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与困境——中州学刊

作者:任晓莉来源:原创日期:2013-07-24人气:1092
新型农村社区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在经济发展水平达到、非农转移条件具备时,新型农村社区可以优化资源的配置、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但是,社会发展有着它自身固有的规律,不以任何外力的意志为转移。新型农村社区毕竟是对几千年来农村存在状态的颠覆,毋庸讳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存在着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1.“强制性”浓厚,行政权力过度干预问题。居住集中化与农业产业转型、农民非农化转移密切相关,是实现这些历史发展趋势的重要基础。因此,新型农村社区需要按照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以现实的社会发展作为支撑有序推进。但是一些地方为追求政绩,不切实际地盲目推进,尤其在一些经济欠发达,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非农转移条件不成熟的地区,具有显著的政府自上而下“强制性”和“规划性”干预较严重的问题,一方面造成农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了解不多、认识不足,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不高,“等靠要”甚至以此向上“争资金”“要资金”心态普遍,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越疽代苞,一味追求形象或政绩,在社区建设中忽视农民的实际需要,违背了群众的意愿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造成农民“被上楼”怪相,严重损害了农民权益。
2.农民就业和产业支撑问题。产业的发展是农民社区新生活的可靠物质保障。“新型农村社区”是“壳”,产业发展是“核”。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根基在于有扎实的产业支撑。一些地区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急于求成,不考虑或者少考虑社区农民的就业和社区存在的根基,贸然集中土地,切断农民的最后退路。目前,农民耕种土地虽然收益不高甚至赔本,但这毕竟是农民最后的退路,也是各种社会矛盾最后的缓冲,如果贸然断去这一最后的退路,处置不善,后果不堪设想。
3.公共设施缺失和村民自治问题。新型农村社区不应当只是形式上的变换,而应该是真正的居民组织与管理形式的变革。要发生实质性的转变,与城市社区相衔接,需要解决一系列体制与管理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土地制度、集体资产的改制、城乡管理体制的统一等。但是,目前多数并居后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设施建设主要靠自身投资或地方投入,投入明显不足。受困于地方财政条件,城乡公共设施的资金投入差距较大。实际上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新型农村社区还没有建立起跟城镇市民同样的各项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因此发展空间和整体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局限。此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形势下深化村民自治的一个重大措施,政府和村两委要让农民全过程参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酝酿、讨论、审核和实施,引导农民自主建设、自主理财、自主管理,但各地在这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严重忽视了村民的民主权益。
三、新型农村社区未来的发展对策探讨
为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顺利进行,建议在实践中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把握基本原则,保护农民利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实践探索。在这一探索实践中,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少说多做、务实重干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基层干部群众实践创造,充分调动基层和各方的积极性,积极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城市化过程中资源空间重组的过程,由于涉及到土地这一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农民自然强烈关注自身在这一进程中的利益得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本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一切从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农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出发,所有的政策都要着力于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让老百姓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当中真正改善生活条件、居住条件,真正得到实惠,享受到更多建设发展的成果。
2.扩大财政投入,保障公共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长期、复杂的工程,其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都需要政府投入、财政支持。因此,各级政府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财政保障机制,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强化措施,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提供坚实的、持续的财政保障,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够在强有力的财政保障下稳步推进。同时,要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管好用好涉农资金,完善整合机制,将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司法等涉及农村社区服务建设的各类资金纳入整合范围,使其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完善相应政策法规,逐步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规范化与系统化,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建立权责统一的考核和奖惩机制等。
3.加快土地流转,促进集约经营。土地是农村各种利益关系的集合体,土地流转实质上是农村各阶层的利益再分配。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从政策的层面来看,应该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提高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同时,要从集约用地出发,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过程中,规范土地流转,及时建立土地流转档案,对土地续包、土地流转面积分户设立清册,涉及田块、面积变动和流转的做好变更登记,并通过法律手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资源的集约利用。
4.加快产业发展,促进就近就业。要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关键是要使他们能就地就近非农就业,就地就近发展集约农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使之具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要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围绕城镇市场需要发展服务性劳动密集型产业,面向城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坚持集约发展、集中发展、规模发展、特色发展、绿色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确保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做到就业优先。产业和就业既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前提,也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要坚持产业发展与社区建设同步规划,充分利用居住方式变化对生产方式形成的倒逼机制,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作、现代化管理和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就近转移就业、自主创业,让社区居民搬得进、住得稳、能致富。
5.加强管理创新,促进社区和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带来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也带来基层社会管理的新变化。这就要求社区管理者及居民突破原来村落的固有界限,关注整个社区的发展事务的理念。同时,随着居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民的精神与生活需求也日趋多样化,所以应重视建立多样化的社区文化建设,通过社区文化建设重建农村社区认同。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妥善处理新社区管理组织与原村级组织的关系,组建新的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逐步实现村民自治向社区自治转变,不断提高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和谐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百明.农村社区更新理念、模式及其立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0,(4).
[2]徐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江汉论坛,2007,(4).
[3]蓝宇蕴.都市村社共同体:有关农民城市化组织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个案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5,(3).
[4]孙久文等.走向2020年的我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喻新安等主编.新型农村社区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