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教育论文

作者:梁旭,杨俊晔,杨娇,宁长安来源:《科教导刊》日期:2015-06-15人气:1096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语文教师为保证学生课堂期间注意力的集中,不仅仅需要维持纪律,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问,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是面对全班同学的,对问题的回答能够体现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大小,所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夸赞,这样能使他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在这种竞争的意识下,学生才能够积极的思考问题,这样,课堂中的提问就引起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了解学生掌握程度

语文课堂中的提问,使得教学过程改变了以前那种教师输出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单边活动,成为老师和学生进行信息交换的双边活动。毋庸置疑,语文教师富有技巧的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强化功能,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可以对所学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形成强烈的印象,教师也进一步地了解了学生已经掌握了的部分和学生不理解的部分,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来及时的调整其教学过程,该重点讲的就去重点讲,该省略的就省略,该补充的就补充。

二、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中所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是一种灵活的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规律,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调查发现,当今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组派出代表回答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小结。这样的课堂提问方式,看似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进行自主解决问题,但是,实际上是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以教师为主体而进行的。教师先提问后给答案,其本质和直接给出结论是一样的。学生只不过是教师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的“机械的操作手”。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当前教师对语文课堂中提问的重视程度不够,研究的不够透彻。具体的说,语文课堂提问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所提的问题缺乏启发性

缺乏启发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问题层次偏低。比如有些老师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明不明白”、“好不好”等问题,教师盲目的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们来说,他们无需思考,只是直接简单的回答“对”、“是”等。这些问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严重的缺乏启发性,简单肤浅,毫无思考的价值,并且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师所提的问题“以师为主”

语文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甚多,课堂中的提问便自然成了帮助教师完成自己的预案的一种工具。表面上是语文教师提问之后学生们进行独立地思考,而其本质则是语文教师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学生被动地思考问题,被老师“牵着鼻子走”,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不仅没有被激发,反而会越来越僵化。 

(三)教师所提的问题内容呆板,形式单一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的提问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文章的探索和求知的欲望。但是,许多老师通常按照教参当中所设定的环节来进行提问,篇篇雷同。例如很多老师在讲每一篇课文的时候都会提出:“本文总共分几段、几部分?”、“各部分的段落大意是什么”、“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等问题。这些问题毫无实际意义,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也会被慢慢扼杀。

三、初中语文课堂中有效提问的艺术策略

语文课堂中最有效、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便是提问式教学,据研究表明,提问的艺术和质量能够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而提问式教学在于如何提出问题并且怎样引导学生作答。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身心上的一种享受呢?我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预设所提的问题

     对于语文教师来讲,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经过精心的设计,否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问题要有针对性。语文课堂中问题的设定要有针对性的抓住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教人教版八年级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文末写到“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闲人”一词是本文的文眼,课文注释中的“闲人”被译为“清闲的人”,如何使学生正确的理解“闲人”一词,是本文的难点。,当时的苏轼君子遭馋,受人冷遇,却还有闲情逸致。在教学本文难点时,语文教师应带领学生去感悟苏轼写作本文的思想感情,当时的苏轼君子遭馋,受人冷遇,却还有闲情逸致。教师可以提出“从苏轼把自己比作闲人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2.问题要有启发性。启发性的提问最典型的就是引导式的提问方式。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出版九年级语文中的《孔乙己》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凡是读过鲁迅的作品的人,大都听说过或者了解孔乙己这个任务,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在他所作的作品中,最喜欢孔乙己这个人物。那么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如何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呢?有人说,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悲剧的典型,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悲剧的典型,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的典型。那么,《孔乙己》中的悲剧,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悲剧呢?这样一来,教师的提问便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散学生的思维,加速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多途径、多渠道的激发学生思维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课堂上运用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通过矛盾激活学生思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深入地研究每一篇课文,提出问题,使学生通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心理上的“冲突”。因为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的时候,一开始也许不会产生兴趣的,而当学生有了这种心理上的冲突,学生便会急于解决它,在解决“冲突”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也相应的得到了训练,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更好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2.提问变直为曲,增强对学生的启发性。假如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长此以往,学生便会感觉这种提问空洞乏味,缺乏启发性,并且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我们用“活问”、“曲问”的方式进行提问,就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同时能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启发和发展。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这句话,教师可提问:“小姑娘话都没说完就停住了,是不是她不知道她爸爸到底去哪儿了呢?”当学生否定时,教师再接着问:“既然知道爸爸去哪儿了,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呢?”有的学生会说“她不想让别人知道”等等,在这时,教师便可提出最为关键的问题:“文章这样写,表现了小姑娘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显然,因为有了教师在前面的“曲问”,学生现在很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的那种“乐观、机警”的性格特点。所以,这种“曲问”的巧妙之处就在于要拐个弯才能使学生找到答案,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3.根据教学过程来设计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每一堂课都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环节,语文教师在提问时应当遵循这每一个环节的特点。例如:在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语文课本中《登泰山记》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提问,“假如你是姚鼐,现在你去登泰山,你会看到哪些景物呢?”这样的提问方法,就可以使学生与作者换位,在学习课文之前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当学生回答完此问题后,教师再接着提问“那么姚鼐看到的景象是否和我们想象的是一样的呢?下面我们来看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这样根据教学过程来设计提问的方法,就极容易调动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

(三)加强提问的目的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要利用文章中的矛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切实地加强提问的目的性。例如在人教版的七年级语文中的《本命年的回想》一文中,教师可以提出:既然“舍不得吃”色香味俱全的腊八粥,却吃起来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两句话之间是否矛盾呢?这样的提问,会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认真的研读课文,就会理解:“舍不得吃”是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腊八粥对于人们来说太珍贵了,而且还好吃,所以大家都舍不得吃;但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意放下筷子,也是因为在当时来说,腊八粥很好吃,吃了还想吃。这两句话在表面上看似矛盾,然而其本质上一点都不矛盾,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这种写作手法富于情趣。学生通过老师的提问和自己的研读,明白了作者的本意,就会更加加固对课文的理解。

(四)加强问题的有效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加强提问的有效性,尽量避免没有意义的提问。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疑问,从而加强问题的有效性。有的课文看似没有疑问,但是语文教师要使学生体会文章的意义,就必须在意蕴平平的文章中设置疑问,通过疑问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深处所蕴含的意义。比如在教师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可以这样提问:“济南的冬天特有什么特点呢?作者是如何表现济南的冬天的呢?”这样的提问能够使学生通过研读课文,进行深刻的思考,学生通过对冬天的北平、伦敦、热带的天气特点与济南的冬天的天气特点相比较,便能看出济南的冬天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温情的天气。

参考文献

[1]肖玉珍.引起兴趣,启发思维,诱发思考[J].广州技工教育,2009:86.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42.

[3]徐化越.中学语文教学法[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

[4]赵明真.努力把学生教出“问题”来[J].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2009(05):62.

[5]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12.

[6]戴启猛.挑战常规,体验创新[J].广西教育杂志社,2009(04):66.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jy/183.html  《科教导刊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