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人文精神,开拓知识视野,进行审美教育与情感熏陶
研究生基础培训阶段的文学课强调让学生直接通过文学经典的阅读,开拓知识视野,接受审美熏陶,与古往今来优秀的心灵对话,通过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广义的讲“人文”就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自然就是原始的天然的;到了近代,人文这个词被用来翻译Humanism,人文主义,这个词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一些知识分子,在超越和反对中世纪欧洲宗教传统的过程中,把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作为一种依归,用这种办法来回皈世俗的人文传统。“人文”在这个维度上指的是把“人”从中世纪“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发现人,认识人,理解人,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正视人的欲望,发掘人的智慧,追求人的自由,尊重人的选择。从五四以来,人文精神在我们的语境中就和人道主义精神并行不悖,并且和理性精神、启蒙精神携手同行。
人文学科尤其是文学课是人文教育的主要承载者,西方人文教育始终和粗壮的感性神经联在一起,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卢梭、康德、黑格尔,再到尼采,海德格尔、德里达,文学和哲学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和思想就像一张纸的两面,难分彼此。文学是枯燥深奥的哲学理念的感性载体,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曾经惊呼:当代西方哲学已蜕变为文学批评了。文学作为人类精神的火炬,始终就是真正的思想者们公开或隐秘的思想宝库。
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发挥着关怀现实的作用。文化需要薪火相传。现代人需要知道孔子的温文而端庄,庄子的弃绝和飘逸,老子的宁静和内敛,孟子的恢宏仗义,韩子的奋发扬厉,现代人需要文化底蕴,需要一点浩然之气。
在当今社会物质和精神发展不平衡,我们面临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双重危机的情况下,文学能够做什么?近代学术大师王国维先生认为,文学的作用是一种“无用之用”。文学对人的影响就像真水无香,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是一个民族关于过去的古老的记忆,是一部形象化的历史。《诗经》虽然是一部民间歌谣集,它同时是一部中国古代文明的百科全书;曹雪芹的《红楼梦》让“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托尔斯泰的作品被列宁称作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品,对于1816年至1848年法国的历史,甚至在经济的细节上所学到的东西也比从当时所有专门"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文学不但是镜子,它还是火炬,照亮人们的精神世界,这就是“enlightenment”启蒙的原意。列宁说过,古往今来,文学是极讲究“道德风骨”的。托尔斯泰曾经把“文学”喻为人类前进的道德明灯。其次,文学永远承载着时代精神的总量,不断探究生命的可能。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在出版之初曾经遭到人们的起诉,说他在“为通奸辩护”,这部作品违背了当时的公序良俗,却最终成了传世的经典;深入阅读老舍的《月牙儿》《骆驼祥子》等作品,能潜移默化地培养青年学子对他人的宽容和理解以及对小人物的同情;像茅盾的《子夜》那些经典现实主义作品能重新再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大上海商场政界的风起云涌,让当代青年进一步了解当年民族资本主义道路走过的艰难;曹禺的《雷雨》《原野》等作品以其反映现实的深度、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让人们反思“革命”和“复仇”的二重悖论,在道德本能和道德意志驱使下的复杂人性;又比如,巴金的《家》和张恨水的《金粉世家》、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等家族系列小说,几乎是取材于同一个时代,包含的价值取向却如此不同。文学作品在读者面前敞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人们在经典化的阅读中,面对主人公,面对作者,同时也敞开自己的心扉,面对自己的良知和情感,面对人自身,它帮助人们重温关于过去的记忆,像英国剑桥批评的鼻祖利维斯所说:“我们读小说,始终是在读我们自己。”
文学进一步培养当代青年对人的理解和宽容,可以使他们涵养道德,丰富人性,丰富对自身的认识、对他人的理解。人们都记得,遥远的西方,曾经有个聪明的俄狄浦斯非常幸运地猜出了斯芬达克斯之谜,不幸的是,他却永远无法走出命运带给他的迷惘,无法自称已经了解“人”本身。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过一句永远耐人寻味的话“认识你自己”。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死后,葬在了青山绿水的故乡——湘西凤凰,他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十六个字: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如梁漱溟所说,“我对人类生命有了解,觉得实在可悲悯,可同情,所以对人的过错,口里虽然责备,而心里责备的意思很少。他所犯的毛病,我也容易有。”文学里面必须有对生命的同情、理解和认识。好的文学,总是力图在“生活世界”和“人心世界”这两个场域里用力,以对人类存在境遇的了解,对人类生命的同情为旨归。文学的正大一途,正在于事关生活、通向人心。文学对生活既有描绘、批判,也怀有温情和敬意,它启迪人们关于生活难题的多解的思考,开拓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人们对人物命运的共鸣,从而升华道德情感,净化和丰富心灵。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