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管理创新思路探究
目前,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在这场经济大潮中,人才是支撑。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才场所,理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水准的人才队伍。但是,现实不如所愿,学生就业难、企事业单位精英人才缺位的现象频有发生。归根结底,这种悖逆现象的产生与高校错误的培养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为了建立合理的人才输入模式,高校教育必须进行调整和改制,来适应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势在必行
目前,在大学专业教育中,主要以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专业基础技能教育为主,而对于职业教育,尤其是大学生职业规划性教育是我们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缺席的内容。大学生职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席,直接导致大学生对未来职业诉求、职业发展、与职业期待等问题处在一个零认知的阶段,这样的现实,造成了大学生在就业前夕的迷茫状态。因此低能力、高要求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出现了日益递增的趋势,这种怪现象的产生除了与大学生自身因素有关外,更多的是因为大学期间学校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地就业观念,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为了促成学生的就业,培养与社会发展对口的学生,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管理的力度,指引大学生确立职业生涯目标,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并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正是针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即从大一到大四的整个大学阶段,使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客观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和人生发展方向。”[1] 笔者针对当前大学职业生涯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浅谈几点建议:
1.引导学生建立明确的职业生涯管理目标
目标是一个人抑或是一个集体奋斗的动力,丧失了目标,社会人的生活是盲目的。这个道理对尚处于待业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同样适用。毋庸置疑,大学的学习是为了丰富知识、促成就业,只有确立职业目标后,在四年的学习中,大学生才能收集合理的就业信息,对本行业发展情况进行关注,朝着职业目标完善自己的能力,进而促成最终的就业。因此,从大一阶段,高校就应该建立全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体系,“使指导工作与学生的生涯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全程指导,使从大一刚刚经过紧张高考的迷茫阶段转变到大二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定向期,再到大三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到更好地了解实际应用能力的冲刺期,最后到大四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来择业的分化期。 ”[1]从职业生涯目标的确立到阶段性地实现为最终合理就业将打下良好基础。
2.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意识
“职业生涯意识是指自我了解、自我接受、自我发展为主,从未来和发展的角度看待个体一生。”[2]正确的意识往往支配着行动的合理性,职业生涯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的警觉,从而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培养自己的特长,满足社会行业需求。当前,很多高校为了完成所谓的就业任务,在学生临近毕业阶段,才象征性地开展一些职业生涯指导课和或面试礼仪的课程,而忽略了对大学生就业意识和就业心理的辅导,导致学生盲目就业或不能就业,如此循环,造成了大量的社会人才资源浪费。针对这种教育与就业脱节的现象。大学职业生涯管理必须在整体的教学计划中,为学生提供就业心理指导和职业评估,时刻增强学生的就业观念,甚至在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中曾设模拟职业、孵化式职业训练,在校园内完成社会性的职业教育,这样就可以达到向社会输送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职业精神崇高、客服困难能力强的人才队伍。这也是现代大学为社会服务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得以充分实现的基础和保障。
二、加强德育、心理教育迫在眉睫
当前的大学生大多都是从应试教育的阴霾之中走出来的,只抓成绩,忽略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造成很多人品格、心理方面的缺陷。目前,因为走不出心理阴影走向极端、性格过于孤僻的大学生并不罕见,这种现象的出现为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德育、心理教育应尽快提上日程,并必须成为大学教育的主流。
现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备受父母亲人的宠爱,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往往体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社会责任感,因此,打架斗殴、谩骂侮辱的事件常有发生,这为大学中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难题。为了避免这种大学校园的不正之风,大学教育应把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其他教育围绕着这个中心相继展开。在此尤为要强调一点,德育教育并不能仅仅停留在空洞的说教和肤浅的理论层面,最佳做法是结合社会实例,潜移默化地进行熏陶、渲染,最终给予大学生以价值观上的引导。此外,大学校园应该积极开展与德育教育相关的各类主题活动,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团结互助精神、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一名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往往决定性着今后人生的成败。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的双重负担,因此,孤独抑郁、轻浮聒噪、处事极端等心理缺陷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普遍存在。“据一项调查显示: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68%的学生在大学里感到疲劳和压力,36%主要来自成绩,其次是经济状况、恋爱、竞争和公寓生活,分别为25%、21%、14%和6%。2009年5月,一位名为liufei172201657的网友对自己学院大学生进行一项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将结果公布在了自己的博客上。调查使用的是心理健康自评量表,该量表共4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10个症状因子,涉及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调查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查,调查表由学生自填,统一指导语和方法。调查显示,大学生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的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约占总体的10%左右。从心理压力的方面说,有4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由于就业、学习和经济上的负担而使自己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还有10.6%和6.8%的人认为心理压力来自“人情冷漠”和‘人际关系紧张’。”[3]这种严峻的形式给予大学管理以强烈的警示,自从大学生入学,接受大学教育那天起,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就应该提上日程,开设一些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的理论课程,并鼓动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磨练心理意志,增强社会免疫力。与此同时,大学教师应该做每位学生的最好的心灵导师,积极关注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对有不同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进而让大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走向理想的工作岗位。
三、结语
当前,受社会、家庭乃至于大学教育的本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下滑,尤其面对各种考试制度,认证制度,大学生就业难等等现实,学生心理压力极大,因此加强学生德育、心理教育,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趋重要。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道德、有素质、有知识、有理想的人才。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应全方位思考如何有效地进行大学管理的问题,其管理的科学与否关系着大学生就业质量及人生发展前途。因此,大学管理应该在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统筹规划,把管理落到实处,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特色化的管理方案,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只有这样,大学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重地,才能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入合格的大学生。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