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 语境下的对抗战题材电视剧《亮剑》的解读-新乡学院学报
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后工业时代的产物,现在已经渗入我们生活的多个方面,它以现代主义的对立面出现,鼓励开放性与多元化,承认差异性和个体性,旨在实现人的真正的自由生活。电视剧《亮剑》在内容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方面都体现出一种后现代意识,通过对此进行分析,进而明确《亮剑》出现的意义,找出其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亮剑》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意识
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军事发展史上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八年的浴血奋战更使得这段历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段永恒的记忆。抗战题材的影视和文学作品不仅仅寄托着作家对抗日战争的想象,也包含着作家对抗战的认识和感受。自抗战爆发起,反映抗战这一主题的影视作品就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我国影视发展历史上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
影视作品作为意识形态的产物,必然会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化、商业、大众化的不断渗入,“后现代主义”正在悄然兴起。“后现代”语境下,剧作家和导演致力于打破常规叙事,转变创作模式,有着颠覆主流价值观的勇气。因此,在此语境下产生的电视剧《亮剑》就有着很多“后现代”意识,本文将从人物塑造、语言选择、主体表达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并对在此语境下《亮剑》出现的意义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思考。
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与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并在80年代形成燎原之势,蔓延至全球,它是后现代社会工业化、信息化、大众化的产物。从本质上说,后现代主义脱胎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精神实际上是一种彻底的批判精神,是对隐藏在“现代性”中的理性批判和自由创造的彻底贯彻和发扬。
当今时代,生活中的各种不稳定、无顺序、非连续的突变现象逐渐被人们发现并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世界观开始形成并深入人们的观念:它反对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逻辑、公式和原则以及普适的规律来说明和统治世界,主张变革和创新,强调开放性和多元性,承认并容忍差异。[1]这就出现了以彻底的批判和承认多元化为最本质特征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或“后现代性”,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和超越。具体来说,即:(1)批判传统的“主体性”;(2)批判理性至上意义;(3)批判崇尚超感性的、超验的东西的传统形而上学;(4)批判以普遍性、同一性压制个体性、差异性的传统思想模式;(5)最终把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归结为人的审美生活——自由生活的彻底实现。[2]这种特征应用于文学和艺术领域中,则主要反映为反对现代主义将艺术和日常生活割裂,主张艺术要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大众,同时强调人的自主性和多面性,要使人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解放。
二、《亮剑》中“后现代”意识的表现
随着影视技术和传媒的迅猛发展,电影电视剧已然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学习娱乐的一项重要内容。影视作品要获得更广阔的读者市场和更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了解市场需求,顺应大众的审美眼光。在这种语境下,反映战争主题的影视作品如何来表现战争,如何塑造英雄人物,都成为作家和导演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亮剑》这部电视剧获得的巨大成功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不难看出,这部剧中隐藏着较多的“后现代”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内容上看,该作品书写了“战神”李云龙的一生,其中有很多对于战争场面的表现,《亮剑》用近27集的篇幅来表现战争,占到总集数的70%以上,同时还运用全景、特写、运动镜头等多种技术手段,近乎立体式的反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多种类型:奇袭战、埋伏战、阵地战、特种战等等。《亮剑》之前的很多抗战题材作品也着力刻画战争的过程,但由于受到“十七年”以来既定模式的影响,战争描写的公式化、简单化比较明显,战争中的一些经典战役总是会被多次提起,在这些抗战小说中更是被反复描述,而且作者也并未仔细挖掘,只是简单的套用,让读者会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对于某一场战役的展现,也几乎是同样的发展过程。充满未知和变数的战争在这样的描绘中仿佛成了既定的游戏程序。然而,《亮剑》的作者都梁抛开了以往的思维定势,结合自己对于历史和战争的认识,坚持从客观出发,表现了战争的曲折和复杂,使人们了解到战役进行过程中诸多不为人所控制的偶然性,这既是对以往抗战影视作品特定模式的突破,同时很好的照顾到了观众的观赏感受,更好地发挥了影视作品的娱乐功能。
2、人物塑造上,后现代语境下,《亮剑》展现的是一种英雄人物的本性回归。新世纪之前的战争影视作品中,英雄人物、主要人物总是被塑造成为“高大全”的形象。这种典型人物几乎没有个性差异,这在当时的政治文化语境中有存在的理由和必要,但确是忽略了人性层面的真实性。
《亮剑》的主人公李云龙形象正是优缺点并存的,他豪气冲天,对于战争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根据战场情况调整思路,反应迅速;他治军严明,带出了一支战斗力一流的独立团;他敢于挑战权威,不按常理出牌,却总能在一次一次违背常规的战斗中获得胜利。他的身上有着战争英雄所应有的品质和特征。但同时他身上有着江湖上的“匪气”和草莽气质,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弱点和缺陷。他性格急躁,耍小性子,爱喝酒,整天小问题不断,正如他的副旅长说的“这小子打仗是把好手,惹事也是把好手”。最出格的一次要算是为了救回被抓的新婚妻子,在没有任何请示的情况下集合全部兵力准备攻打敌军,导致“整个晋西北乱套了”,这种近乎是违背军纪的做法在以往的英雄人物那里我们是看不到,甚至是不敢想的。李云龙对秀芹表白的推脱和对田雨大胆执着的追求,形成了两组鲜明的对比,使英雄形象的感情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在后现代语境下,战争作品表现出一种“祛英雄化”的倾向,要彻底地解构之前树立的英雄主义的价值观,揭去因政治、文化等原因而笼罩在英雄身上的神圣面纱,还原英雄的本来面目,逐步实现了由完美英雄、正统英雄向伤痕英雄、民间英雄的转变。李云龙式的英雄既不失历史的年代性,又融入了当下的时尚性。作为具有强烈现实性又有鲜明浪漫性的个体传奇英雄塑造,可以说是一种大众美学的集中尝试。
3、人物语言的选择上,《亮剑》成功摆脱了政治意识形态对于艺术作品语言的束缚,当影视艺术不再需要过多的迎合政治时,为了获取大众的认可,作品语言的使用也在不断向大众品位靠拢,一些流行语、地方方言、粗语俗语、口头禅等也频频出现在作品中,政治化的词语倒是越来越难觅其踪迹了。小说中李云龙习惯的“他妈的”以及士兵们的“他娘的”“老子”“他狗日的”等发语词随处可见,在《亮剑》中,李云龙在和出现生活作风问题的参谋的谈话时,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白:
“首长,我没能好好改造头脑中的资产阶级思想,辜负了党和首长们对我多年的培养,犯了作风错误……”
“废话!你用不着深挖思想根源,别跟我扯那么远,什么党的培养呀,资产阶级思想呀,跟这没关系。干脆说你就是一时没管住自己裤裆里那玩艺儿,是不是?”
“……是”
“这就对了,你自己没管住,关人家资产阶级什么事,那你说,以后能不能管住?”
“能,以后再不敢犯了。”
“好,这次算过去了,以后再管不住,我要把你那玩艺儿剁下来喂狗,让你一辈子不犯这种错误,听见没有?”[3]
在这段对话中,作者将戏谑化的大众语言与意识形态化的政治语言对立起来,将那种带着政治面具的“假言假语”剥离,回归日常生活的本真。
三、《亮剑》的意义和不足
1、《亮剑》的意义
20世纪在造就了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人文危机,人与社会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成为社会的基本特征。而社会的荒诞、无序则进一步加剧了个人的空虚、苦恼、无望和孤独。在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工业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对物质生活的追逐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动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与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相伴随的,是人们逐渐失去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意义,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命的价值与方向。特别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人的异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人的自身价值得不到肯定,人类的生存现状得不到应有的关照。这就需要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给与大众更多的关注和反映。然而,反观文艺界,长期以来,我们都坚持“艺术为政治服务”,要求文学、影视、甚至音乐、娱乐形式等要充分反映政治意识,因此艺术的独立地位受到了一定的挑战,艺术模式也趋向单一化,形式化。在这样的境况下,《亮剑》的出现在战争题材作品中形成了一定的突破。李云龙的所作所为,很像萨特提出的“极限境遇与自由选择”。在他看来,存在先于本质,人在荒诞中存在,然后通过“自由选择”去创造自己的本质。这里的“自由选择”,即按照个人的意志进行选择,最后以自己的方式解决危机。《亮剑》对现实社会的深层契入正是创作者对个体生存现状的真诚关照,而其中倍受公众追捧的英雄人物更是创作者对于公众潜在平民英雄情结的完全激活,而这一情结的再现也正切入了中国广大受众正在重塑价值信念的需求。
2、存在的不足和思考
后现代语境鼓励多元性,在消费文化的刺激下,为了吸引眼球,获得更多的收视率,剧作家和导演们有时会采用一定的手段,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性,比如《亮剑》中极力宣扬李云龙身上的草莽气,时时提到他的江湖义气,在警卫员被土匪误杀后,率领部队踏平山寨,手劈俘虏数十名,把血腥暴力的一面发挥到极致。这本是为了表现英雄的普通一面,但是过分的宣扬就会收到负面的效果;另外,《亮剑》中使用了很多镜头和特效来表现战争的惨烈,一味追求情节的曲折,却忽略了基本的史实,李云龙指挥武器装备简单的中国军队与精锐的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关东军展开白刃战,用大刀、红缨枪等冷兵器,在同等兵力情况下取得了战场的胜利,这不免让人觉得有些牵强和虚构。因此,在努力适应时代环境的同时,电视剧制作者们也要注意不能一味迎合大众心理,尤其是一些恶俗、低级的趣味,还是应该致力于将观众引向崇高,升华整个民族的审美情操,保持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独特风格,才能使作品获得更多更持久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世丹.论后现代主义小说之存在[J].外国文学,2005年第4期:26~27;
[2]郑世英.“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44;
[3] 都梁.亮剑[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7月:218.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