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蔓延对城市能耗影响的实证分析——江淮论坛
作者:赵定涛、邓雅静、范进来源:原创日期:2013-08-02人气:828
如前文的理论模型所述,城市空间过度扩张将影响居民的行为模式,从而影响城市的能源消耗。本部分将通过对220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进一步研究城市蔓延对居民交通行为能耗和居家行为能耗的影响,为USEM模型提供实证依据。
(一)主要指标选取
城市密度:城市密度可以用来描述城市空间的扩张程度[29],城市密度的变化反映了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密度降低则说明城市空间过度扩张,城市发展模式是蔓延式发展,如前文所述的鄂尔多斯、深圳、苏州、武汉等城市;反之,城市密度上升则说明城市发展模式是紧凑性发展,如前文所述的东莞、南通、广安、汕尾等城市。因此,本文使用城市密度这一指标来表示城市蔓延的程度,以此研究城市蔓延对城市能耗的影响。
行为能耗:本文只研究城市蔓延对居民的交通行为和居家行为能耗的影响。交通行为包括交通工具的选择以及出行距离、出行时间和出行频率等,本文所研究的交通行为能耗是指私人汽车的能耗;居家行为包括居住地点的选择、居住空间的选择(是偏好大空间还是偏好通达性)、家用加热-制冷-照明设备的选择、设备的使用频率和时间等,本文所研究的居家行为能耗包括家庭电力能耗和燃气能耗。
居民行为模式不仅受到城市空间的影响,还与其他的社会经济变量有关。[30]本文分别以人均交通能耗、人均居家能耗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城市密度、市辖区面积、市辖区人口、人均住房面积、平均每户家庭人口数、职工平均工资、从业人口比重、城市7月平均气温作为解释变量。
(二)研究假设
城市密度影响交通模式选择,城市密度越高,城市公共交通的效率和竞争力越强,人们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出行[31];城市越紧凑,平均出行距离越短[32];Newman(2008)实证结果表明城市密度提高一倍,个人交通能耗会减少一半。
另外随着城市蔓延、城市低密度化发展,人们倾向于在城市边缘选择较大的居住空间,制冷制热的需求增强,这会导致居家能耗增加。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两个研究假设:
假设1:人均交通行为的能耗与城市密度负相关。
假设2:人均居家行为的能耗与城市密度负相关。
(三)数据预处理
剔除不完整的数据项,选择220个地级市2008年的截面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但除前文已经列举了部分解释变量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也与行为模式有关。这些信息无法做到完全穷举,某些信息具有很强的地域特性,所以需要提炼出城市的一般共性特征。自组织特征映射(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OFM)具有抽取输入信号模式特征的能力,可以用于提取实际城市数据的一般共性特征,即生成理想城市数据。本文采用SOFM进行数据的预处理。
在SOFM中,竞争层神经元即理想城市的结构设为12×12,Kalteh提出迭代次数至少为神经元个数乘以500,本文进行45000次迭代。在SOFM分析的基础上,提取144个竞争层神经元的权值,即144个理想城市的相应维度数据,并利用这些更具有一般性的城市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城市密度对交通行为模式和居家行为模式的影响。
(四)实证分析结果
1.城市密度对交通行为模式的影响
从多重共线性统计可以看出(表2),容忍度(Tolerance)均超过陈希孺等提出的0.1的最小临界值标准,方差膨胀因子(VIF)最大为3.913,远远低于10的标准,且最大条件指数(condition index)未超过Stewart等人提出的30临界水平。表明自变量间不存在近似的线性关系,即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在0.05显著性水平下,人口密度显著,且与用于描述交通行为模式的交通能耗负相关,假设1成立。即城市蔓延将影响居民的交通行为模式,导致高能耗交通行为模式的形成。
2.城市密度对居家行为模式的影响
回归结果表明(表3),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用于描述居家行为模式的居家能耗与人口密度负相关,假设2成立,且与人均住房面积正相关。这进一步证明,城市蔓延影响了居民的居家行为模式,也导致高能耗居家行为模式的形成。
综上分析可知,城市蔓延式发展对居民行为模式产生了显著影响,并最终导致城市的人均能源负荷增加。就交通行为而言,城市蔓延导致交通网络和服务相对分散且独立,居民的交通行为呈分散化趋势,这会降低公共交通的规模效应。另外,通勤距离增加,将使得人们对私人小汽车的依赖程度增强,出行的距离也更长。就居家行为而言,在低密度城市,人们住房面积更大,对采暖、制冷、照明的要求更高,对相应能源设备的依赖更强。总之,城市蔓延导致了高能耗行为模式的形成。并且,城市空间逻辑一旦确定,将会形成强大的行为路径依赖,对行为模式产生持续性的、难以逆转的影响,甚至能源技术创新也难以抵消这些影响。因此,需要转变城市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的紧凑性发展。
(一)主要指标选取
城市密度:城市密度可以用来描述城市空间的扩张程度[29],城市密度的变化反映了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密度降低则说明城市空间过度扩张,城市发展模式是蔓延式发展,如前文所述的鄂尔多斯、深圳、苏州、武汉等城市;反之,城市密度上升则说明城市发展模式是紧凑性发展,如前文所述的东莞、南通、广安、汕尾等城市。因此,本文使用城市密度这一指标来表示城市蔓延的程度,以此研究城市蔓延对城市能耗的影响。
行为能耗:本文只研究城市蔓延对居民的交通行为和居家行为能耗的影响。交通行为包括交通工具的选择以及出行距离、出行时间和出行频率等,本文所研究的交通行为能耗是指私人汽车的能耗;居家行为包括居住地点的选择、居住空间的选择(是偏好大空间还是偏好通达性)、家用加热-制冷-照明设备的选择、设备的使用频率和时间等,本文所研究的居家行为能耗包括家庭电力能耗和燃气能耗。
居民行为模式不仅受到城市空间的影响,还与其他的社会经济变量有关。[30]本文分别以人均交通能耗、人均居家能耗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城市密度、市辖区面积、市辖区人口、人均住房面积、平均每户家庭人口数、职工平均工资、从业人口比重、城市7月平均气温作为解释变量。
(二)研究假设
城市密度影响交通模式选择,城市密度越高,城市公共交通的效率和竞争力越强,人们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出行[31];城市越紧凑,平均出行距离越短[32];Newman(2008)实证结果表明城市密度提高一倍,个人交通能耗会减少一半。
另外随着城市蔓延、城市低密度化发展,人们倾向于在城市边缘选择较大的居住空间,制冷制热的需求增强,这会导致居家能耗增加。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两个研究假设:
假设1:人均交通行为的能耗与城市密度负相关。
假设2:人均居家行为的能耗与城市密度负相关。
(三)数据预处理
剔除不完整的数据项,选择220个地级市2008年的截面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但除前文已经列举了部分解释变量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也与行为模式有关。这些信息无法做到完全穷举,某些信息具有很强的地域特性,所以需要提炼出城市的一般共性特征。自组织特征映射(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OFM)具有抽取输入信号模式特征的能力,可以用于提取实际城市数据的一般共性特征,即生成理想城市数据。本文采用SOFM进行数据的预处理。
在SOFM中,竞争层神经元即理想城市的结构设为12×12,Kalteh提出迭代次数至少为神经元个数乘以500,本文进行45000次迭代。在SOFM分析的基础上,提取144个竞争层神经元的权值,即144个理想城市的相应维度数据,并利用这些更具有一般性的城市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城市密度对交通行为模式和居家行为模式的影响。
(四)实证分析结果
1.城市密度对交通行为模式的影响
从多重共线性统计可以看出(表2),容忍度(Tolerance)均超过陈希孺等提出的0.1的最小临界值标准,方差膨胀因子(VIF)最大为3.913,远远低于10的标准,且最大条件指数(condition index)未超过Stewart等人提出的30临界水平。表明自变量间不存在近似的线性关系,即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在0.05显著性水平下,人口密度显著,且与用于描述交通行为模式的交通能耗负相关,假设1成立。即城市蔓延将影响居民的交通行为模式,导致高能耗交通行为模式的形成。
2.城市密度对居家行为模式的影响
回归结果表明(表3),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用于描述居家行为模式的居家能耗与人口密度负相关,假设2成立,且与人均住房面积正相关。这进一步证明,城市蔓延影响了居民的居家行为模式,也导致高能耗居家行为模式的形成。
综上分析可知,城市蔓延式发展对居民行为模式产生了显著影响,并最终导致城市的人均能源负荷增加。就交通行为而言,城市蔓延导致交通网络和服务相对分散且独立,居民的交通行为呈分散化趋势,这会降低公共交通的规模效应。另外,通勤距离增加,将使得人们对私人小汽车的依赖程度增强,出行的距离也更长。就居家行为而言,在低密度城市,人们住房面积更大,对采暖、制冷、照明的要求更高,对相应能源设备的依赖更强。总之,城市蔓延导致了高能耗行为模式的形成。并且,城市空间逻辑一旦确定,将会形成强大的行为路径依赖,对行为模式产生持续性的、难以逆转的影响,甚至能源技术创新也难以抵消这些影响。因此,需要转变城市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的紧凑性发展。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