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前陶器的诸多构图看阴阳观念的产生——江淮论坛
作者:陈望衡来源:原创日期:2013-08-02人气:1606
众所周知,最准确地概括并表达阴阳观念的是名之曰阴阳鱼太极图图案,中国各地的道教寺院均有这样的图案,通常有东西太极图(阴阳鱼左右对峙)和南北太极图(阴阳鱼分居上下)两种模式。虽然模式不同,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下面两幅太极图均来自周至县楼观台老子说经台十二石刻图,分别为混元太极图和九宫八卦时空螺旋图。前为东西模式,后为南北模式。太极图的关键处有四:阴阳二鱼相对而相抱,是谓“负阴抱阳”;阴鱼的眼为白,阳鱼的眼为黑,是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鱼头起于阳鱼尾,阳鱼头起于阴鱼尾,是谓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鱼与阳鱼相对抱拥中形成一条S形曲线,是谓阴阳消长,无平不陂,无往不来。
中国史前文化诸多图案具有这样的太极图的意味。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一种陶盆,陶盆内除了有一对的人面鱼纹外,还有一对鱼纹。此相对的两条鱼,方向不同,可以试着在它们之间画一条S形的曲线,那么,它就是一幅阴阳鱼太极图。
史前陶器的纹饰中,有一种鸟啄鱼的图案,此图案的意义通常理解为以鸟为图腾的部落与以鱼为图腾的部落的交战,这种理解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如果深层次去领会,它似也包含有阴阴的观念。鸟与鱼,一为禽类,一为水族,它们之间的关系隐隐地指向阴与阳的冲突。北首岭遗址出土一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蒜头壶,壶身就有这样的图案,从壶的上面俯看此图案,能看出阴阳鱼太极图的意味(见下图)。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崇拜为龙崇拜与凤崇拜。龙凤均为想象的动物,龙基本上为水族,而凤则为禽类,龙与凤的关系就是阳与阴的关系。因此,北首岭出土的这件鸟啄鱼图案,堪为龙凤崇拜的原型。
如果说,半坡的陶盆北首岭的陶瓶,其图案只是能看出阴阳鱼的意味的话,那么,在马家窑文化中许多陶器纹饰则能看出阴阳鱼太极图的形式。
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有一件陶盆。图案的核心是两组曲线,每组曲线均是三条线,这三条线束成一组,头尾部展开,而在中部则束成一团,成为一条线了。仔细观赏会发现,这图案很像是两只背飞的鸟。从它的抽象意味来说,与阴阳鱼太极图极为相似。两只鸟眼分别是阴阳鱼的眼。从阴阳观念来看,两鸟相背具有阴阳反向运动的意味。这反,在阴阳观念中十分重要,似是反,实是合,或者说正是因为反,它才能合。《周易》坤卦六二爻辞“不习无不利”[1]31,“不习”是“习”之反,就因为有这个反,才能“无不利”。《老子》举出若干这样的例子,如“明道若昧,进道若退”[5]227。宇宙就是靠这种反向的力推动才得以运行的。所以,《老子》说“反者道之动”[5]223。马家窑人既然能做出具有“反者道之动”意味的图案,就说明他们对于“反者道之动”的哲理有所把握。
再看马家窑一组关于鸟造型的陶器纹饰:
这些图案构图的元素均为鸟,但都抽象化了,抽象的程度不一样,有些仅为一条曲线,有的则还能看出鸟的头部和尾翎。这些图案有一个共同特点,均为二(或二组)鸟构图,在二鸟关系的处理上,隐约见出阴阳观念。这里,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阴阳相反。东乡林家遗址出土的第一型是这样的,它的构图为双C相背,所体现的阴阳意义是“反”。(二)阴阳相交。东乡林家遗址出土的第二、第三型、第四型都是这样的。其中二、三型基本上一致,只是第二型相交部位有一个记号,这记号也可以看作是鸟头。阴阳相交在阴阳哲学中非常重要。泰卦与否卦的区别就在于泰卦的上三爻与下三爻是相交的,而否卦的上三爻与下三爻是不交的,阴阳相交者则吉。(三)阴阳相应。上图右系列四幅图均属于此类。这阴阳相应,即《周易》中说的“鸣鹤在阴,其子和之”[1]129。在阴阳哲学,阴阳是否相应十分重要。阴阳相应,生命才有可能,吉利才有可能。《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5]459。“负阴”,背对着阴;“抱阳”,正对着阳。这“负”与“抱”,生动地说明了阴阳之间的相对、相反、相应、相交的关系,阴阳的这些关系产生的最高效果是“冲气以为和”。“和”是阴阳哲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表现出阴阳意味的不止是鱼纹、鸟纹和鱼鸟组合纹,还有旋涡纹。马家窑文化陶器是以旋涡纹为其代表性纹饰的。旋涡纹多姿多彩,不拘一格,气象万千。尽管细节有诸多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构图格式——横S形。横S形一方面是水波的准确抽象,另一方面它又是阴阳观念的符号式的表述。横S可以看作两个反向运动的力。虽然相反,却又相连相通。因相反而产生张力,从而实现相成。这就让人联想到阴阳的互化:阴可以成阳,阳可以成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
马家窑文化陶器上的旋涡纹还有这样一种形式:有一个中心,为圆点或圆圈,由这中心旋转发出两条或四条抛物线状的的水流。这种纹也强调有一个力的中心点。阴阳两力的运动中,是否存在这样一个力的中心点呢?应该是存在的,《周易·系辞上传》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1]147,这太极就是力的中心点。作为中心,它也是源,源是“一”。《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5]232。“一”是动之源,它本身却是静的。动由静生,因静而生动。中国哲学不论是儒家哲学还是道家哲学都贵静,贵的就是这作为动之源的“一”。清代画家石涛提出“一画”论,说“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6],这“一画”也就是《老子》说的道,周易说的“太极”。
马家窑纹饰中还有一种“卍”字形。这“卍”字形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说法很多,有人说它为太阳的符号,有人说它为飞翔的鸟,笔者却认为,它是一种具有阴阳观念的符号,符号体现相反相成、多样统一的意义。
中国史前文化诸多图案具有这样的太极图的意味。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一种陶盆,陶盆内除了有一对的人面鱼纹外,还有一对鱼纹。此相对的两条鱼,方向不同,可以试着在它们之间画一条S形的曲线,那么,它就是一幅阴阳鱼太极图。
史前陶器的纹饰中,有一种鸟啄鱼的图案,此图案的意义通常理解为以鸟为图腾的部落与以鱼为图腾的部落的交战,这种理解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如果深层次去领会,它似也包含有阴阴的观念。鸟与鱼,一为禽类,一为水族,它们之间的关系隐隐地指向阴与阳的冲突。北首岭遗址出土一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蒜头壶,壶身就有这样的图案,从壶的上面俯看此图案,能看出阴阳鱼太极图的意味(见下图)。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崇拜为龙崇拜与凤崇拜。龙凤均为想象的动物,龙基本上为水族,而凤则为禽类,龙与凤的关系就是阳与阴的关系。因此,北首岭出土的这件鸟啄鱼图案,堪为龙凤崇拜的原型。
如果说,半坡的陶盆北首岭的陶瓶,其图案只是能看出阴阳鱼的意味的话,那么,在马家窑文化中许多陶器纹饰则能看出阴阳鱼太极图的形式。
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有一件陶盆。图案的核心是两组曲线,每组曲线均是三条线,这三条线束成一组,头尾部展开,而在中部则束成一团,成为一条线了。仔细观赏会发现,这图案很像是两只背飞的鸟。从它的抽象意味来说,与阴阳鱼太极图极为相似。两只鸟眼分别是阴阳鱼的眼。从阴阳观念来看,两鸟相背具有阴阳反向运动的意味。这反,在阴阳观念中十分重要,似是反,实是合,或者说正是因为反,它才能合。《周易》坤卦六二爻辞“不习无不利”[1]31,“不习”是“习”之反,就因为有这个反,才能“无不利”。《老子》举出若干这样的例子,如“明道若昧,进道若退”[5]227。宇宙就是靠这种反向的力推动才得以运行的。所以,《老子》说“反者道之动”[5]223。马家窑人既然能做出具有“反者道之动”意味的图案,就说明他们对于“反者道之动”的哲理有所把握。
再看马家窑一组关于鸟造型的陶器纹饰:
这些图案构图的元素均为鸟,但都抽象化了,抽象的程度不一样,有些仅为一条曲线,有的则还能看出鸟的头部和尾翎。这些图案有一个共同特点,均为二(或二组)鸟构图,在二鸟关系的处理上,隐约见出阴阳观念。这里,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阴阳相反。东乡林家遗址出土的第一型是这样的,它的构图为双C相背,所体现的阴阳意义是“反”。(二)阴阳相交。东乡林家遗址出土的第二、第三型、第四型都是这样的。其中二、三型基本上一致,只是第二型相交部位有一个记号,这记号也可以看作是鸟头。阴阳相交在阴阳哲学中非常重要。泰卦与否卦的区别就在于泰卦的上三爻与下三爻是相交的,而否卦的上三爻与下三爻是不交的,阴阳相交者则吉。(三)阴阳相应。上图右系列四幅图均属于此类。这阴阳相应,即《周易》中说的“鸣鹤在阴,其子和之”[1]129。在阴阳哲学,阴阳是否相应十分重要。阴阳相应,生命才有可能,吉利才有可能。《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5]459。“负阴”,背对着阴;“抱阳”,正对着阳。这“负”与“抱”,生动地说明了阴阳之间的相对、相反、相应、相交的关系,阴阳的这些关系产生的最高效果是“冲气以为和”。“和”是阴阳哲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表现出阴阳意味的不止是鱼纹、鸟纹和鱼鸟组合纹,还有旋涡纹。马家窑文化陶器是以旋涡纹为其代表性纹饰的。旋涡纹多姿多彩,不拘一格,气象万千。尽管细节有诸多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构图格式——横S形。横S形一方面是水波的准确抽象,另一方面它又是阴阳观念的符号式的表述。横S可以看作两个反向运动的力。虽然相反,却又相连相通。因相反而产生张力,从而实现相成。这就让人联想到阴阳的互化:阴可以成阳,阳可以成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
马家窑文化陶器上的旋涡纹还有这样一种形式:有一个中心,为圆点或圆圈,由这中心旋转发出两条或四条抛物线状的的水流。这种纹也强调有一个力的中心点。阴阳两力的运动中,是否存在这样一个力的中心点呢?应该是存在的,《周易·系辞上传》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1]147,这太极就是力的中心点。作为中心,它也是源,源是“一”。《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5]232。“一”是动之源,它本身却是静的。动由静生,因静而生动。中国哲学不论是儒家哲学还是道家哲学都贵静,贵的就是这作为动之源的“一”。清代画家石涛提出“一画”论,说“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6],这“一画”也就是《老子》说的道,周易说的“太极”。
马家窑纹饰中还有一种“卍”字形。这“卍”字形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说法很多,有人说它为太阳的符号,有人说它为飞翔的鸟,笔者却认为,它是一种具有阴阳观念的符号,符号体现相反相成、多样统一的意义。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