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小说《一天的等待》的叙事特点解读
一、导言
欧内斯特 · 海明威,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美国“迷惘的一代 ” 的杰出代表,是“精通于叙事艺术”的著名小说家。海明威以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不朽的文学著作蜚声国际,是国内外小说评论界的热点人物。
A Day’s Wait(《一天的等待》)是海明威一篇千余单词的短篇小说,叙述了一位九岁的男孩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因为不懂摄氏与华氏温度的区别,在误以为自己即将发烧死去的复杂心情中度过了一整天的故事。因为该小说曾被编入大学英语教材而被广大读者赏读,笔者也曾撰文对其意境美与悲剧美进行解读。本文再次从叙事学角度,对其叙事特点进行分析。
二、A Day’s Wait的叙事特点
叙事学( Narratology) 是在结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叙事文本进行研究的理论(陈桂琴,2010)。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 Prince,1987)。
国内外对海明威的研究成果不胜枚举,我国对海明威的研究重点集中在虚无主题、象征主义、“硬汉”形象、女性主义、生态主义、语言风格等方面。此外,也涌现了一些以叙事学为切入点的研究成果,比如苏州大学张薇的博士论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南昌大学杨园园的硕士论文《海明威短篇小说叙事视角论》,华中师范大学吴定祥的硕士论文《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等,也有一些针对《乞力马扎罗的雪》、《雨中猫》、《白象似的群山》、《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等经典小说的叙事分析。本文主要从叙事时间、叙事人称、叙事视角及叙事方式四个方面对短篇小说A Day’s Wait进行解读。
1.叙事时间
通常说来,小说的时间涉及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故事时间是指将小说的人物、情节等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一一呈现到读者面前,这个时间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时间;叙事时间则是叙述者自身的叙事节奏,是可以为了实现某种效果而人为改变的。叙事时间是叙事艺术的一个重要要素,海明威非常善于协调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
在A Day’s Wait中,叙事时序和故事时序基本一致,作者沿着“小男孩生病、医生来诊、父亲讲故事、父亲外出狩猎、父亲狩猎归来、父亲解释、误会消除”这一自然时间顺序开展叙述,展示到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清晰的单线式的故事脉络。但是一部作品中,叙事速度可以被人为的拉长或缩短,它和故事速度往往都存在着非等时,这种非等时即为时距。时距根据不同的叙事速度可以划分为省略、概要、场景、延缓以及停顿等。海明威擅长利用时距来调整叙事节奏,达到张弛有度,重点分明。作为“冰山理论”的开创者,海明威在省略手法上的运用堪称独具匠心。在本篇中,医生来诊那一段就进行了省略: 没有做任何诸如如何联络医生、如何向医生诉说症状等铺垫,直接就是“When the doctor came...”;没有提到任何人上楼或者下楼的动作,就出现了“Downstairs,the doctor left three different medicines...”,揭示了场景的转换,也为小男孩的误会提供了土壤。父亲外出时,海明威省略了在那期间小男孩的身体状况及心理活动这一貌似重要的内容,留下叙事空白,让读者倍感惦念、揪心,也为后面的高潮做了极佳的铺垫。在狩猎时,海明威又延缓了叙事时距,对天气、景物和狩猎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种到处洋溢着的勃勃生机正好也和惴惴不安中等待的小男孩形成巨大的对比,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该小说在对话文本上,力求简洁,多处省略了诸如“他说”“我说”“他问”这样的导入性词语,而是用直接引语的话语方式直接记录人物语言。在文章结尾部分,再次运用了省略的写作手法,时间直接跳跃到了“the next day”, 使得文章简约凝炼、含义隽永。
2.叙事人称
本篇故事中,海明威运用了第一人称─我(小男孩的父亲)来开展叙事。读者随着父亲的心境走入故事,以父亲的角度追随故事,读者也仿佛置身其中,使得文章愈发增加了真实感,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3.叙事视角
小说叙事视角(亦称叙事视点),“是作者叙述故事的方式和角度,并通过这种方式和角度向读者描绘人物、讲述事件、介绍背景等等”( 汪靖洋,1989),“是指作者叙述故事的独特着眼点,它体现出作者从何种角度去表现他对社会历史生活的感悟。”(杨园园,2007)。叙事视角充分显现出作者的叙事能力,对作品的结构框架、内涵表达及艺术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法国学者热奈特将叙事视角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A Day’s Wait采用了内聚焦,即“叙事者=人物”的模式展开叙述。叙述者─父亲就是故事里面的人物,是故事的亲历者。海明威采用第一人称,从父亲的角度展示与感冒发烧的儿子之间发生的事情,突出了主体性效果,使读者和故事人物产生共鸣。在楼上,父亲陪着医生测完小男孩的体温,告之102度,父亲和医生随后下楼,在楼下医生介绍了病情并不严重,只是轻微流感。彼时,儿子还在楼上休息。因为这一信息差,他以为是华氏102度,认为自己即将被夺去生命。因为内聚焦的叙述者所了解的信息的有限性,父亲不知晓儿子的想法,而读者是通过父亲这个叙述者去判断整个事情的发展,悬念和冲突由此而生。直到最后真相大白,读者由此恍然大悟,获得审美享受。换个角度,若以儿子的视角来行文的话,悬念和冲突就无处可觅,故事过于简单直白、索然无味,艺术效果必大打折扣。
4.叙事方式
一般来说,小说的叙事方式包括讲述(telling)和展示(showing)两种。海明威在作品中惯用展示来开篇布局,竭力淡化主观色彩,尽力保持客观的叙事风格。《一天的等待》中,海明威运用了大量的对白来进行叙事。如父亲打猎回来这段:
“What is it?”
“Something like a hundred,” I said. It was one hundred and two and four tenths.
“It was a hundred and two,”he said.
“Who said so?”
“The doctor.”
“Your temperature is all right,” I said. “It's nothing to worry about.”
“I don't worry,” he said, “but I can't keep from thinking.”
“Don't think,” I said. “Just take it easy.”
“I'm taking it easy,” he said and looked straightly ahead.
在这段对话中,作者未加任何评论,仅把两人的对话原原本本地展示出来,使得两人的误会继续发展─一个“it”被赋予了四个意思:父亲口中及理解的“it”是指华氏温度和儿子的体温,而儿子的 “it”却是摄氏温度和死亡。因为儿子对摄氏与华氏的误解,使得他一天都在等待死亡中度过;因为父亲对于儿子的认知局限性,一直都不知道儿子遭受了怎样的心理煎熬。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父亲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与儿子恐惧隐忍的心理之间的鲜明的对照,顿感回味无穷。海明威高超的驾驭对话的能力跃然纸上。
在主要运用展示这一叙事方式的同时,海明威也对故事辅以了讲述。这点在对父亲外出狩猎时的天气、动物、植物、人及动物的动作等的细致描述上尽然体现。这段着墨颇多、貌似无关的文字并未与主题背离,而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此人此景正和家里卧床等死的孩子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大地渲染了叙事艺术效果。
三、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海明威作为叙事大师,在《一天的等待中》充分运用叙事时间、叙事人称、叙事视角以及叙事方式等叙事要素,最大限度地展现了作者简洁凝炼、真实客观、意蕴深刻的叙事风格,提升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 《芒种》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