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高校大学生生态消费的制约因素分析

作者:刘恩泽来源:《现代企业教育》日期:2015-02-11人气:1215
摘要:大学生消费过程中存在着“非生态”消费现象,这既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也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更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消费以及美丽中国的建设。因此,对大学生生态消费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为探索高校大学生生态消费教育路径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生态消费;制约因素 

 

倡导生态消费,既满足人类的物质文化需求,又有利于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消费构成危害。[1]然而,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存在着“非生态”消费现象。

 

一、高校大学生“非生态”消费的表现及危害

1.盲目消费,造成浪费

大学生消费群体中,虽然大多数有消费计划,但在消费的过程中看到的仅仅是五花八门的商品,考虑的是消费购物时的快乐和幸福,而很少注意开销的平衡和节制,随意性很大。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浪费,主要有食堂浪费、校园浪费和生活浪费。“长流水”、“长明灯”、乱倒饭菜、随便扔掉没有用完的本子、扔掉可再使用的生活用品、贺卡满天飞等现象屡见不鲜。

2.攀比消费,缺乏理性

大学生由于年轻,消费经验不足,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到城市,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他们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但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拉近与城市大学生的距离,会不顾家庭经济状况,消费攀比模仿现象较严重。从饮食、服装、娱乐到消费的意识、心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模仿消费。虽然这是大学生适应校园环境、融入大学生群体、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方式。但过于攀比模仿,不考虑商品是否适合自己,是否需要,更不考虑是否具备家庭条件,导致消费缺乏理性,消费低效。

3.习惯“一次性用品”消费,污染严重

 “一次性用品”是指只能使用一次的塑料制品、木制品或纸制品等。如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杯子等。一用即丢、方便、快捷,又免去了很多后续工作,使得“一次性用品”日益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在“一次性”带来的方便、快捷的背后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一次性用品”多为塑料制品,使用后由于难以降解,造成垃圾成灾,又使环境的负担沉重。此外,乱吐口香糖胶、乱扔废电池,也是污染环境的罪魁祸首。

4.注重交往、娱乐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合理的消费应当是以基本生活和学习消费为主,兼顾休闲、人际等其他消费。但部分大学生用于休闲娱乐、人际交往的消费比重则不断增长,更多用于名牌服饰的穿着、手机的更新、电脑的换代、吃请的应酬和恋爱的花费上,注重物质、娱乐消费,过于追求感官刺激,而对精神需求、发展需求关注甚少,倾向于“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超前消费。这种消费结构,不仅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加重了他们家庭的经济负担。

二、高校大学生生态消费的制约因素

(一)学生方面

1.崇尚物质主义价值观。崇尚物质主义价值观是过度追求物质消费,把物质消费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把过度的物质财富视为成功的标志,把幸福感视为物质需求的满足。节俭的传统美德被这样的价值观冲击着,制约着生态消费的实现。

大学生消费群体中,靠自己勤工俭学和奖学金生活的大学生很少,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暂时不具备独立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父母,但消费水平却日渐攀升。大学生们无法真切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节约观念淡薄,在消费中产生超前消费(借钱)、奢侈消费、炫耀消费、攀比消费和一次性浪费消费等现象,有钱尽情消费的“月光族”大学生,大有人在。

2.不成熟的消费心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加之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大学生远离父母,缺少自我约束,追求时尚与流行的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它表现为高消费心理、虚假心理、超前消费心理。大学生们追求的消费时尚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电脑的消费项目,而且向高端、智能方向发展。有些大学生为了拥有一款最流行的手机,为了举办一次排场的聚会,为了和“对象”过一个浪漫的洋节,他们情愿节衣缩食,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甚至不惜向别人借钱,更有甚者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消费缺乏理性。因此,很容易产生不合理的消费。

(二)家庭方面

1.家庭消费观念的影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直接地影响着子女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体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富裕家庭的消费水平会比较高,来自这些家庭的大学生也会具有相应的消费观念和习惯,高消费、浪费消费等 “非生态”消费的可能性大增。

2.家长溺爱的影响。大学生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中国文化重视生命、民族、社会价值的延续基因,这种基因可称之为根文化。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儿女考上大学是一件令人感到荣耀的事情。“望子成龙”、“愿女成凤”是父母的心愿。所以,父母不惜代价满足子女在校园的消费,而不太考虑子女的消费是否合理,生怕孩子孤身在外受苦,可谓“穷家富路”。这种溺爱行为成为大学生的“非生态”消费行为的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学校方面

1. 高校合理消费教育的缺失。在大学里,大多数的教育者只关注大学生课内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大学生课外生活了解甚少。现在高校普遍还没有开设有关消费的课程,消费教育的任务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有关课程承担,进行消费教育主要是停留在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光荣传统教育,使他们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生态消费教育就更显得薄弱。致使部分大学生由于在大学里没有受到科学、系统的消费教育,从而盲目消费、冲动消费和缺乏合理规划的消费,导致“非生态”消费。

2.高校日常管理需要加强。随着高校的扩招,其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显得滞后。部分高校的管理人员错误地认为,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学生生活阔绰是正常的;只要不违法,怎么花钱消费是他们自己的事,与学校没多大关系。因而,对浪费、抽烟饮酒等现象视而不见,缺乏管理,放任自流。致使部分大学生无所顾忌、随心所欲地消费,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的“非生态”消费。

(四)社会方面

1.传统的“面子”文化和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因此,中国人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理所当然具有较深的“面子”情结。大学生的“面子”情结更多是表现为虚荣,他们通过超前消费、炫耀消费来展示自己,以引起同龄人的关注,维护自己的“面子”,体现自己的地位和价值。同时,由于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不加考虑地完全接受“不消费就衰退”的法则,社会对个人消费需要的满足缺少规范、准绳、限制,对消费品用过即扔,又使一些大学生走入消费的误区,形成了“非生态”消费。

2.社会的消费环境的影响。“要想富,围着学校开店铺”。在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的条件下, 商家为寻找市场,大学生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成为商家的“眼中盯”。他们抓住大学生具有好奇的心理,通过各种手段来吸引、挑起大学生消费欲望,刺激他们的购物激情,诱惑大学生盲目、冲动地消费,从而导致消费的浪费,继而导致“非生态”消费的出现。

总之,大学生生态消费的制约因素涉及面非常广泛,需要集全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加以调控。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