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认同、拯救与荒谬——《救赎》的三重奏

作者:温军超来源:《芒种》日期:2015-07-20人气:1728

引论

兰斯顿·休斯是“美国第一个以写作谋生的黑人作家。他首先以诗为世人所知。”①2但是除诗歌外,他还创作过戏剧、小说、歌剧等。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诗歌与短篇小说上,对于他的自传研究不多。休斯共有两本自传:《大海茫茫》(1940)和《我徘徊,我奇怪》(1956)。《大海茫茫》概括了作者28岁以前的生涯。在其中他一再表明,他想写黑人的故事,“写得真真实实,让遥远国土上的人们都欢喜读它,甚至在我死了以后”②54,他的这个愿望显然已经实现了。《救赎》一文正好选自该文集。故事简单讲述了在“众生喧哗”中“我”如何获得“救赎”的过程。既然它是自传,很自然地圈定了休斯未来创作中的诸多母题。

一、自传的视角

     由于《救赎》一文是自传,所以它面临着一个地位是否合法的问题。关于自传的本质属性有过很激烈的争论,“一些人否定自传是一种独立的文类,他们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神话一原型批评、解构主义等不同的理论立场出发,认为自传具有虚构性,它不可能展示自我的本真,得出‘自传死亡’的结论”③124。这些观点对理解自传的本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自传死亡说”脱离了实践、也脱离文学的历史传统,‘自传契约’应该更符合自传的真实性。唐岫敏认为,“自传就是他传······在自传的生产场中散落着主体、自我和作者三种概念;自我呈动态多面性······导致自我记忆的不准确性。”④37赵白生则认为,“自传的内核是自传事实,但传记事实和历史事实也同样不可或缺。它们水乳交融,三位一体,构成了自传里事实的三要素”⑤36。事实的三要素是理解传记文学的一条关键原则,但原则只是原则,在自传的叙述里,自传作者不可避免会根据自己的哲学理念或者美学思想来重现流逝的自我。自传事实是用来建构自我发展的事实。外在的事实不断地被叠加于内在,我们很难分清事实与内在,因为经验已经将二者深深地融合在了一起。所以自传作者叙述的从来不是简单的事实,而是人事交汇的经验,是经验化的事实。

虽然争论颇多,总结这些观点,自传中有自我,有自我经验,有自我经验建构,这几点绝对不可抹灭。在《救赎》中“我”就是一个快要十三岁的黑人男孩,“我”没有被真正救赎。具体经过是:“我”被护送到前排——“我”相信她(“我”婶婶)说的话——“我”静静等待耶稣的到来——“我”看到一些女孩获得救赎——“我”仍然等待耶稣的到来——“我”被无业游民的儿子告知:“见鬼!我烦的要死。我们站起来去得到救赎吧。” ——唯独“我”坐在悔罪者的长凳上——“我”虽然撒谎但是被婶婶、牧师和整个教堂的人救赎——“我”哭泣——“我”不再相信耶稣的存在。这个过程很简单,但自始至终都是一个12岁孩子的视角,这种描述使我们确信了朗斯顿·休斯以及其他黑人所经历的事实。因此我们需要从这些经验化的事实中粗浅地勾勒出一条脉络即他的身份是什么?——他如何实现自己的身份认同?——他最终实现了吗?——他以后怎么办?

二、身份认同

自传作家往往强调自己给自己写传时的优势。休斯应该也是如此。他在书写自己的经历时所投露出的细微的情感让我们清清楚楚滤清了他的身份认同细节。

“认同”译自英语的“identity”。它有两重含义:一是“本身、本体、身份”,是对“我是谁”的认知,这个角度主要强调个人的身份认同;一是“相同性、一致性”,是对与自己有相同性、一致性的事物的认知,这个层面主要涉及个人的集体、社会身份认同。

在《救赎》一文中我们即发现了休斯的个人身份认同,也找到了休斯的集体社会身份认同。首先休斯作为一个黑人,他有自己的黑人婶婶和黑人群体氛围;其次作为一个男孩,他要成熟为一个男人;最后他身在美国,他要成为一个美国黑人。我们可以说前两方面涉及到休斯的自然属性,而后一条直指休斯的集体社会归宿。作为一个黑人男孩,他要长大,需要人指引,这才能回答他是谁这个问题。在这里以婶婶为代表的群体氛围笼罩了下来,他们说他们看到了上帝之光,上帝会来拯救休斯从而促进休斯快快成人。但是休斯最后哭了,他没有看到光,却骗说圣灵已经走进了自己的生活,他骗了婶婶,也骗了其他人。那他自己到底是谁呢?这个问题他仍没有答案,因为他自己的内心还在挣扎纠结,他延展了别人给他自然属性圈定所铺设的路。至于作为一名美国黑人,休斯在这里展现的认同也就是一种文化认同。这种认同就是对宗教的认同。问题是这里的宗教是哪个群体的宗教呢?休斯的不满意和不相信其实也同样透露出自己的阵痛与伤感。

美国黑人面临黑人与美国人的身份冲突,他们既将美国身份意识内化,又透过它来辨认自己的黑人身份,捕捉非洲文化的旧影残迹。休斯也不例外。

三、拯救

既然文章的题目是救赎,那谁是救赎者呢?开篇休斯说“人们”是他的救赎者,但是他没有真正获得救赎。依照作者随后的描述,救赎者的代表是婶婶、牧师和其他教民。结尾牧师以上帝之名救赎了我,但是我并没有被上帝拯救。由婶婶、牧师和其他教民代表上帝来拯救我,那这个上帝到底是谁?这个上帝是黑人的上帝吗?事实上,源于两希文化中的上帝在此也沾染上了颜色,他们也变成了白色,上帝应该就是白人的上帝,因为宗教在此也得到了建构。婶婶说如果看到一道光我就能得救,那只是黑人的梦想。如果看到一道光,那是白人的光,对于黑人来说那也只是一个梦。黑人找不到光,所以黑人得不到救赎,那些社区的教民包括婶婶都是在为自己编造一湾虚幻的梦。等到黑人基督的出现才是他们的梦想实现之时。

在整个救赎程序中,被拯救者是年幼的羊羔,包括我。但是为什么要救赎我们这些小羔羊呢?那些老太太和老头子们呢,他们已经被拯救了吗?按牧师的说法,我们这些少年、小罪人生来就有罪,所以要被称为“羔羊”,只要听从上帝的旨意来到上帝的“羊圈”里,保管“安然无恙”,否则将成为上帝的弃儿,在冰天雪地里“瑟瑟发抖”。但是“那些老太太和老头子们,个个面色黝黑,惯于劳作的双手弯曲粗糙,骨节突出”,虽然他们历经沧桑、饱经风霜,但是他们是否被拯救,从结果来看,是否定的。

救赎具有双向性的特点,它需要被救赎者的真诚与笃定,但是也需要救赎者的权威与宽容。虽然休斯相信婶婶所说的话,静静地等待,耐心的等待,沉着的等待但是上帝还是不来,因为他只是派牧师、周围的教众包括婶婶来“逼迫”我获得救赎,上帝自身缺席了。因此“我”最终没有获得救赎。更何况这个上帝将我们世人都当成罪人,他自己总是高高在上,因此居高临下的白人的救赎模式在这里行不通。

四、荒谬

荒谬是一种生存状态,它是人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把握。它无规律可循,无法用理性解释。在《救赎》中休斯也体验到了这种状态,婶婶相信的上帝在他面前和心里竟然没有出现。他翘首以盼,而小伙伴威斯特利只说了一句话就得到了救赎,自己说了一句话仍然也得救了。他理解的这个神竟然允许欺骗,这是否在证明上帝在宽恕自己?很明显这证明不了什么,因为晚上休斯睡觉哭泣的时候上帝仍然没有到来。等待与无结果、直观体验与逻辑反思、自我与非我在这里存在着对峙,荒谬感由此而生。

休斯的这些描述可以被归为幽默,也可被定义为反讽。因为这些描述及其手段都是荒谬的外在表现。有人哭,有人笑,而自己则哭笑不得,因为自己有向往;周围环境处于动,而我心却处于静,而后却无奈逆转。这不是简单的幽默与讽刺,这就是休斯的存在方式即荒谬与无奈。休斯期望的神应该能拯救自己的灵魂,让自己内心清静,但是自己的哭笑,自己的内心挣扎竟然换不到上帝的一丝光线,还得依靠亲情的怂恿妄称上帝之名。休斯只能接受神的缺席,接受哭笑不得的荒谬。

作为美国黑人存在的休斯在《救赎》中将黑人寻找自己的上帝与美国文化融合的憧憬描述为一出荒谬剧。在矛盾性、对立性、非逻辑性和不确定性的现代世界中“我”耐心等待实现自己的梦但是黑人白人的沟壑阻挡了我的“路”。

结论

认同与获得救赎是休斯的过往,等待与荒谬只是他认同过程的必经之路。但是等待与荒谬并不是指他看不到未来,而是强调他在过去试图在行为与思想上进入白人世界的荒谬。等到他识别出自己的这种荒谬,确定了自己的黑人身份之后,那将是另一个世界,正如他在《黑皮肤》一诗中所写:“披戴它——像唱一首歌,直冲云霄——而不是悲哀或悲啼。”⑥7在这里,黑人文化已经获得了独立。但是周围世界的现状,并不允许他有此永久的安逸,所以在他以后的生活和创作中他仍然逃脱不掉这些主题。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  《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