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画的形态演绎
中国传统版画以刀代笔,以刻代绘,以印代描,集绘、刻、印三项技艺于一身,人们通过版画,展示对生活、政治、道德、宗教甚至娱乐等问题的理解,让不同形态版画作品具有了“艺术图像”和“历史图像”的双重价值。纵观版画的各种形态,主要分为如下几类:
(1)赏玩装饰性版画
我国印刷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出现在宋元时代,特别是都市的通俗文化,有人称之为“市民文化” [5],此类版画是应人们生活需要产生,属于实用性版画,其画面大小不一,小如银币的肖形印,大到可以裁剪的印花布。主要代表形式包括:印章,由古代青铜器铭文落款衍变而来,从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汉朝主要使用铜质朱文印章。从文物的量来看,印章在当时是普遍使用的认证符号,且开始由单一认证作用转向艺术赏玩作用,这种纯赏玩的形象就是微型版画;印花布,与人们的生活直接相关,其技巧分为凸版压印与夹缬漏印两种,其出现年代也可追溯到汉朝。印花技巧也可用于小面积物体,与同时代肖形印一致,证明了中国传统印花套印技术的成熟;包装广告,宋朝已经有商家使用印有画面的纸装饰产品,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张贴广告,如松万柳堂药铺的广告,刻有病态和健康状态的两个人物形象,强调药效;历书,一种民间普遍使用的工具,上面不仅有年历,还绘制了不同节气的农忙场景;民间木版年画,目前最早出土实物为宋代金国刻制的《四美图》、《关羽像》,几乎各个地区都发展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木版年画,其中杨柳青、杨家埠和桃花坞是三大民间木版年画制作中心,代表民间年画工艺的最高水平。这些版画作品都围绕生活创作,刻工根据人们的要求,图与文相配,虽受市场变化和不同消费群体的限制,作品质量良莠不齐,但都反映出当时的生活特色。
(2)宗教性版画
在我国的宗教文化中,版画是常见的宣传形式。汉《风俗演义》中记载的桃符是我国最早的宗教版画符号,其中以佛教版画数量最多,佛教版画从隋代开始出现。1983年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拍卖的隋大业三年四月的《敦煌隋木刻加彩佛像》,是已发现最早刻有年月的版画。后又有举世闻名的 “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卷首图,全卷由七张纸拼成,第一张为佛在袱树上给孤独园长老须菩提说法图。这件作品印有22人,构图饱满,线条流畅细致,其制版技术采用的是线描阳刻,人物形象与飘动衣纹的处理方式与唐代盛行的线描方式一致,印刷用的是拓墨凸版水印技巧,画面的精细程度反映雕刻技术已非常成熟,这一幅首扉画的构图形式成为此后佛经扉画的标准格式,画中的佛、菩萨、罗汉、金刚等形象采用了工整细腻的线描阳刻手法,强调用线造型,色彩为单一的墨色或朱砂,搭配十分明净柔和,给人以舒适的感觉。这与当时的画风十分吻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6]。从敦煌、新疆及其它地方发现的这些雕版佛画的数量来看,足以说明唐及五代时,雕版印刷术及雕版版画已在民间被广泛运用[7]。唐、五代时期佛教版画只是在民间盛行,宋代以后,由于皇家介入,宫廷画院画师开始参与绘制,宋太祖下令刻制的《御制秘藏诠》有四幅以山水为主体的佛教版画。越州僧人知礼雕刻的《弥勒菩萨》、《文殊像》和《普贤像》让佛教版画展现出精美典雅的面貌,佛教版画的内容完全与中国绘画的发展同步,且由于这几幅版画发现于日本京都清凉寺宇南禅寺,不难看出我国当时雕版印刷的繁盛以及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而与宋朝对峙并存的西夏、辽、金等北方地区在延续隋唐宗教版画的同时,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无释迦牟尼佛像》还保留了当地夹缬漏印的技巧,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至此,佛教版画的雕刻与印刷不仅仅体现了中国文化与艺术的最高水准,还能体现出不同地域与文化层次的特点。
(3)文化教育插图版画
中国的书自古便有图,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插图的刻制与创作。出现了如插画、画谱、信笺等丰富的艺术形式。
起初雕版印书页中的插图以图例的形式为主,随着市场竞争以及人们对书本趣味性的追求,出现了根据书籍情节内容绘制的插图,如《东家杂记》中的《杏檀图》、宋版《列女传》中的《女史箴图》等,这些插图以线描造型为主,内容基本根据情节布局创作,画面往往单独一页。元代出现以图叙事的连环画,版面一段文字配一张图,画面阴阳线面结合,人物形态生动富有情节性,如元《新刊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随着明代民间文学的兴起,曲艺小说皆附插图,并且聘请当时名家绘制原稿,如陈洪绶所绘《九歌图》,造型生动唯美,画面阳刻线描细如发丝,且注重画面黑白对比的形式美感和装饰性效果,追求版画的独特魅力。宋代的书籍插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刻印收藏画谱成为宋代文人一种新的爱好,更出现了《十竹斋书画谱》、《芥子园画谱》[8]等人们喜爱的套色水印画谱,这些画谱对我国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随着市场对版画需求的增加,形成南北几个大生产基地,各地名匠叠出并成为世代相传的家族帮派,他们依托基地形成工艺流派如安徽歙县、江苏苏州南京、浙江杭州、福建福州等。
(4)中国式西洋版画
中国传统版画不仅以其自身的文化和审美特性发展着,同时也以兼收并蓄的姿态接受着西方的文化和艺术,尤其明清代版画与国际版画整体趋势同步,出现了一批中国式西洋版画。
随着西方机械化时代的开始,明代以后西方铜版印刷、石版印刷相继传入中国,如明代中期《程氏墨苑》中就有四幅按照基督教教义仿铜版画刻制的“宝像图”,刻有圣母子、基督等图像。清代乾隆皇帝命郎世宁等西洋画家绘制,法国画家刻印的《乾隆西征记图》十六幅,后根据西洋铜版画的焦点透视等原理制作如《避暑山庄诗图》等殿版木刻版画。清末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西方廉价高效的石印版画制作技巧开始在民间传播,并凭借其经济和机械化生产的优势逐步取代了中国传统手工木版画的主导地位。开始出现用石板复制的石印版画。这些现代印刷业的出现直接挤垮了中国传统印刷业,但版画创作的形式和技巧却丰富起来,中国版画审美取向和形态也开始走向世界。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