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主义时期的非洲书写——论莱辛《两只狗的故事》
多丽丝. 莱辛,1919年生于伊朗,父母是英国人。在莱辛5岁时她全家迁往非洲罗得西亚,此后20余年家境贫困。莱辛童年在非洲的艰苦生活中度过,她的重要精神伴侣是十九世纪小说大师如狄更斯、托尔斯泰等,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为她的文学生涯奠定了厚实的基础。16岁开始工作,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等。她青年时期积极投身反对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曾一度参加共产党。困苦的生活、丰富的工作经历、对文学的热爱最终成就了莱辛的文学创作[1] (颜治强,2010:12-14) 。她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如毛姆文学奖、欧洲文学国家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2007年在莱辛88岁时,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辞中称莱辛是“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莱辛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2](王宁,2008: 286-287)。
莱辛是位多产的作家,其作品的主要风格独特多变,思想深邃,观点犀利,见解新颖,咄咄逼人,一针见血,极具挑战性。她能够看到家常的、偶然的琐事内在光彩,并把它们内在的光彩展现出来。由于自己从小生活在非洲,亲眼看到非洲大地自然之美,可同时又真切地感到非洲人民所受到不公的殖民压迫,特别是女性所受到的压迫。莱辛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非洲殖民地种族压迫和矛盾及女性的觉醒和解放,在其作品中可以看到她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和忧虑[3] (朱振武, 张秀丽,2008: 96-102)。但同时她也用细腻的笔墨向全世界读者描述了非洲的美妙、原始的自然风光以及在非洲大地上生活的生灵。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莱辛对自然的热爱,阅读小说的同时自己也会深深地为非洲自然和生灵之美所折服。
在短篇小说集《抟日记》的序言中,莱辛提到《两只狗的故事》是她最好的小说之一,而且是真人真事。在作者14岁的时候家里养过两只狗,笨狗比尔救了机灵狗卓克。比尔把卓克脖子上箍的几股粗电线绞在一起的绳索咬断了,但自己的牙床和嘴唇都伤痕累累,还在流血,牙齿一直断到根,像老狗似的,寿命也因此缩短了。该书的译者范浩在译后中提到“这篇小说主角不是人,可偏偏写得摇曳多姿,比写人的还要好看”。莱辛在短篇小说《两只狗的故事》中向读者描述了非洲白人和黑人之间的隔阂,这种隔阂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将地位高的白人农场主和黑人奴隶掰开,甚至连他们养的狗都不能在一起玩耍。
一、人的偏见
莱辛的父母是生活在非洲的白人农场主,虽然他们家并不富裕,甚至是有点拮据,但来自英国的母亲保持着自己的骄傲,甚至不愿意自己养的狗跟黑人佣人的狗混在一起玩。其实他们的狗也只是混种狗,名字叫作卓克,“但在母亲的眼里那是一条高贵的狗,母亲硬派着给予这条狗内在的优点。”卓克需要玩伴,又不能和黑人佣人的狗一起玩。因此莱辛家人打算给卓克找一只配得上它的狗。最终在父亲朋友的农场上,作者看上了一条调皮可爱的笨笨小狗比尔,一眼便喜欢上了它,认定了这条狗属于自己。但母亲因为小狗“血统不正”而拒绝选它作为卓克的伴儿,父亲也因为小狗的血统问题不赞同把比尔带回家。所谓“血统不正”,是指比尔的爸爸,本来是一条警犬,结果“野性发作”,挣脱了锁链,跑到丛林里去了,靠捕食小动物维生,后来拐走了父亲朋友的狗斯黛拉,接着斯黛拉生下了七只小狗,主人是可怜斯黛拉才给它留下了一只,也就是小狗比尔,其余的都溺死了。莱辛不在乎小狗的血统不正,甚至还觉得野警犬的故事令人神往,定了要这条狗的决心,父母终于敌不过倔强的莱辛,最终带着小狗回家了。莱辛执意带回的小狗比尔也确实“表现良好”,比尔和卓克第一次见面就“臭味相投”,赢得一家人的赞许。
比尔在莱辛的纵容下开心的长大了,但是不幸的是,同样的命运降临到比尔的下一代。比尔长大后,和十五英里外的一只纯种母狗生下了一窝小狗,母狗的主人很不高兴,比尔配不上他们家的纯种狗,何况它还有“血统不正”的历史问题呢。比尔的孩子们就没有它自己幸运了,主人把所有的小狗都给弄死了,母狗也被锁起来了。“比尔在那家人附近转,瘦极了,看起憔悴,倔强而机警——俨然是个老练的亡命徒,提防着陷阱,它昂起头,长嗥起来,悠长,凄厉,孤独它坐在那儿嗥啊嗥啊,披肝沥胆一般,口鼻直指着它的伴侣被锁住的方向”。
这种出生和财富决定社会地位的偏见普遍存在于当时受到殖民统治的非洲。莱辛从小生活在这种偏见中,但她却清醒的看到了种族歧视的不公平。她年幼时家境不富裕,来自英国的母亲仍然保持着英国人的骄傲,从英国邮寄大量的书籍到非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受到良好的英式教育,莱辛如饥似渴的阅读了狄更斯、托尔斯泰等大师的作品,她从中汲取了当时先进的思想,而并没有成为母亲所期望的高傲的殖民压迫者。她日后提到,当童年时接到邮寄的书籍进行阅读是她童年最快乐的回忆,除此之外,童年并没有给她留下其他太多的快乐。她十几岁时因眼疾辍学,在家自修;随后干过很多社会地位并不高的工作,但她一直热爱着读书和写作。三十岁左右她携幼子移居英国,当时一贫如洗,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天生的聪慧加上后天的磨难与努力让她拥有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自己身处的社会,看到它的本质。
莱辛不仅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非洲社会种族歧视,呼吁白人和黑人的地位应该等同。她也是一位擅长写女性题材的作家。一方面,她自己是一位女性作家,有着女性看待事物的细腻的眼睛;另一方面,她幼年时所处的社会也是妇女受到压迫的时代。非洲土族女性要承担户外绝大多数的体力活,还要伺候家中老小,承担所有的家务,男性却可以呆在家晒太阳聊天等等,享受着妇女辛勤劳动换来的果实。从全世界范围看,当时女性普遍受到压迫,缺少受教育的权利,主要是当家庭妇女,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没有话语权。上世纪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女性解放的意识慢慢觉醒。莱辛在这篇以狗狗为主角的小说里也有当时人们对女性角色的不公正定位的描述。“训狗的队伍里,哥哥走在最前面,后面跟着两只狗。我则跟在这个约定成俗的队列后面,女孩子在男人的正剧里只能跑龙套,不过是人家需要给喝彩的罢了。这个角色,我已经演得烂熟了:一个泼辣的小姑娘,吼巴巴地想插进去,可是心里明白这永远也不可能,她注定得走外围,最重要的原因是,上天放在她身体里,终身陪伴她的那颗心,除了不依不饶,爱挑剔,还一心渴望温柔的接纳。这种组合很矛盾。”
二、丛林之美景
作者揭露生活在非洲的白人农场主卑劣的偏见以及对女性的歧视的同时,向读者呈现出非洲自然的无限美妙。童年时父亲的农场位于远离城市的非洲农村,她因此有机会随时近距离地接近非洲的原始丛林。当她带回的小狗比尔慢慢长大,他们一家人都认为应该好好训训比尔和卓克了,这个训狗的任务就交给了她和哥哥。她和哥哥训狗的地点是巨潭,巨谭在作者的笔下是个天堂,“是一个郁郁葱葱的溪谷,高大的树林在水路两边伸展开来,足有半英里宽,目之所及,尽是浓郁的绿色,这绿间或也被映着天光大褐色池塘打断。这里是个老林子,树从来没被砍过,所以自然有一种原生态——仿佛所有的枝条,灌木,荆棘,岩层都是这里独有的。这里的洞坑总是满的。坑里的水是清澈的褐色,微微带些污渍,坑底有小生灵在缓缓移动,蓝鲣鸟,蜂鸟,还有许多我们叫不上名字的毛羽鲜亮的飞鸟,轻巧地从褐色的涟漪上掠过。苍翠的池塘边上懒懒地倚着一大片粉白相间的睡莲,被镶了水钻一般的叶子托着。”在这么美妙的地方,训狗不过是个幌子,作者其实是在享受这无限美妙的非洲原始丛林的风光。当然他们的狗训得实在不怎么样,两只狗似乎也和作者心灵相通,一跑进原始丛林就不见了它们的踪影,只顾着自己撒欢去了,似乎狗狗也喜欢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
莱辛幼年时代,非洲大地上到处是未被开发的原始丛林,丛林里有数不尽的小动物们,年幼的莱辛和哥哥到丛林打猎是他们幼时的娱乐。小小年纪的兄妹二人虽然雄心壮志的拿着猎枪去打猎,其实他们不过打点野鸟而已,真正当他们看到美丽的动物们,他们全然忘了自己是来打猎的,而且还庆幸两只狗跑远了,不会惊扰到他们欣赏美景。莱辛在打猎的时候看到:“离广袤的黑色海洋几臂远,有三只小羚羊,正在凝望着太阳即将升起的地方,就像三个乌黑的剪影纹丝不动。田地的另一边,小土包上已经镶上了金红色的边缘,大地等不及的向太阳投了诚,阳光一溜烟地从这个土包跃到那个土包,就像跳动的火焰,被突如其来的狂风簇拥着,在高高的草尖上一路奔袭。光跃到羚羊身边,用暖暖的金色为它们勾勒了轮廓。三头小兽在即将破晓得阳光里放出夺目的光彩。它们你顶顶我,我顶顶你,抬起后腿又叮叮当当地踏下去,舞蹈家似的。尖尖的小角晃来晃去,轻轻地,佯怒地互相撞击。太阳出来了,三个小家伙在我们藏身的浓绿树丛边翩翩起舞,阳光淡淡地洒在它们金色皮毛上。太阳终于摆脱了群山的桎梏,沉静,硕大,鲜黄地悬在空中;大地上铺满了暖融融的黄色;羚羊们停止了舞动缓缓地走开了;它们欢快地摇着雪白的尾巴,美丽的头一摆一摆的,消失在丛林中了。”欣赏着这样的画面,又有谁能举起手中的猎枪呢?
这种原始而惊艳的自然美景深深地烙在了莱辛的记忆中。她离开非洲几十年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再次踏上这片养育她的土地时,她念念不忘地寻找着幼时记忆中的原始丛林及丛林中可爱的动物们。可是她失望地看到经过上世纪非洲民族独立战争及大量内战后,不合理开发后,非洲的丛林已经消失殆尽。莱辛无数次在后来的文章中提到她记忆中的非洲丛林,以及对丛林消失表示出强烈的失望。可见,莱辛对非洲原始美景的感情之深,她只有在自己的记忆和自己的文字中去找寻非洲原始丛林美景了。
三、狗狗之美
短篇小说《两只狗的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比尔和卓克两只狗。莱辛不仅认为非洲自然风光美,生活在美丽大地上的动物们也美。作者第一次见到小狗比尔是在月光下的夜晚。“在月光下一片银白色的沙地上活蹦乱跳一只小野狗,浑身上下充满了对生命或者月亮的狂喜,一刻不停奔跑着……不住朝自己黑糊糊的影子上扑,可又不住地给自己的笨爪子绊倒——就像一只喝醉酒的飞蛾,绕着烛光……”作者对这只小狗是一见钟情,当时就认定这是自己的狗了。第二天白天当小莱辛再次见到小狗“胖乎乎的背脊,仰面朝天躺在那儿,爪子到处乱伸,眼睛骨碌碌直转,还是一副满心欢喜的样子,看起来,这么懒洋洋地在太阳底下躺着吃吃东西,它的快活劲一点都不比头天晚上来回折腾的时候少。黑亮的嘴唇上糊着一层玉米粥,已经快干了,嘴微微地朝后张着,露出两排乳白的小牙……乌黑的皮毛上缀着斑点,闪闪发光,有几块湿漉漉的地方,是刚被妈妈添过的,颜色还有些发暗。粉红色的小舌头傻乎乎地在雪白的牙齿中间伸着,仿佛是因为大意或懒惰忘了缩回去似的。它的上腭也是粉粉的,湿湿的。它的眼睛是褐色的,像两粒纽扣,美极了。”天真无邪的小狗征服了天真无邪的莱辛,因此她冒出了不管怎么样,都要拥有这只狗的念头,最终将小狗带回了家。
莱辛笔下的狗不仅外形美极了,而且狗狗们品行比起处于种族歧视中的非洲人来说也高贵多了。在当时的非洲,白人看不起黑人,有钱人看不起穷人,地位高的人看不起地位低的人……而狗狗就单纯多了,小狗比尔和家里养着的卓克第一次见面,双方就友好地接受了彼此,狗狗们不会去追究谁的血统正不正。它们一起长大,一起玩耍,一起到丛林里去捕猎,成了亲密的伙伴。最让人感动的是比尔和卓克一起去丛林里玩,卓克中了当地人的捕猎的套索。卓克被捕鹿的套索缠住了脖子,比尔用自己的牙齿咬断了几根粗电线绕在一起的套索。比尔因为咬断套索损坏了牙齿只能吃软和的东西,卓克因为被缠住了脖子而肺吃不消了,它们的捕猎只有靠团队合作了。 “潜伏在草窠里的卓克使劲绊了一下小羚羊。后面就是比尔,像机器一般纵身扑了上去。卓克已经跑不快了,所以就把猎物送到比尔嘴边比尔朝那小东西的喉头直跃上去,把它扑倒,摁在地上,等卓克来结果它。它自己的牙已经派不上用场了。卓克撕咬着那只死羊,把热气腾腾的肉咬成小块推到比尔跟前,否则它就要饿肚子了。”不是莱辛亲眼所见动物们之间的合作,真是难以相信在人类眼中低等的生物尽然比人类更懂得珍爱同伴以及享受团队合作带来的好处。莱辛所描述的狗狗团队合作捕猎令人惊讶、令人自叹不如。
莱辛的《两只狗的故事》反映了非洲殖民地种族压迫和矛盾及女性的觉醒,但同时她也用细腻的笔墨向全世界读者描述了非洲的美妙、原始的自然风光以及在非洲大地上生活的生灵。读完故事的读者会为狗狗之间真挚的友谊所感动,而同时想想人类为什么不能向两只狗狗学习,不论贫富贵贱,都能协同合作完成任务,从而让每个人享受着自然之美及人间之美。
参考文献:
[1] 颜治强. 莱辛作品中的非洲书写[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04): 12-14.
[2] 王宁. 多丽丝·莱辛的获奖及其启示[J]. 外国文学研究. 2008(02): 286-287.
[3] 朱振武, 张秀丽. 多丽丝·莱辛:否定中前行[J]. 当代外国文学. 2008(02): 96-102.
[4] 多丽丝. 莱辛. 抟日记:非洲故事二集[M]. 范浩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 《芒种》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