的参与,文本的开放性也就体现的更为明显。
其次作为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也就是其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所在,主要存在于以下几点:1、媒介载体不同:传统文学的媒介是语言极其文字符号,传播载体是书籍报刊等实体纸张。网络文学的媒介是数字化“比特”,其传播载体是基于数码传输技术的互联网。文字媒介的精英书写、印刷技术的物质局限、纸张定型的单向阅读也就成为传统文学的主要特征,这种特征在将文学精英化、审美化的同时,也形成了文学创作的艺术遮蔽、媒介传播的速度延迟和阅读向度的单一迟钝。而网络文学正是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两大优势:强大的容量载体和共享的海量资源,使得创作主体不断扩大、传播速度不断加快、读者参与更加及时有效。从而对日趋保守的传统文学造成冲击,并迫使文学的边界不断拓展,形成新的文学范式和文学景像。2、文本形态不同:原有的文学文本只能依靠书本、杂志、报纸等物质载体呈现,而网络时代的文学可以依靠光盘、u盘、硬盘、服务器等信息载体加以储存和传播,传统意义上汗牛充栋完全可以由几张薄薄的光盘存储下来,这就使得网络文学的容量和传播得到了大大的扩展。3、主体身份不同:传统文学的作者大多是社会中的精英,其本身承载着巨大的社会责任,“文以载道”、“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兴观群怨”、“小说救国”等等,无疑表明了其作品的社会责任,以及由此带来的创作主体的社会身份。而网络文学的匿名性则形成了一个大众狂欢的创作场,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写作中,既可以写作也可以评价,摆脱了小众书写的精英局限,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这个路边的黑板上涂鸦。网络的平等性、兼容性、自由性和虚拟性成就了其创作主体的民间化,为文学回归民间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现实条件,从而形成了文学真正的“民间时代”。但与此同时,这种社会真实身份的消隐也直接形成了社会责任的缺失,拒绝深度、淡化意义、逃避崇高、消弭了文学创作主体本应担负的重史尊实、代言立心和艺术独创、张扬审美的责任。4、创作模式的不同:创作手段从文房四宝到键盘码字,构思方式从主体先行到众声喧哗,都在不断丰富文学创作模式。5、功能价值不同:从载道经国到价值狂欢,从反映生活到闲适自足,从真实书写(包括客观真实、情感真实和主观真实)到虚拟世界的真实表达。
自此,我们从定义界定和特征表述两方面对网络文学进行了厘定,从而也就为下面网络文学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滕海涛(1982—),男,河南安阳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硕士,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董胜.论网络文化视野中的穿越小说[D].苏州大学.2010.5.
[2]景志萍.论网络文学的通俗化特征[D].山东师范大学.2009.4.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