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学生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一、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和特点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之一。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也指出:要“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它为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性质、内涵及职业化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一)、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
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反映,是社会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不同的社会分工水平决定不同的职业。一般而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职业谋求生活来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就是说职业在人生中,一为生计,需要通过职业劳动获得生活资料;二为承担义务,即通过职业服务于他人而满足社会的需求;三是人在职业中可以张扬个性,满足兴趣的最大化,在职业劳动中产生幸福感和快乐。著名社会学家尾高邦雄曾指出:职业是社会与个人、整体与个体的连结点。通过这个点的动态相关,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这就是整体靠个体通过职业活动来实现,个体则通过职业活动对整体的存在和发展作出贡献。我国也有学者认为:职业是个人进入社会的物质生产或非物质生产过程后获得的一种社会地位,个人通过这一社会位置加人社会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体系,并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由此可见,职业是一种社会存在,这一社会存在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可以说职业就是人们的一种活动方式。
把高校辅导员视为一种职业,是高校教师工作分工的必然,它使辅导员不仅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获得个体与整体的联系,并且通过这样的职业劳动,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大学把从事学生工作岗位作为一种职业加以确立。比如,美国有近百所大学设有培养学生事务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同时将学生事务作为一门科学加以研究。结果,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管理岗位被视作有竞争力的职业,有一大批专业人员不仅选择学生事务为职业且作为事业追求,学生事务管理队伍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综观我国高校在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的辅导员队伍,他们之中的许多人也把辅导员视为自己的职业而为之奋斗,他们之中的许多佼佼者,在学生辅导员岗位上作出了伟大的业绩,成为了高校学生辅导员的楷模。如新时期年轻的辅导员楷模——复旦大学的包涵老师,她用自己做辅导员的经历,践行“德育为先”,让人读懂了“怎样的德育才最动人”,如今已研究生毕业的她依然愉快地工作在学生辅导员的“辅导员”岗位上。
(二)辅导员职业化的特点
职业与职业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职业化是职业发展过程中达到成熟程度的一种状态。一些社会学家认为职业化必须包括如下四个基本因素:一是必须有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或项目;二是在工作描述中,必须有某种表示这种职业的工作;三是必须有那些从事这一职业的人自己的组织或专业行会,这些组织致力于发展、改善本专业或行业的理论和技艺;四是必须有一种明确的或被认可的职业伦理规范。我国学者也对职业化的内涵作了明确的表述,认为职业化包括职业化的技能、职业化的道德、职业化的态度、职业化的形象等内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也是辅导员职业发展过程中达到的一种成熟的状态。笔者认为,辅导员职业化具有如下特点:
1、辅导员职业化必须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辅导员是高校教师行业中的一个职业,因此,它有其自身的职业标准。首先,它通过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达到教书育人的职业目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坏是衡量辅导员职业工作好坏的标准。其次,辅导员还是一种规范化、制度化的职业。这个职业有其特有的专业要求,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胜任这一工作,它有着自身的职业规范和制度,比如说辅导员要正学生的思想,必须先正自己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成为辅导员职业与其他职业区别开来的标志。
2、辅导员具有自身的职业发展前景。一种工作之所以能成为一种职业,就是因为它具有普遍的存在价值,同时还有着自己独特的职业发展前景。学校育人是否合格,思想政治标准是关键,这也是辅导员的最大职业前景。此外,辅导员职业还有自己的能力培养前景、岗位发展前景、职称职位提升前景、薪酬增加前景,等等,使辅导员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成就自己的职业期望。
3、辅导员是从业者可终生追求的职业。辅导员职业的内容是专门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而服务的工作。这是一项永无止境的职业追求,对人生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我们知道,人才培养规格是动态的,这要求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不断创新,所以,辅导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创造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可见,辅导员职业不仅是从业者某个阶段的职业,而且是可以一辈子从事、并有所获所成、能做精做好的职业。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遇到的障碍
(一)辅导员工作强度大、任务重。疲于应付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要求每200名大学生配备一名辅导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院校很难达到这个标准。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6年,全国高校共有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69198人,师生比为1:238,研究生专职辅导员2721人,师生比为1:374。由于工作负荷严重超大,致使辅导员工作很难深入细致地进行,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到位,或收不到效果。本来辅导员是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但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成了几乎事事都要关心的“保姆”。如一些任课老师上课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逃课、学生饭堂就餐秩序混乱等,竟然也要辅导员出面解决,致使辅导员疲于奔命。这种状态,不利于辅导员职业技能的提高,从而影响到职业化的进程。
(二)辅导员辛勤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在高校普遍存在着对辅导员劳动不够尊重的现象。比如在编制方面,辅导员设置的门槛过高,但在薪酬方面,却又偏低,有些高校对配备学生辅导员基本上都是“定薪制”,也就是通常讲的“一口价”,没有其他补贴、奖金,而且所定薪酬也比专业教师要低。虽然近一两年来,一方面是国家对辅导员的待遇提出了相应要求,另一方面也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更深刻的认识,各高校都相应提高了辅导员的收入。但在同等条件下,辅导员与其他教师的差距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校普遍存在着一种轻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看不起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对建设学生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认识不够。对学生辅导员的存在,往往出现问题时被重视,平时被忽视;口头上重视,过后却忘记。一些领导甚至对辅导员有歧视倾向。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得不到正确的反映,势必从职业形象上影响其职业化的建设。
(三)辅导员发展前途渺茫
一般年轻教师从助教开始,至讲师、副教授至教授,每5年可以上一个台阶。但有许多辅导员干了10多年,最后只是个老辅导员。一些学生辅导员无奈地说:做辅导员辛苦无成就,前景暗淡。相比其他年轻教师,辅导员个人发展确实存在很大的局限:一是没有辅导员系列的职称评定;二是没有辅导员的职级晋升;三是尽管有一些做得好的辅导员能走上领导岗位,但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四是辅导员的工资增长只有工龄工资增加而没有其他增项。许多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不安心本职工作,绝大多数辅导员把这项工作作为权宜之计,一有机会就“跳槽”有调查显示:目前高校辅导员从事辅导员工作不足4年的占68%,4—10年的占23%,10年以上的不到9%。可以说,辅导员只有通过改行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方面说明辅导员职业化的缺失使辅导员的发展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职业化才能保证职业的发展。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