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视新闻有声语言的表达探略
任何一种新闻媒介都有自己的传播特点。报纸是靠文字,广播是靠声音,而电视由它的声画结合而区别于其他新闻媒介。电视新闻是靠图像和声音向人们提供新闻事实的。因此也就决定了有声语言在电视新闻中的主要职责是服务于主题,服从、协助或引导画面的表达。它在电视新闻中的主要性能有:
●说明性
即说量新闻所包含的思想、经验、启迪性以及对画面内容的解释。
●交待性
就是对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以及与事件本身有价值、有联系的背景材料加以交待。
●议论性
就是对事件给予客观的评价和议论,对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有倾向性的意见。
●补充性
即对画面所表达的某些主题所存在的局限性或深刻性,给予补充说明。
●深化性
有的新闻题材,单靠画面,难以反映出它的精神和思想,这就需要文字语言发挥优势,深化新闻主题。
但是目前有的电视新闻,在有声语言的表达中,忽视了它的性能,简单地把报纸、广播的语言,搬到电视新闻中来,使电视新闻的有声语言,失去了它的个性特点。如有的电视新闻这样写:
“深化国有体制改革春风暖心扉,百年老厂呈生机,××总厂正以新的阵容,新的姿态,新的措施深化企业改革,生产经营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从这段解说看,它适合了报纸的和广播的语言特点,但作为电视的语言,它就无法使画面的具体形象,表现出新阵容、新姿态、新措施。因此,有声语言的表达,要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表达要符合画面内容
电视新闻的有声语言和镜头语言,相互连贯,并存发展,在同一主题下,具有一致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有声语言的表达,要与画面保持密切的联系。解说与画面所表达的内容要吻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声画合一和声画对位。有声语言和镜头之间的错位或任何一方的超前或错后,都会影响和破坏主题的表达,给观众造成疑惑的心理。比如有一条新闻,解说是××矿如何抓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而画面上出现的几组镜头是:井架——井下皮带运输机——矿车运煤,整个新闻从头至尾不见一个人,解说与镜头脱节,怎能看到做人的思想工作呢?因此,有声语言表达与画面相贴切,可以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传播的内容,从而才能更好地保证主题表达的集中性。
二、语言表达要概括、简练
语言概括简练,是电视新闻的简短性所决定的。因为一条新闻从时间上看,除个别重大事件外,一般在1分钟播200字左右,这就要求用概括、精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事件,要求用最少的文字和最精炼的语言,把事件交待得一清二楚。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对新闻事实的叙述要直截了当,不枝不蔓,不拐弯抹角。形容词和附加语要用得恰如其分。其次要做到在准确的前提下,力求生动,忌渲染夸张;要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少用定语和修饰句,否则就会使语言冗长、空泛,象记流水帐。比如有一条新闻这样写道: “由于他们改抽象教学为形象教学,使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根据个人爱好、专长,学校成立了刺绣、理发、美术、木工、缝纫等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学生的各种劳动技能。同时,学校还成立了福利工厂,既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提高职业技能,又可使部分学生毕业后,在此就业,使学校从‘施舍型’到‘育才型’,为聋哑教育创出一条新路。”
这段解说,就存在着语言不精炼、长句用得多、罗嗦等毛病。
三、语言表达要朴实、准确
电视新闻的有声语言,由于受画面的限制,它的语言必须要朴实、准确。语言的朴实、准确性,完全是由电视的形象直观性决定的。因为形象的直观性,足能使观众观赏和理解到镜头的内涵,如果在语言表达中过分渲染,说过头话或者用“拔高”、华丽的词句,都会适得其反,破绽百出。如有的会议新闻,经常用“热烈的气氛”,而画面上出现的则是有人在打瞌睡。还有一条新闻,画面上已经清楚地交待了一支演出队背着行李走在路上,而解说却又说:“他们走在山间的小路上。”使观众听了后,立即联想到台湾校园歌曲中的那句歌词,记者多余地加上这一句话,不但俗套,而且还有损于这条新闻的新鲜感。在经济报道中,要想让群众爱看,就要有意义地将事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拉近,找出与观众最近的联系点,这样就容易激发起观众对这一事物的兴趣。有一条报道椿木装饰板通过鉴定的新闻,我在导语部分这样写到:过去一直被人们认为用处不大的臭椿木,今天用上了大用场,一种用臭椿木做成的装饰板,最近通过鉴定。我觉得这种写法就离观众较近。在画面中插入了臭椿木的切削、制作及花纹漂亮的装饰板等,不仅让观众知道了椿木能做装饰板,而且还知道了是怎样做成的。使一个比较乏味的鉴定会变得有些看头了。
四、语言表达要快节奏
由于人们是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传导系统来接收电视的传递信号,因此它具有接收能力快和接收能力强等特点。语言的快节奏性,也适合了电视的这个特点和观众的接受能力,这一点与完全依靠听觉接收信号的广播,是有所区别的。因为广播以听觉为主,要做到易听易懂,它的语言节奏就要保持缓慢、平稳。
另外从电视新闻长度这个角度看,如果在不增加长度的情况下,增加信息量,势必要增加画面的数量和加快语言的节奏性,这也是现代化的电子采访设备满足信息时代的发展,所能发挥的一种特长,这一点也是与时代的节奏性和生活的节奏性相吻合的。
如何做到语言的快节奏呢?首先要从导语入手,导语要开门见山,直接插入。所谓开门见山,就是使导语一笔见主题,例如:“记者最近在位于泰山西南部的泰安市满庄镇采访,看到这座明代古墓严重失修和受到破坏。”
这个导语,仅用了40多个字,就把事件的性质,发生的地点,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地交待出来,使观众听了清楚入耳。至于是谁的墓葬,它的规模有多大,这些详细的问题,都放在了新闻的主体中交待,并没有堆砌在导语里。而目前有些新闻,往往忽视了导语语言的表达,把导语写得很长、很复杂,把想说的都在导语里说出来,使观众听了很长一段话,也还没有搞清楚说的是什么事情,大大拖慢了新闻的节奏。
前段时间看到过这么一篇报道,新闻的标题是《光棍村的喜事》。这条新闻反映了全国重点贫困县之一的某个区扶贫后的新变化。这个区有几十个村庄座落在山顶上,叫做山顶村。那里由于自然条件差,农民的生活水平很低。扶贫工作开展后,一些山顶村迁到了山下,一年的时间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好几十个光棍汉成了家,还有不少光棍汉找到了对象。可这条新闻画面拍的只是婚礼的热闹场面,拍了一些不同人物的镜头。但是解说词中,只是在导语部分讲了那天集体婚礼的场面,部分文字介绍了扶贫前后的背景材料。尽管画面和文字有些脱节,但由于片子紧紧围绕光棍村的变化作文章,使画面和文字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热闹的婚礼画面,鞭炮、鼓乐的同期声,渲染了气氛,使这条片子有了较强的可视性。
可有的导语,反映一件事情,却要戴好几顶帽子,把一些与主题不相干的头衔,也拉了进来。比如,有一条新闻是写一位体育教师培养人才的事迹,而导语却这样写:“××市政协委员,××中学体育教师×××,艰苦训练,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体育人才。”从这段导语看,“市政协委员”这个头衔就与主题内容直接关系不大。
有的现场采访和现场报道也不够注意语言的节奏性,往往存在着问话冗长、抽象、多头多脑的毛病,使被采访对象话讲得既长,又面面俱到。
其次新闻的主体部分,也要做到语言的快节奏。要多用概括、简练的语言,减少不必要的叙述。对复杂的背景材料,要化长为短,化繁为简。比如有的经济新闻,往往说成就时,就要把过去的落后情况,甚至把10年或20年前的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后所采取的措施和发展情况,做一番详述,使多数观众不感兴趣,不愿意听也不愿意看那么多的与己无关的“经验教训”。
另外,要保证语言的快节奏性,结尾要做到简短、有力,及时煞车,不要拖沓。要尽量多用概括、总结式的语言结尾,少用或不用叙述式、口号式的语言结尾。比如:“目前这个厂的职工,在成绩面前,戒骄戒躁,继续努力,争取在产值比上一年增加一倍的情况下,今年再攀新高峰,为提前实现产值翻番而努力奋斗。”象这种结尾,就是叙述式加口号式,内容空泛、俗套,影响了整个新闻的节奏性。即使对正在发展中的事件,也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说明事件进展的情况,不必啰嗦和“画蛇添足”。
总之,语言的快节奏,可以加强新闻的气氛和新闻的生动性,增强新闻的美感和快节奏的时代气息。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