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审丑”:当代艺术研究的一种新范式

作者:李海磊,黄晶来源:《芒种》日期:2015-09-23人气:5272

一、审美转向“审丑”

1、大众消费主义文化的推动

审美向“审丑”的转向并非是凭空而至,这种趋势背后有着深层的社会文化背景。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类逐渐进入消费社会,消费主义文化应运而生。大众消费主义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劳动时间随之不断的加强,致使现代人成为一种劳动的“机器”,但这又与人本来存在的自然属性产生极大的冲突。当个体生命的自然时间恢复到自身的平衡状态时,就愈会寻求一种生命原始的、本能性的发泄,一些具有审美上的强烈刺激性,更加贴近于原始本能的审美形态。另一方面,现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相对应的精神层面却显得荒芜困乏,这时就需要填补精神空缺。在吸取精神养分之时,发现美的东西已经无法满足这种在高强度下、快节奏生活的精神需要。在这时美好的事物却显得平淡无奇,反而一些荒诞的、怪异的东西相比美更加吸引人们的视觉,更能刺激大脑、更加使人兴奋,以此获得心灵上的震撼。这一发展态势促使在消费时代下人们的审美心理机制逐渐在发生改变。

2、当代美学观念的嬗变

审美心理机制的变化源于人们审美意识的扩张,传统审美的一元化被打破,泛审美化的出现扩展了审美形态。优美、崇高、整一、和谐等古典美学基本范畴,贯穿着传统美学发展的始终,但是当代艺术美学却完全打破了这一发展态势。今天的美学已经不再是精英美学而是消解了传统审美的标准,以复制技术、大众传媒等作为主要支撑的大众美学。在美学史上,康德、黑格尔的美学在当下的已经遇到很大的挑战,生活美学逐渐取代传统美学而占据了中心地位。在美学家阿瑟·丹托那里,西方艺术的审美地图为:古典艺术—自然美;现代艺术—艺术美;当代艺术—“第三领域的美”。[1]当代美学观念的转变呈现出更加复杂、更加多元化的具有兼容性的特征,从静观趋向于参与,从审美趋向于“审丑”,从高雅趋向于粗鄙,从艺术趋向于生活。显然,在当代艺术中,美好的事物已经不再是艺术家所要关心的核心点,因为当代艺术已经不再是以审美的方式呈现。

3、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对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一种反叛,以消解中心性、秩序性、权威性、整体性为出发点,以倡导多元化、碎片化、差异性、非理性等为宗旨,对现代社会进行批判与反思。德国艺术家乔治·葛罗兹说:“对我们来说,无神圣可言。…我们唾弃万事万物,包括我自己。我们的象征是乌有,是真空,是空虚。”[2]后现代主义思潮持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造成艺术领域的混乱和自由主义思想的泛滥,造成艺术家创作的价值标准失范。后现代主义作为非理性主义思潮在艺术领域开始蔓延,促使艺术向着“违背规律的”、“取消主体的”、“无审美的”等疏离艺术价值与审美的方向发展。这种反传统、反艺术、反审美的观念,消解了艺术创作的审美性和崇高性,模糊了大众对艺术价值、艺术审美的评价标准。当代艺术创作便成为一种抛弃历史传统的怪异行为,充斥着怪诞与荒谬、畸形与丑恶,剥离了艺术中的审美存在,致使主体意识的消失,最终造成艺术中的道德价值坍塌。

二、当代艺术中“丑”的呈现

“丑”在艺术史的长河中早已有之,无论是原始时期还是古典时期都有表现丑的艺术作品。蒋孔阳说:“审丑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往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作品。原始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充满了以丑为美的审美现象。”[3]但是,丑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出现在艺术中是在现代社会,它撇开美径直走上了艺术的前沿,成为艺术表现的直接对象。我国当代艺术中出现了大量的表现丑、宣扬丑,甚至故意“丑化”的作品,这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当代艺术家在表现手法、语言上进行大胆的尝试时,不乏出现一些当下社会所认为与传统审美标准不相符的作品,即大众所认为的“另类作品”,这些作品具有调侃、反讽、自嘲、夸张的意味。当代艺术家刘烨用散碎不规则的笔触描绘几乎丑陋的形象,特别是将军人—他的父亲—的形象任意的刻画,这表明了一种无视惯性的越界心理。随之,丑陋成为形象解放的第一步,之后在《泳客》组画中显示出艺术家对性的更加肆无忌惮的描绘。接着在《你喜欢肉》系列中,以腐烂的形象将文明与价值给予了更为彻底的否定,画家以颜料向观众提供了腐败溃烂的垃圾世界。[4]方力钧的“光头泼皮形象”、岳敏君的龇齿傻笑的大嘴形象,无疑带有“丑化”中国人的味道,这些艺术形象显的那么单调、肤浅、无聊、丑陋,无不是正在向人们传达一种“丑化”的艺术,直接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审美。

当代艺术竭尽全力去比拼“陌生化”效果,玩弄各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实验艺术,已经逐渐沦落为沉迷于能指层面的低俗趣味的游戏,早已完全不顾所指层面的本质性追问。2014年在某商场公共场合展出知名雕塑家李占洋的观念雕塑作品《武松杀嫂》,潘金莲半裸上身,下体毫不遮掩,武松一边挥刀砍向潘金莲,一边吐舌贴向潘金莲,这样的造型引得众声鼎沸。《西游记》中以西天取经渡世人的唐僧在李占洋的作品中被描绘成调戏妇女的猥琐唐僧。李占洋的作品有意将社会现实中粗俗、低贱的一面夸大表现出来,并在其中大肆将民间雕塑异质化,甚至强调非理性的现代审美趣味。这种刻意“丑化”了的艺术已经完全脱离了美学范畴,无不反应出一种“性”变态的美学观。当代中国艺术家出现了“泛丑”现象:媚俗的、色情的、自虐的、变态的等层出不穷。当代艺术作品显然缺乏审美性,一味的追求“求新求变”,却丧失了艺术的人文关怀与道德层面的作用。

三、当代艺术中“审丑”现象的反思

当代艺术已经不是只表现美好的事物,它也并非完全是以“丑”为“丑”,同时也通过表现“丑”反应社会问题。当代艺术以独特的表现方式,揭示了当下人们对生活中存在问题的焦虑与不安,批判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疾病、战争、人格畸形、性的泛滥等问题,并以畸形的、病态的、荒诞的、丑陋的形态呈现给观者,深刻反映出当代人们生存现状的迷茫失落、孤独寂寞、惶恐不安、人性异化。观众往往被美的外表(和谐、整一、优美)所陶醉,沉浸于表面享受的愉悦,却忽视了对其内部深刻本质的追究。丑的形象反而以自身具有的特点和性格,更加引起人们作出深入的思考。[5] 正如雕塑家罗丹所说:“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6]从形式上看,丑的形象并不符合人们的审美感官,但从内容上看,丑比美更能揭示事物的内在真实性。因此,“审丑”可以获得一种深刻底蕴的美感。

当代艺术表现丑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李斯托维尔曾说:“那么多的当代艺术,就是因为对于丑的病态追求而被糟蹋了”。[7]首先,表现在一些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中嗜丑成癖成为一种严重的倾向。在他们的创作中热衷于表现一些丑陋、荒诞、变异甚至恶心的事物,并且对其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反而这些艺术家还将从中寻求一种为自己“辩护”的美学,标榜自己的艺术观念,这本质上是一种变态的美学心理。其次,当代艺术作品中对审美的缺乏。在这些作品中有喜欢拿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作为艺术,有狂热地描写变态的毫无情感的肉体交欢和性的刻画,有人迷恋脓疮和畸形的变体,有的沉醉于血腥暴力的自虐和自我伤害等。作为审美形态的“丑”是对人和社会的黑暗的揭露与批评,但这种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是对人的本质实现是有所帮助的,而那些刻意描绘丑恶现象的艺术确实毫无益处可言,是需要摒弃的。

当代艺术可以说是“审丑”的艺术,表现丑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但我们要以一种正确的观点去评判它。“审丑”并非不可以,西方也曾出现过“审丑”的艺术,也被作为审美实践活动的一种审美经验。但是,“审丑”并不等于“丑化”,“丑化”则是脱离实际与真实,是一种对低级趣味的迎合,是对艺术审美的背道而驰。艺术可以表现残缺、怪诞、丑陋,但折射出来的意喻必须是积极向上的,“审丑”需要透射出人文关怀和道德功能。在当下已经不能用传统的审美标准去审视当代艺术,需借助“审丑”的角度去分析这种现象,“审丑”的目的最终还是“审美”,只有“审美”与“审丑”相结合才能使人的本质得到实现。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