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山西民居概览——艺术教育
作者:李相宏来源:原创日期:2013-05-03人气:3197
著名建筑学大师梁思成曾将山西省称为“古代建筑的宝库”。它不仅拥有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其民居建筑也独具特色。
山西民居从布局上看,有四合院、楼阁式、排排房、窑洞等;按建筑材料来分,有土体民居、木架结构体系民居、砖木混合结构民居等。其中四合院、楼阁式、排排房等庭院建筑形式分布最广,窑洞在其他地方虽有零散分布,但主要分布于吕梁山脉地区。这些不同的民居形式共同构成了山西民居的整体风貌。
一、晋北民居——排排房
晋北地处山西最北端,气候寒冷,建筑以厚层土坯屋与砖木结构为主。一般都是平顶房屋,可以利用起来晒粮食,富裕的人家,一般会修瓦房,又有“一出水”与“两出水”的区别。房屋正面为木柱式,以便开窗采光。房屋布局大都是一明两暗,堂屋为明,住室为暗,三间相连。各房屋之间常以“一”字排开,一座一座毗邻排列,别有特色,被称为排排房。
二、晋中民居——四合院
晋中一带明清时期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建筑水平在山西境内最高,也最有代表性。其民居多是四合院,一般由大门、倒座、过厅、垂花门、正房以及厢房组成狭长的四合院。院子的入口与倒座相结合,将门设在中间,与官署建筑相似。而一些大规模的院落,融合了官府的气势与富商的奢华,常由好几个院落共同组成一个大院落。譬如乔家大院,把院门设在南边,一进门就是狭长的院子,院子北边再开两个门,设正院与偏院。正院是二进四合院的布局。一进院的两边有3间侧房,过了过厅就是二进院,二进院是南北狭长的院子。正房是明楼,两层五开间。东西各有5间厢房。在正院的旁边,还有个偏院,布局跟正院差不多,不过是平房而已。
三、晋东南民居——阁楼式
晋东南地区森林覆盖率比其他地区要高,以杨树、槐树、柳树为主,所以当地居民就地取材,以木构架结构为主,即以木架梁来作为承重的构件,再用土块、土砖或者砖墙来做围护结构——新民居建筑多以砖墙来代替柱子作为房子的承重结构。晋东南地区雨水充足,所以屋顶都是硬山坡式的,覆盖着青瓦,可以起到排水与隔热的作用,一些山区的民居,正房的房檐特别突出,除了防雨与遮阳的功能,还可以作为通道。房屋多为阁楼式两层结构,一般一楼的楼层都高于二楼,人一般住在一楼,二楼一般是做仓库,另一个作用是隔热。这些地方的建筑,一般都是三间两层,通常采用一明两暗的方式,有利于采光,有利于空间的充分利用。
四、晋西民居——山窑
山窑也称为靠崖窑,主要是在垂直的崖面横向开凿洞穴建造窑洞,主要分布在吕梁山西部。一户人家通常有3到5孔窑,某些断崖高且能有几层的地方,便会挖上几层窑洞,这些窑洞被称为“板架窑”,上层为高窑,窑洞不大,也不住人,是用来存放杂物。
作为民居,靠崖窑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开敞式,一种是封闭式。开敞式的窑洞没有围墙,窑与窑之间并联起来,以此来弥补空间的不足。封闭式的则四周建围墙,建院落。有的院落会以靠崖窑为主,在院子的另一方向盖上一两孔“箍窑”来形成一个院落。
五、晋南民居——窨院
窨院主要分布在山西南部中条山南麓、山西省最南端的平陆县和芮城境内。此处山垣滩沟遍布,地形复杂。一般情况下,找块平地,挖上一个十来米深、长宽大约三四十米的深坑,使其成为露天场院,然后在坑壁上掏窑。向阳的窑洞为正窑,里面住人;其他的窑洞为侧窑,就用来饲养牲口或者堆放杂物。院里都有深窖用来储水,在院门处,也会挖排水道,以防下暴雨时淹了窑洞。打谷场一般在人住的窑上面,不少人也在粮仓的洞里面凿一个通向打谷场的洞,丰收的时候,粮食晒干了就直接从洞里灌到仓里。由地窨院组成的村子,当地有首民谣对其如此描绘:“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
山西民居多样风格的形成与山西特有的地理自然生态、人文环境以及文化传统有关。
山西南北长680多公里,东西宽380多公里,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算小的。但全省境内高低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断陷盆地、平原,山多川少。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最高点五台山叶斗峰(海拔3058米)“华北屋脊”之称;最低点为垣曲县亳清河入黄河处的河滩,海拔仅180米。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的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全省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但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南北气候差异显著,昼夜温差也较大。山西民居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样复杂多样的地理生态条件下的自然选择。
复杂的高原山区环境客观上造成了因交通不便而形成的闭塞保守,加上山西自古以来就是兵家逐鹿之地,战事频发,所以山西民居,对防御性有着超乎寻常的重视,或隐蔽神秘(晋南窨院),或外墙高耸(晋中四合院)。
当然,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的山西,其民居建筑不可能不带有传统文化的烙印。最典型的是商业与儒学的双重影响下的四合院。如至今保存完好的祁县乔家大院、榆次常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万荣李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还有平遥的日升昌之类的票号,这些宅院无一不是在中轴线上最为显要的地方就建为堂,堂前则有一片空地,空地的上面就是天空,形成了天与地的完美结合。在堂的最尊贵的位置上,须供奉祖先或者祭祀对象的牌位,家里对祖先、天地的祭祀都在堂里举行,这不仅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也体现了儒家的尊卑、等级、秩序等观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建筑,山西民居是中国民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的生活方式也跟以往不同。传统的住宅形式正在发生着改变,所有的建筑都变成整齐划一的单元楼,传统民居正在迅速消失,随即消失的就是依附于民居的中国传统文化记忆。
参考文献:
[1]李砚祖.造物之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刘森林.中华民居——传统住宅建筑分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3]李雅琦,胡伯颜.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晋商大院中的体现[M].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8(5).
[4]行龙.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系山西大学美术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山西民居从布局上看,有四合院、楼阁式、排排房、窑洞等;按建筑材料来分,有土体民居、木架结构体系民居、砖木混合结构民居等。其中四合院、楼阁式、排排房等庭院建筑形式分布最广,窑洞在其他地方虽有零散分布,但主要分布于吕梁山脉地区。这些不同的民居形式共同构成了山西民居的整体风貌。
一、晋北民居——排排房
晋北地处山西最北端,气候寒冷,建筑以厚层土坯屋与砖木结构为主。一般都是平顶房屋,可以利用起来晒粮食,富裕的人家,一般会修瓦房,又有“一出水”与“两出水”的区别。房屋正面为木柱式,以便开窗采光。房屋布局大都是一明两暗,堂屋为明,住室为暗,三间相连。各房屋之间常以“一”字排开,一座一座毗邻排列,别有特色,被称为排排房。
二、晋中民居——四合院
晋中一带明清时期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建筑水平在山西境内最高,也最有代表性。其民居多是四合院,一般由大门、倒座、过厅、垂花门、正房以及厢房组成狭长的四合院。院子的入口与倒座相结合,将门设在中间,与官署建筑相似。而一些大规模的院落,融合了官府的气势与富商的奢华,常由好几个院落共同组成一个大院落。譬如乔家大院,把院门设在南边,一进门就是狭长的院子,院子北边再开两个门,设正院与偏院。正院是二进四合院的布局。一进院的两边有3间侧房,过了过厅就是二进院,二进院是南北狭长的院子。正房是明楼,两层五开间。东西各有5间厢房。在正院的旁边,还有个偏院,布局跟正院差不多,不过是平房而已。
三、晋东南民居——阁楼式
晋东南地区森林覆盖率比其他地区要高,以杨树、槐树、柳树为主,所以当地居民就地取材,以木构架结构为主,即以木架梁来作为承重的构件,再用土块、土砖或者砖墙来做围护结构——新民居建筑多以砖墙来代替柱子作为房子的承重结构。晋东南地区雨水充足,所以屋顶都是硬山坡式的,覆盖着青瓦,可以起到排水与隔热的作用,一些山区的民居,正房的房檐特别突出,除了防雨与遮阳的功能,还可以作为通道。房屋多为阁楼式两层结构,一般一楼的楼层都高于二楼,人一般住在一楼,二楼一般是做仓库,另一个作用是隔热。这些地方的建筑,一般都是三间两层,通常采用一明两暗的方式,有利于采光,有利于空间的充分利用。
四、晋西民居——山窑
山窑也称为靠崖窑,主要是在垂直的崖面横向开凿洞穴建造窑洞,主要分布在吕梁山西部。一户人家通常有3到5孔窑,某些断崖高且能有几层的地方,便会挖上几层窑洞,这些窑洞被称为“板架窑”,上层为高窑,窑洞不大,也不住人,是用来存放杂物。
作为民居,靠崖窑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开敞式,一种是封闭式。开敞式的窑洞没有围墙,窑与窑之间并联起来,以此来弥补空间的不足。封闭式的则四周建围墙,建院落。有的院落会以靠崖窑为主,在院子的另一方向盖上一两孔“箍窑”来形成一个院落。
五、晋南民居——窨院
窨院主要分布在山西南部中条山南麓、山西省最南端的平陆县和芮城境内。此处山垣滩沟遍布,地形复杂。一般情况下,找块平地,挖上一个十来米深、长宽大约三四十米的深坑,使其成为露天场院,然后在坑壁上掏窑。向阳的窑洞为正窑,里面住人;其他的窑洞为侧窑,就用来饲养牲口或者堆放杂物。院里都有深窖用来储水,在院门处,也会挖排水道,以防下暴雨时淹了窑洞。打谷场一般在人住的窑上面,不少人也在粮仓的洞里面凿一个通向打谷场的洞,丰收的时候,粮食晒干了就直接从洞里灌到仓里。由地窨院组成的村子,当地有首民谣对其如此描绘:“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
山西民居多样风格的形成与山西特有的地理自然生态、人文环境以及文化传统有关。
山西南北长680多公里,东西宽380多公里,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算小的。但全省境内高低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断陷盆地、平原,山多川少。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最高点五台山叶斗峰(海拔3058米)“华北屋脊”之称;最低点为垣曲县亳清河入黄河处的河滩,海拔仅180米。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的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全省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但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南北气候差异显著,昼夜温差也较大。山西民居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样复杂多样的地理生态条件下的自然选择。
复杂的高原山区环境客观上造成了因交通不便而形成的闭塞保守,加上山西自古以来就是兵家逐鹿之地,战事频发,所以山西民居,对防御性有着超乎寻常的重视,或隐蔽神秘(晋南窨院),或外墙高耸(晋中四合院)。
当然,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的山西,其民居建筑不可能不带有传统文化的烙印。最典型的是商业与儒学的双重影响下的四合院。如至今保存完好的祁县乔家大院、榆次常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万荣李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还有平遥的日升昌之类的票号,这些宅院无一不是在中轴线上最为显要的地方就建为堂,堂前则有一片空地,空地的上面就是天空,形成了天与地的完美结合。在堂的最尊贵的位置上,须供奉祖先或者祭祀对象的牌位,家里对祖先、天地的祭祀都在堂里举行,这不仅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也体现了儒家的尊卑、等级、秩序等观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建筑,山西民居是中国民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的生活方式也跟以往不同。传统的住宅形式正在发生着改变,所有的建筑都变成整齐划一的单元楼,传统民居正在迅速消失,随即消失的就是依附于民居的中国传统文化记忆。
参考文献:
[1]李砚祖.造物之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刘森林.中华民居——传统住宅建筑分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3]李雅琦,胡伯颜.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晋商大院中的体现[M].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8(5).
[4]行龙.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系山西大学美术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