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浅谈民族唱法“字正腔圆”的四个关键点-大舞台

作者:赖世娟来源:《大舞台》日期:2013-03-12人气:2031

语言是声乐艺术的基础,而咬字吐字是准确表现语言不可忽视的一环。民族唱法就是我国人民围绕汉字的发音吐字,在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演唱艺术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嗓音甜脆定亮是它的特征,行腔富有韵味是它的特色。其中,强调字正腔圆是民族唱法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它概括表达了歌曲的思想内容,刻画了动人的艺术形象,使歌声富有感染力。而字正腔圆的重要要求是咬字吐字的清晰、准确。实践证明,民族唱法中若没有处理好咬字吐字的问题,不仅会影响歌曲的表现力,而且会使演唱者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语言,是由发音器官发出的有一定意义的字,如果演唱者在演唱不能做到咬字准确、吐字清晰,就不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所以,在民族唱法中,咬字吐字中应以字顺音、以字运气、以字带声、以字传情,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字正腔圆。

一、以字顺音,音色才能纯正

明代的魏良辅曾在他的《曲律》一文中说:“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他将“字清”列于三绝之首,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声乐理念中,咬字、吐字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的确,咬字吐字清晰准确是唱好歌曲的基础,也是演唱中声音顺畅的基础。所以以字顺音是民族唱法中的一个首要前提。

我们汉字的读音都是有拼音组成的,所以我们所说的咬字就是指声母和韵母的发声。我们都知道,声母的发声是很短暂的,发声时要有力、准确,为达到这样的要求,发声母时部位要分明,出口不能含糊。而发韵母时,要注意的是,字腹的部分是很响亮的,它是吐字时发挥音响共鸣作用、引长音腔的中心,所以发韵母时,咽腔部位要记得适度打开,咬字时既能将字头字腹拆开又能圆滑连在一起。这样声母和韵母都发准确后,还要注意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歌曲中字音的转换,只有转换得顺利才能保证音调的顺畅、圆滑进行,如果转换不当,演唱很可能会出现断音想象。那么如何让字与字的过渡连接好起来呢,这就需要演唱时喉咙的打开要稳定,把字放在同一个高部位的共鸣点上,在字的千变万化中寻求不变。如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广西音乐家协会理事、广西教育学院艺术系主任贾双飞在演唱《娘子军的情歌》(苏玉光词/杨歌阳曲)时,咬字、吐字不仅清晰准确,而且意蕴深长,所以很好地达到了以字顺音的效果。尤其是歌曲中的“不倒的信念”这一句,贾双飞就很好地处理了信和念这两个字的连贯发音,信和念的韵母分别是in和an,而且这两个字相对前面的音调来说比较高,在唱完“信”字的韵母in之后他没有急于收音,而是在韵母in的基础上保持嘴形发出“念”字的音。这样两个字就会在气息的支持下流畅自如地衔接在一起。如果演唱时把这两个字作为两个个体分开来唱,即唱完一个音之后再调整新的状态去唱下一个音的话,唱出来的两个音之间就会出现一个断层,两个字之间的平衡性、连贯性、积极性就会被破坏,音色方面也会缺乏圆滑、立体之感,听众听起来也会觉得干涩、苍白无力。

二、以字运气,气息才会充足

我们都知道,人的气息不仅是生物生命的象征,对于歌唱者来说, 也是歌曲生命的象征。只有气息运用得当了,歌曲才能生动、传神起来,才能流畅、自然起来,才能优美、动听起来。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中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意思是说,善于唱歌的人必须先调整好气息并沉到脐间,酝酿集中气息从脐因发出,直达到喉咙时才唱出歌词,这样就时上扬下落之音吐得分明。

可见,气息对于歌曲的演唱来说是多么重要。如果稍不注意,气息出现了偏单,就会造成演唱断断续续的状况。比如,如果呼吸不够造成气息不足,从而字也就会失去支持,而变得声跌字落;反之如果气息过于猛烈,就又会将字冲散走形。演唱歌曲时,为了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为了想要歌曲流畅、顺利地演唱下去,演唱时每时每刻都需要有正确的呼吸气息来支持每一个字的吐发,也就是说气息就相当于一条细线,而所有的字就是珠子,珠子只有在细线上串联起来,才不会凌乱,才能在正确的声线里走动、过渡、转换。气息不但支托着每一个字,而且直接影响着字的力度感,如轻、重、断、连等语气的表现都与气息的控制息息相关。优秀的歌唱家都会处理好气息和字的关系,如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苏燕玲在演唱《金色瑶山》(潘琦词/傅磬曲)时,每一个字的发音都清晰、准确,而且衔接、过渡都非常顺畅,整首歌曲都是中高音,如果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持是很难支持这样的发音的。如“瑶山是金,瑶山是银,金丝银线绣成瑶山的景哎”开头这一句,她就用酝酿好的气息唱出了甜美、亮丽的声音,每一个字都犹如能够发光发亮一样,亮到人的心里去。又如连续唱两句“香哩来呃来呃香哩”时,她的音线都没有断,非常顺畅,可见她唱歌的气息已经运用自如了。如果没有这样充足、顺畅、自然的气息,苏燕玲的演唱也许不会如此出色。

三、以字带声,声字才可协调

在民族唱法中,咬字吐字和发声也有着重要的关系,一方面在发声时要求咽喉部必须稳定,而另一方面在吐字时又要求口腔的吐字器官灵活,这就形成了矛盾。其实歌唱者必须具备“两张嘴”:一张是吐字的嘴——口腔的前半部,即唇、舌、齿等;另一张是发声的嘴——口腔的后半部,即喉咽腔。吐字的嘴要灵活,发声的嘴要稳定。但也不能因口腔吐字动作过大而干扰声音的线条。

众所周知,唱歌不能像说话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咬嚼,如果一板一眼地去咬字的话,唱出来的声音一定干涩、无力、苍白。而且这根本不是民族歌唱,而是念字,所以这样的做法不可取。我们在听一些名家演唱时,内心总怀着一种喜爱的心情和崇高敬意。因为他们唱出来的字既圆润、共鸣又好,既有穿透力、稳定性又强,既很好地处理了各种技巧、又能给人美的享受。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都要注意。首先是字头,在演唱时就要人的发声器官的各个腔体都自然打开,然后顺其自然地吸气,再把气流送到口腔,让唇、齿、舌、喉达到兴奋的状态,这时发出的声母就会准确、明快。其次是字腹,要等到声母自然用气送出口腔作出这个字的正确口型,咬住这个字的韵母,这样字腹才会饱满。最后是字尾,把字自然地归在韵母上,一气呵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字尾。对于每一个歌唱者来说,声与字互相协调是必须掌握好的技能,掌握了这一技能,演唱就会引人入胜。如入选广西文学艺术家十三年成果展示会“文艺家”称号的国家一级演员、中央民族歌舞团壮族女高音青年歌唱家李卫红演唱的《烟雨漓江》(黄淑子词/何超立曲),字和声就处理得非常得当,如第一句的“烟蒙蒙,音缭绕” 她的声线柔美、清脆、顺畅,拖长的尾音也富有穿透力,可见她在张口演唱时就吸进了充足的气,然后慢慢地把气用在咬字、吐字上,以致她发出来的声音富有感染力,而且整首歌曲都流畅自然,而不是断断续续像念书一样。包括歌曲高潮部分的“漓江、烟雨,烟雨、漓江”等句子,李卫红也很好地处理了字和声的关系,所以她演唱的声音嘹亮而又自然,不会有生涩之感,给人一种朦胧美的感觉。可见,声和字相互协调是歌唱者必须掌握好的技能。

四、以字传情,情感才能体现

歌词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整首歌曲的精神和内涵部分。歌曲不仅体现不仅体现了一定的艺术形象思维,并且能够通过歌词去影响听众,使听众从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得到艺术的审美和享受。所以咬字、吐字除了要准确清晰之外,还要根据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去咬字吐字。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弄清歌词中哪些字是音乐重音、逻辑重音、感情重音,对具有一定感情含意的字,都应加以强调以及运用特殊的唱法加以润色,唱出歌曲语言中的节奏、韵味、轻重、快慢、抑扬顿挫及连贯的语调、语气和语势,以达到情真意切的艺术效果。所以说,民族演唱要以字传情!

以字传情,意思是说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是使歌声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处理好咬字吐字的力度、速度、情绪、重音等方面。首先,歌曲的情感表现主要体现主要来源于对歌词的深入体验,只有通过对歌词的全面细致分析,才能做到“未有曲调先有情”。所以,这就需要演唱者在演唱前多朗读几次歌词,体会歌词的感情和诗的意境,认真分析歌词的读字节奏、韵味、语气、语调、语势及语言的色彩因素的规律和特点,将语言和声音巧妙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才能唱出动人心弦的歌声。这样心感于物而动于情、形于声,感悟动情产生的悲、喜、怒、敬、爱,于声之急切短促、宽畅舒展、明朗轻快、粗犷严厉、率直端庄、柔和缠绵,所以以字传情能使歌曲富有感染力。如广西歌舞剧院一级演员、广西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唐佩珠在演唱《北部湾情感》(梁绍武词/唐力曲)时,之所以艳压群芳、让人百听不腻,除了因为婉转的歌喉以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她演唱的歌曲充满了感情,每一个字的处理都富有情感的意蕴。如开头“我和你一路相伴,走进银色的沙滩,捧起缕缕相思,寻找南方的浪漫。”为了表现出沙滩上清爽的的氛围,演唱时咬字不能过重,应该轻咬慢吐,发自内心的幸福感一定要通过咬字来表现出来,尤其是“和”、“进”、“相思”、“浪漫”这些字、词,演唱家的细声细语般的演唱,给人一种轻盈、欢乐的感觉。到了结尾的高潮部分“北部湾的银沙滩,你让我们流连忘返!”歌曲为了强调一种温暖而又欢快的心情,于是音调增高,而且“滩”和“返”拖长声音,给人一种精神爽朗的、充满梦幻的感觉,就像沙滩上微风拂过脸庞一样,让人回味无穷。像唐佩珠就是这样通过咬字吐字使歌曲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总的来说,语言是唱歌的基础,只有掌握好咬字、吐字才能把歌唱好,所以咬字、吐字对民族演唱有着深远的的意义,才能更好地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每一个演唱者都应该多向成功的歌唱家借鉴成功的经验,学习她们演唱时咬字、吐字的技能,这样,民族歌唱才会更加繁荣!

参考文献:

[1]沈洛,论在民族唱法中咬字吐字的重要作用,大众文艺,220—221页;

[2]康少华,论美声与中国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2010年第5期;

[3] 梁绍武,透视歌海——广西民族音乐创作现状及思考,南方文坛,2001年6月;

[4]何丽娟,浅论民族唱法中的“声”,大众文艺,27页;

[5]麦展穗,漫谈广西十年音乐创作--《民族艺术》1991年02期

[6]高洋,浅谈民族唱法,大众文艺,220页;

[7]张洪霞,民族唱法之我见,剧作家,2009年2月;

[8]高凡雅,民族唱法的几点心得,剧影月报,68—69页;

[9]种浩,论多元化的现代民族唱法,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10]关晓岚,浅谈民族唱法之技巧,内蒙古民族大学,2010年第1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