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油画民族化的深入思考
一 前言
油画早在400多年前就传入了中国,但真正的发展时间只有一个多世纪;20世纪50年代,我国出现了一次美术思潮,即“油画民族化”,这个理论命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我国美术界的激烈讨论,时至今日,这一观点仍备受争议。这个话题不止一次地被重新提及,但经过漫长的讨论,针对是否推行油画民族化而提出的问题依然没有相应的解决方案。一部分人认为民族化才是我国油画发展的唯一的出路,没有反映民族意识的东西,不可能在世界上站住、站稳脚跟。另一部分人则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油画在我国还有其他的出路,油画要获得全面发展,不能只依赖民族化;也有人置身事外,对该问题并不予关注。本文将以这些观点为参考,对我国的油画民族化问题展开讨论,探讨我国油画的发展道路。
二 油画及“油画民族化”在中国的发展
油画是由蛋彩画发展而来的一种欧洲绘画方式,人们把经过处理的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作为画板,使用亚麻子油来调和作画的颜料;油画可以生动地表现出丰富的颜色,使画充满立体感,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就是一幅油画作品。
(一)油画的传入与初步发展
油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成为了西方主体的绘画方式,并于明朝传入中国。最先将油画传入中国的是一位名叫罗明坚的传教士,而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于1601年(明朝万历二十九年)将欧洲油画献给明神宗,引起了当时中国画家的震惊,但是那时油画还未得到中国人的认可,也没有获得发展的机会。
到了清朝,更多传教士涌入中国,并在皇宫中任职画师,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王致成、意大利的郎世宁等,乾隆也曾选派专人学习绘画油画,但这一时期油画只在社会上层的小圈子里被接纳。鸦片战争后,随着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加强,越来越多的传教士和油画作品传入中国,油画才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逐渐扩散到社会的中下层。不过一直到清末民初,中国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油画画家,油画的绘画方式直到此时才真正被中国人掌握。周湘、徐咏青等人正是当时中国油画家的杰出代表,他们在传教士创办的孤儿院中学会了油画绘画方法,并将其发扬;这一时期,一些关于油画的书籍也逐渐兴起,如薛福成所著的《巴黎观油画记》。20世纪初,清朝在南京和保定的两所师范学堂里开设了油画课程,由外籍教师进行授课;油画家周湘等人也自己创建了美术学校等机构,开展油画教学,这些促成了我国对西方美术的学习。这一阶段适逢中国学生留洋回归,他们带回来的绘画技术改变了中国在油画作画上传统的绘画风格。这些都为我国的“油画民族化”奠定了基础。
(二)油画民族化的发展阶段
在油画传入我国并获得了一定发展基础的情况下,油画开始呈现“民族化”的趋势,中国的“油画民族化”历程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建国以前。虽然“油画民族化”的观点直到19世纪50、60年代的时候才被明确提出,但此前油画在我国的“民族化”已经有所发展了。建国以前我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个画家分别为徐悲鸿、庞薰琴,以及林风眠、李叔同等。徐悲鸿接受过西方正统的绘画教育,深受西方画家弗拉芒格注重色彩和谐的互衬与搭配的作画风格影响;他在留学期间认真钻研古典艺术,,习得精湛的作画技巧。学成回国之后,徐悲鸿在发展自身艺术事业的同时,参与到国内的美术教育中。他的作品同他的教育一样,十分重视写实,具有西方的文化特点,但他不忘把自己所学的和中国的艺术体系融合到一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庞薰琴、林风眠等人也曾留学海外,回国后都为中国的美术教育做出了贡献。这些人把西方的写实文化和中国绘画的写意特色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
第二个阶段在建国以后的50年代和60年代,这一时期正是“油画民族化”观点提出的时期。在徐悲鸿等人打造的中国油画基础上,我国的画家向东欧地区、前苏联进一步学习了油画绘画,使得此前形成的写实绘画风格坐实在中国油画绘画中的地位。当时前苏联、东欧拥有相对进步的美术教育,中国借其教育模式,在本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艺术家。但是当时我国出现了在生产、学习上完全照搬苏联模式的情况,第一次“油画民族化”的讨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通过中国美术界的这次讨论,我国的油画表现手法出现了新的变化,成功将民族文化融入了苏式油画当中,表现出本国的民族情感,并出现了董希文、王式阔等代表人物,以及《开国大典》这类别具特色的中国油画。
第三个阶段在改革开放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油画受到了阶级斗争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发展相对缓慢,“油画民族化”的讨论也只能暂告一段落。改革开放开始后,思想禁锢被解除,这个话题也逐渐回到人们的关注点当中。在这一阶段,我国出现了大批优秀的画家,包括吴冠中、罗中立、詹建俊等人,他们十分倡导“油画民族化”的理念,他们的作品也充满了民族气息,例如罗中立所绘的《父亲》,画风具备了写实主义与西方古典主义的特点,同时十分注重精神内涵的表达,表现出中国的民族特色。
事实上,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之外,中国“油画民族化”也在不断发展,但是受到历史条件限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只有这三个时间段里的发展,如今,围绕我国“油画民族化”问题展开的讨论仍在继续。
三 对“油画民族化”相关问题的思考
(一)对“民族化”认识不清
民族化是指在继承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外来的优秀文化,并对其进行改造、创新,把这些文化变为符合本民族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民族化要对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择优进行结合。
不过,目前大家对民族化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油画民族化”的概念也十分模糊。我们长期处在本民族的文化熏陶之下,自然具备了民族性,但是,“民族化”不是只依靠民族性就可以完成的,我们虽然具有民族性,但不一定能通过油画将民族性表现出来,因此,对于我们而言,“民族化”是发展油画的一个必须的过程。此外,“民族化”不应只停留在表面的层次,目前我国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相当激烈,但却缺乏有力的实践证明,缺乏代表作品的原因在于很多画家对本民族的绘画体系及传统文化缺少深刻的认识,所以,即使他们掌握了出色的油画绘画技巧,仍然无法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油画。对此,有学者表示要实现中国油画的民族化,中国的油画家就要对本国的绘画理论、民族文化、哲学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只有在对本民族文化具备了深刻了解的前提下,“油画民族化”才拥有可能性。
(二)“油画民族化”处境尴尬
前文提到,“民族化”这个过程需要在了解、掌握、坚持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当前我国的“油画民族化”却因为缺乏这一基础而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中。我们从国外学到油画的绘画技术,同时尝试将其同本民族的特点融合在一起,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未达成油画的民族化。对于油画民族化,我们没有一个参考的标准,不知道什么才是将民族特色表现出来的正确做法,而且很多人对于“油画民族化”是持有质疑态度的,他们担心将油画民族化,可能会扭曲民族艺术和民族精神,也认为这种做法是非必要的。
此外,在实践“油画民族化”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几个问题。在创作时,人们会因为急于实现民族化而浮于作画的表面,过分重视在绘画时使用民族符号,但是这种做法在很多时候只是起到了判别中国式油画的作用,并不利于作品的创新,使油画创作陷入模式化的漩涡里。并且在民族化的过程中,存在跟风的现象。一些画家仅仅是在这个观点的号召之下应声而起,但是他们并不明白“油画民族化”的真正含义,也没有达到这个观点所提出的要求,创作出来的作品水平不高,。
(三)对油画发展道路认识片面
在提倡“油画民族化”的人群中,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是我国油画艺术发展的唯一道路,这种看法过于片面。因为我国当下的油画体系发展还没有到达发达的地步,还处在探索的阶段;我们提倡民族化,但还未成功,所以不应该过早地下定论。油画自传入我国以来,的确获得了不小的发展,但也未达到独树一帜、极具标识性的地步,不能说在世界上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因此,以狭隘的眼光来看待油画发展,过早地否定其他的发展道路,只会扼杀油画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整体上弊大于利。
(四)“油画民族化”的发展方向
油画是来自西方的绘画方式,带有显著的西方文化特征;油画写实性强,具有不同于中国画的长处,所以,我们应当理性看待这种外来文化,接受国内外文化间的交流,汲取西方文化的进步之处,以长补短,增强自身实力,不能将自己的眼睛蒙蔽起来,盲目拒绝外来物。另外,我们还应当深入了解本国的文化;我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对我们各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我们民族发展的根基;因此,我们要有选择性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引进外来文化的同时,还应增强民族文化涵养,建立对民族文化的信心与自豪感,在此基础上,将二者进行融合。
我国的油画家还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要同时具备民族情怀和文化修养,坚持艺术创作的原则,切勿为了迎合市场放弃艺术的本质。旧时徐悲鸿、林风眠、董希文等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油画的民族化,是因为他们尊重艺术的本质,拥有文化内涵,能够静下心来追求艺术,这与当下许多浮躁的艺术家是截然相反的。
所以,中国的油画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就要做到坚守优秀的民族文化,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逐步实现完美融合;同时,我国的油画家也要做到修身养性,保持良好的追求艺术的心态与动机。
四 结语
“油画民族化”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国的“油画民族化”发展道路十分曲折,所幸在艺术先辈的努力之下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油画艺术的追求热情不如从前,态度也发生了改变,这使得我国的“油画民族化”遇到了诸多困难。我们理应认识到,正确的艺术态度是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要明白,民族文化是孕育艺术的沃土,我们要善于利用这片土壤,让油画生根、成长,逐渐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