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应论角度谈语用失误-教育论文
作者:陈军来源:原创日期:2012-06-08人气:2107
对语用失误这一问题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英国语言学家JennyThomas。1983年,她在《应用语言学》(AppliedLinguistic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跨文化语用失误”(Cross-culturalPragmaticFailure)的学术论文,在文章中,她提出,“只要听话人所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或认为应该为听话人所感知的意义不同,这时就产生了语用失误”(Thomas,1983)。
2.1语用失误的定义及分类
Thomas并没有直接或正式地对“语用失误”进行定义,但是后来的研究者们都将她的解释视为一种明确的定义并广为接受。Thomas(1983)认为,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失误的重要方面和源头,可解释为“听话人不能从说话人的话语中理解其真正用意”,也就是听话者所感知到的说话者话语的用意与说话者试图表达的有出入。
至于语用失误的分类,国内外学者产生了分歧。根据Thomas(1983)的划分,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eiopmgmatiefailure)两类。前者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第一层面是指由于说话人使用歧义词语或措辞不当,使听话人误解了说话人在特定条件下的话语意义和所指范围;第二层面是指听话人误解了说话人要表达的言外之力,或说话人话语中的言外之力没有表达清楚。这两个层面的失误都与语言本身有关。后者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因双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导致的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有关(许淼,2007)。然而,值得强调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明确地在语用语言失误与社会语用失误之间划一条明显得界限是不切实际的。
2.2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分析
目前,国内学者对语用失误成因的研究多局限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或语际语用失误领域,认为语用失误主要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例如,胡文仲(1999)认为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误以为人总是一样的,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度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一旦发现与自己预期的不同,就会产生文化冲突”。孙亚、戴凌(2002)也有相同结论,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一方(或双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交际双方各持不同的文化观点参与文化交际,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度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结果两种文化观念不能相互融合,发现与自己的预期不同,就会产生文化冲突,出现不恰当言行。
此外,戴炜栋、张红玲(2000)从二语习得的角度指出,“文化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或外语学习时,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文化迁移往往导致交际困难、误解、甚至仇恨。”他们认为母语文化因素的干扰构成了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是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
孙亚(2001)则从认知角度对语用失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留下的心理表征以意象、概念或脚本的形式体现,意象的突显部分不同、概念的泛化、脚本选择错误或脚本的文化心理表征有异等,都有可能造成语内语用失误或语际语用失误。
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但多局限于跨文化领域,忽略了语内语用失误。同时,尽管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难免有交叉现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接下来本文将试从Verschueren的顺应论角度来探讨语用失误的成因。
3、从顺应论角度解释语用失误
3.1顺应论
1987年,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Versehueren在PragmatiesasaTheory0fLinguisticAdaptation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顺应论”(Ad,aptationTheory),以一种新的视角和途径来考察语言使用。随后,他在1999年出版的新著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中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结合人类语言交际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该理论。Vcrschuercn(1999)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使用者之所以能够进行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在顺应论框架里,变异性使语言选择成为可能,并决定选择必须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商讨性排除语言的机械表达方式,使语言表达富有弹性;顺应性使人们通过商讨和选择,最终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Verschueren,1999)。
顺应论认为,语言顺应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多维的,即语言顺应语境或语境顺应语言或两者同时顺应。一方面,语言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为语言使用者提供了一系列语言形式包括各种语音、词汇和句法形式。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决定了他对这一形式的掌握,但选择哪一种形式则是由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时的情况而定;另一方面,在交际过程中,随着信息交流的进展,听话人提取或构建一系列假设并对它们进行处理,从而形成一个逐渐变化的认知语境。由此,我们可以说语言结构与语境因素是互相顺应的,语言使用的本质就是人们不断地对语言作出选择的过程(Verschueren,1999)。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说话者真正做到语言结构与语境之间的顺应,就会做出恰当的选择,达到交际的目的,否则就会作出错误的选择,致使交际失败,从而造成语用失误的产生。
2.1语用失误的定义及分类
Thomas并没有直接或正式地对“语用失误”进行定义,但是后来的研究者们都将她的解释视为一种明确的定义并广为接受。Thomas(1983)认为,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失误的重要方面和源头,可解释为“听话人不能从说话人的话语中理解其真正用意”,也就是听话者所感知到的说话者话语的用意与说话者试图表达的有出入。
至于语用失误的分类,国内外学者产生了分歧。根据Thomas(1983)的划分,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eiopmgmatiefailure)两类。前者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第一层面是指由于说话人使用歧义词语或措辞不当,使听话人误解了说话人在特定条件下的话语意义和所指范围;第二层面是指听话人误解了说话人要表达的言外之力,或说话人话语中的言外之力没有表达清楚。这两个层面的失误都与语言本身有关。后者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因双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导致的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有关(许淼,2007)。然而,值得强调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明确地在语用语言失误与社会语用失误之间划一条明显得界限是不切实际的。
2.2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分析
目前,国内学者对语用失误成因的研究多局限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或语际语用失误领域,认为语用失误主要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例如,胡文仲(1999)认为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误以为人总是一样的,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度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一旦发现与自己预期的不同,就会产生文化冲突”。孙亚、戴凌(2002)也有相同结论,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一方(或双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交际双方各持不同的文化观点参与文化交际,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度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结果两种文化观念不能相互融合,发现与自己的预期不同,就会产生文化冲突,出现不恰当言行。
此外,戴炜栋、张红玲(2000)从二语习得的角度指出,“文化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或外语学习时,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文化迁移往往导致交际困难、误解、甚至仇恨。”他们认为母语文化因素的干扰构成了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是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
孙亚(2001)则从认知角度对语用失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留下的心理表征以意象、概念或脚本的形式体现,意象的突显部分不同、概念的泛化、脚本选择错误或脚本的文化心理表征有异等,都有可能造成语内语用失误或语际语用失误。
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但多局限于跨文化领域,忽略了语内语用失误。同时,尽管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难免有交叉现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接下来本文将试从Verschueren的顺应论角度来探讨语用失误的成因。
3、从顺应论角度解释语用失误
3.1顺应论
1987年,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Versehueren在PragmatiesasaTheory0fLinguisticAdaptation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顺应论”(Ad,aptationTheory),以一种新的视角和途径来考察语言使用。随后,他在1999年出版的新著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中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结合人类语言交际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该理论。Vcrschuercn(1999)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使用者之所以能够进行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在顺应论框架里,变异性使语言选择成为可能,并决定选择必须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商讨性排除语言的机械表达方式,使语言表达富有弹性;顺应性使人们通过商讨和选择,最终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Verschueren,1999)。
顺应论认为,语言顺应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多维的,即语言顺应语境或语境顺应语言或两者同时顺应。一方面,语言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为语言使用者提供了一系列语言形式包括各种语音、词汇和句法形式。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决定了他对这一形式的掌握,但选择哪一种形式则是由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时的情况而定;另一方面,在交际过程中,随着信息交流的进展,听话人提取或构建一系列假设并对它们进行处理,从而形成一个逐渐变化的认知语境。由此,我们可以说语言结构与语境因素是互相顺应的,语言使用的本质就是人们不断地对语言作出选择的过程(Verschueren,1999)。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说话者真正做到语言结构与语境之间的顺应,就会做出恰当的选择,达到交际的目的,否则就会作出错误的选择,致使交际失败,从而造成语用失误的产生。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