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新课改中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教学论文
作者:田刘军来源:原创日期:2012-04-24人气:857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但纵观多年来,语文教学采和的却是“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的阅读模式。为了理争得深透,老师唯有不停地讲,岂不知越讲解得多,教学效率就越低下,其主要症结就地于违反了“背诵”这一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所以,我认为,现代语文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为了强化这一手段我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第一条、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第二条、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我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挑选3—4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成诵,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第三条、每学期补充八篇左右的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要求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一代伟人毛泽东酷爱读书,许多名篇熟读成诵。江泽民总书记访日时,主人问他访问的结果怎样。他顺口吟诵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这两例,不正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背诵古诗文和名篇受益不浅”吗?所以我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篇目,让学生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学习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
二、抓好课外阅读,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我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采取了以下四方面的措施:
1、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我是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的:1)省编的《小学业生阅读文选》与教材配套,便于学生迁移自学,是阅读的好材料。2)订阅少儿刊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除要求他们人人订阅《中国少年报》、《小学生周报》和《小学生优秀作文》外,还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刊物让学生自行订阅,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3)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图书馆、书店借阅。
2、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用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
3、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我的做法是1)每周星期二的语文活动课,便让它成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词句接力赛”、“美文欣赏会”、“朗诵擂台赛”等。2)在班上的学习园地中,我专门开辟了“读书”专栏,其中设有“采蜜集”和“知识角”等小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业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以互相交流学习。
三、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过程。要使大脑的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我认为,除了结合单元小练笔和作文题指导写作外,更重要的还是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着眼点有四方面:
1、练在知能转换处。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联想的用法,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课文中有关句子,明确了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发下短文让学生进行联想练习。又如仿写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等,都是属于知能转换的训练。
2、练在情感交融处。如《卖炎柴的小女孩》课文教到“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风还是可以灌进来”一段时,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后,让学生完全沉浸有课文的情境中,我马上安排了写一段话来练笔: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蜷缩在墙角不敢回家,她可能会对自己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这样一安排,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3、练在思维的发散点。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
4、练在情节的空白处。如《小英雄雨来》中“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呼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这段情节较简单,为了加深对雨来英雄品质的认识,我安排了一次扩写练习,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凭借以上途径,学生的语言运用频率不断加大。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其他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
综上所述,诵读、博览、作文,三者都以语言积累为轴心,再加上三管齐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的语文素质定能得以提高。
二、抓好课外阅读,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我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采取了以下四方面的措施:
1、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我是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的:1)省编的《小学业生阅读文选》与教材配套,便于学生迁移自学,是阅读的好材料。2)订阅少儿刊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除要求他们人人订阅《中国少年报》、《小学生周报》和《小学生优秀作文》外,还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刊物让学生自行订阅,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3)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图书馆、书店借阅。
2、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用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
3、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我的做法是1)每周星期二的语文活动课,便让它成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词句接力赛”、“美文欣赏会”、“朗诵擂台赛”等。2)在班上的学习园地中,我专门开辟了“读书”专栏,其中设有“采蜜集”和“知识角”等小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业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以互相交流学习。
三、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过程。要使大脑的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我认为,除了结合单元小练笔和作文题指导写作外,更重要的还是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着眼点有四方面:
1、练在知能转换处。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联想的用法,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课文中有关句子,明确了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发下短文让学生进行联想练习。又如仿写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等,都是属于知能转换的训练。
2、练在情感交融处。如《卖炎柴的小女孩》课文教到“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风还是可以灌进来”一段时,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后,让学生完全沉浸有课文的情境中,我马上安排了写一段话来练笔: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蜷缩在墙角不敢回家,她可能会对自己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这样一安排,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3、练在思维的发散点。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
4、练在情节的空白处。如《小英雄雨来》中“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呼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这段情节较简单,为了加深对雨来英雄品质的认识,我安排了一次扩写练习,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凭借以上途径,学生的语言运用频率不断加大。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其他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
综上所述,诵读、博览、作文,三者都以语言积累为轴心,再加上三管齐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的语文素质定能得以提高。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