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效应:异质性视角下的企业区位决策——江淮论坛
作者:陈建军、袁凯、陈国亮来源:原创日期:2013-08-03人气:717
企业区位决策不仅直接影响微观层面的企业利润和组织效率,更决定宏观层面的产业空间分布和资源整体配置效率。[1]65企业是产业的微观载体和组织单元,只有深入洞察影响其区位决策的根本因素和动力机制,才能科学合理地制定区域和产业政策,按照市场规律推动企业成长、资源配置优化及产业转型升级。
企业区位决策研究主要从两条线索展开:一是企业同质性视角,强调比较优势、自然禀赋、外部性等因素的外生作用,但忽视了企业异质性及其导致的相互间策略行为的现实性与内生性;二是企业异质性视角,洞察了企业生产效率差异、需求争夺、价值创造与流动等因素引致企业差异化行为的可能影响,但未能有效解释基于竞争的企业行为模式和过程。
一定意义上,新经济地理学(NEG)隐含了产品异质性假设[2],但产品间有限替代弹性作为通用假设,难以洞见企业行为演化;“新”新经济地理学(NNEG)以企业异质性为基本理论前提,发现生产效率或技术水平差异会导致企业的空间“选择”和“分类”行为。[3]345企业空间行为的本质过程是对不同市场差别化竞争程度的异质性反应,但这些文献并未分析企业行为是如何发生的,有必要从这一视角对上述文献进行理论补充和修正。对基于需求争夺的企业间策略性行为和博弈过程的研究最早源于Hotelling模型[4],后续文献围绕是否存在企业空间竞争导致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等展开了有价值的拓展[5][6][7];全球价值链(GVC)理论也认识到基于需求和价值创造与流动的企业间竞争性行为将导致产业在全球范围呈现“大区域分散、小区域集聚”空间演绎特征。[8]43进一步地,最近也有研究在线性城市模型中,分析了企业生产两种产品时的区位选择。[9]这启发我们思考:是否能在Hotelling框架下,考察连续性空间中异质性企业的区位决策模式?这一过程是否存在基于竞争的选择行为或者逃离竞争效应?本文从企业异质性角度构建一个简单的线性空间模型,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二、企业性质与行为:基于文献的讨论
1.企业性质与区位决策
既有讨论企业区位决策的文献主要从企业同质性和异质性两条线索展开。
基于企业同质性假定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分为三个理论学派:一是早期区位论研究,包括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中心地学说、市场网络理论、区域与城市科学等,强调基于生产和运输成本等内部因素为导向的区位企业决策与行为,其中导致空间成本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禀赋差异和比较优势;[10]165二是转向后的经济地理学,强调以降低成本和增加创新价值为核心的企业行为和产业动态,其动力来源于地理嵌入的非经济关联外部性优势,包括社会网络和关系资本[11]368、正式与非正式制度[12]166、文化特征[13]139-146等;三是新经济地理学(NEG),强调以规模经济和生产外部性为核心的个体区位变动和产业空间演化,其动力来源于报酬递增和运输成本引致的集聚力(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和分散力(拥挤效应)权衡。[2]同质意味着企业间无差异,此时区位决策差异只能从外部寻找答案,如自然禀赋差异、外部性等,但是企业异质性的现实存在及基于此的相互间策略行为意味着同质性假设无法洞察产业空间分布的根本动力。必须指出,尽管NEG假定了企业同质性,但为了实现报酬递增和反应消费者差异化偏好,仍然假设了差异化产品间的有限替代弹性,即产品间的非完全替代性(替代弹性大于1)。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规模生产和差异化需求之间存在消长关系,导致了均衡的存在。
基于企业异质性假定的研究也可分为两个视角:一是需求视角,全球价值链理论探讨跨国企业主导下的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与资源整合,企业以附加值最大化为导向,追求最有利的区位分布[14];Hotelling区位选择理论探讨线性空间(需求平均分布)中企业如何通过需求竞争实现空间均衡。[4]二是生产视角,“新”新经济地理学以存在区域间空间差异为前提,探讨异质性企业如何通过空间和区位调整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利润提升。后者洞察了企业生产效率差异、需求争夺、价值创造与流动等因素引致的企业差异化行为,但并不能从微观上解释基于竞争的企业行为模式和过程。
2.企业行为与区位决策
如企业是同质的,则其行为也是一致的,即只考虑生产和利润函数,而不需考虑互动行为策略;但若是异质的,则必然存在自身特征决定的行为差异。不管是经济学范式,还是其他范式,异质性企业都会面临异质性程度和规模经济之间的决策。[15]938-951[16]465
企业以最大利润为目标,即π=(p-c)q,则区位选择必须考虑产品价格、边际成本和生产规模三个因素。其中,企业成本具有相对可控性,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地理因素从禀赋优势和外部性视角已经分析了这一点,但企业市场定价和生产规模却有赖于市场整体需求和其他企业定价策略。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主导企业(以跨国企业为主)在实现分工深入过程中[17]191,既要追求成本优势,又要追求最优定价,更要获取消费市场(规模经济),企业空间行为必然是异质性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具有成本优势区域、通过创新和品牌策略获取最大定价、尽量实现消费市场毗邻。[11][18][19]55在不考虑消费分布且总量既定条件下,围绕相同产品竞争的企业数量越多,则其越倾向于选择差异化市场和空间竞争策略[20]464[21]951,因而企业异质性引致了企业基于自身特征和竞争的选择行为[3] 。而且市场行为和空间行为是耦合的,市场竞争可能导致产业的空间集聚或分散[22]1148;市场竞争空间上表现对需求分布和价值创造的追逐[23],消费者异质性偏好或需求差异化分布对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影响可能是模糊的[24]961-974,依赖于市场势力、信息密度等因素[25],可能是促进其走向集聚[5]1150[26]325[27]324,也可能走向分散[28]177。
从消费角度看,消费者对产品中所包含信息的认知和接受完全是差异化的[8],进而促进消费者(或市场)分类。即使对同一个产品,不同消费者的不同效用评价可能使得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必须对面不同的市场结构。
综合以上讨论,异质性对解释和认识企业区位选择行为至关重要,而既有从企业选择行为的研究固然对选择效应进行了解析,但却不能分析行为过程,而只是描述了结果。那么,当企业产品面临差异化市场需求,或者更本质地理解为企业产品结构包含不同程度的异质性的时候,企业如何选择区位进而影响产业空间布局?本文通过在线性空间中引入企业异性拓展Hotelling模型,分析发现了企业的竞争和选择效应、差异化策略效应,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企业空间和市场行为。
企业区位决策研究主要从两条线索展开:一是企业同质性视角,强调比较优势、自然禀赋、外部性等因素的外生作用,但忽视了企业异质性及其导致的相互间策略行为的现实性与内生性;二是企业异质性视角,洞察了企业生产效率差异、需求争夺、价值创造与流动等因素引致企业差异化行为的可能影响,但未能有效解释基于竞争的企业行为模式和过程。
一定意义上,新经济地理学(NEG)隐含了产品异质性假设[2],但产品间有限替代弹性作为通用假设,难以洞见企业行为演化;“新”新经济地理学(NNEG)以企业异质性为基本理论前提,发现生产效率或技术水平差异会导致企业的空间“选择”和“分类”行为。[3]345企业空间行为的本质过程是对不同市场差别化竞争程度的异质性反应,但这些文献并未分析企业行为是如何发生的,有必要从这一视角对上述文献进行理论补充和修正。对基于需求争夺的企业间策略性行为和博弈过程的研究最早源于Hotelling模型[4],后续文献围绕是否存在企业空间竞争导致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等展开了有价值的拓展[5][6][7];全球价值链(GVC)理论也认识到基于需求和价值创造与流动的企业间竞争性行为将导致产业在全球范围呈现“大区域分散、小区域集聚”空间演绎特征。[8]43进一步地,最近也有研究在线性城市模型中,分析了企业生产两种产品时的区位选择。[9]这启发我们思考:是否能在Hotelling框架下,考察连续性空间中异质性企业的区位决策模式?这一过程是否存在基于竞争的选择行为或者逃离竞争效应?本文从企业异质性角度构建一个简单的线性空间模型,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二、企业性质与行为:基于文献的讨论
1.企业性质与区位决策
既有讨论企业区位决策的文献主要从企业同质性和异质性两条线索展开。
基于企业同质性假定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分为三个理论学派:一是早期区位论研究,包括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中心地学说、市场网络理论、区域与城市科学等,强调基于生产和运输成本等内部因素为导向的区位企业决策与行为,其中导致空间成本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禀赋差异和比较优势;[10]165二是转向后的经济地理学,强调以降低成本和增加创新价值为核心的企业行为和产业动态,其动力来源于地理嵌入的非经济关联外部性优势,包括社会网络和关系资本[11]368、正式与非正式制度[12]166、文化特征[13]139-146等;三是新经济地理学(NEG),强调以规模经济和生产外部性为核心的个体区位变动和产业空间演化,其动力来源于报酬递增和运输成本引致的集聚力(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和分散力(拥挤效应)权衡。[2]同质意味着企业间无差异,此时区位决策差异只能从外部寻找答案,如自然禀赋差异、外部性等,但是企业异质性的现实存在及基于此的相互间策略行为意味着同质性假设无法洞察产业空间分布的根本动力。必须指出,尽管NEG假定了企业同质性,但为了实现报酬递增和反应消费者差异化偏好,仍然假设了差异化产品间的有限替代弹性,即产品间的非完全替代性(替代弹性大于1)。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规模生产和差异化需求之间存在消长关系,导致了均衡的存在。
基于企业异质性假定的研究也可分为两个视角:一是需求视角,全球价值链理论探讨跨国企业主导下的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与资源整合,企业以附加值最大化为导向,追求最有利的区位分布[14];Hotelling区位选择理论探讨线性空间(需求平均分布)中企业如何通过需求竞争实现空间均衡。[4]二是生产视角,“新”新经济地理学以存在区域间空间差异为前提,探讨异质性企业如何通过空间和区位调整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利润提升。后者洞察了企业生产效率差异、需求争夺、价值创造与流动等因素引致的企业差异化行为,但并不能从微观上解释基于竞争的企业行为模式和过程。
2.企业行为与区位决策
如企业是同质的,则其行为也是一致的,即只考虑生产和利润函数,而不需考虑互动行为策略;但若是异质的,则必然存在自身特征决定的行为差异。不管是经济学范式,还是其他范式,异质性企业都会面临异质性程度和规模经济之间的决策。[15]938-951[16]465
企业以最大利润为目标,即π=(p-c)q,则区位选择必须考虑产品价格、边际成本和生产规模三个因素。其中,企业成本具有相对可控性,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地理因素从禀赋优势和外部性视角已经分析了这一点,但企业市场定价和生产规模却有赖于市场整体需求和其他企业定价策略。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主导企业(以跨国企业为主)在实现分工深入过程中[17]191,既要追求成本优势,又要追求最优定价,更要获取消费市场(规模经济),企业空间行为必然是异质性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具有成本优势区域、通过创新和品牌策略获取最大定价、尽量实现消费市场毗邻。[11][18][19]55在不考虑消费分布且总量既定条件下,围绕相同产品竞争的企业数量越多,则其越倾向于选择差异化市场和空间竞争策略[20]464[21]951,因而企业异质性引致了企业基于自身特征和竞争的选择行为[3] 。而且市场行为和空间行为是耦合的,市场竞争可能导致产业的空间集聚或分散[22]1148;市场竞争空间上表现对需求分布和价值创造的追逐[23],消费者异质性偏好或需求差异化分布对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影响可能是模糊的[24]961-974,依赖于市场势力、信息密度等因素[25],可能是促进其走向集聚[5]1150[26]325[27]324,也可能走向分散[28]177。
从消费角度看,消费者对产品中所包含信息的认知和接受完全是差异化的[8],进而促进消费者(或市场)分类。即使对同一个产品,不同消费者的不同效用评价可能使得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必须对面不同的市场结构。
综合以上讨论,异质性对解释和认识企业区位选择行为至关重要,而既有从企业选择行为的研究固然对选择效应进行了解析,但却不能分析行为过程,而只是描述了结果。那么,当企业产品面临差异化市场需求,或者更本质地理解为企业产品结构包含不同程度的异质性的时候,企业如何选择区位进而影响产业空间布局?本文通过在线性空间中引入企业异性拓展Hotelling模型,分析发现了企业的竞争和选择效应、差异化策略效应,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企业空间和市场行为。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