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实行的可行性——江淮论坛
作者:陈康济来源:原创日期:2013-08-05人气:794
(一) 税延型养老保险在税收方面的可行性
在探讨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时,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此种养老保险一旦实施,就会减少政府当期的税收收入,从而会影响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但其实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上海试行方案中也规定了每月最多缴纳1000元的养老保险金,其中700元用于个人养老保险免税,300元用于企业年金免税。因此,首先对国家来说,实行税延型养老保险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的税收流失占比并不大。并且在个人退休后领取养老金时,还会有部分税收收入的回笼。其次,税延型养老保险会增加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并且会带动保险公司其他险种的发展,促进保险业的长期快速发展,会大幅增加保险公司的营业税、所得税。再次,由于国家通过保障普通消费者未来的预期收入,使得他们对未来保持良好的信心,也会促进当期的消费,有助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GDP的健康高速增长。最后,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的发展势必会减轻目前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入不敷出、缺口日益拉大的窘境,通过商业养老保险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两者平衡,减缓财政补贴压力。所以不管是从短期还是长远考虑,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都对中国的经济和市场起到很大的积极的促进作用。[10]
(二) 税延型养老保险在金融市场的可行性
1.消费者
消费者的收入都是自己每天辛辛苦苦的报酬,却会有一部分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能有一部分资金用于保障养老而免于缴税,而且这笔资金将会存入自己的养老金账户,用于保障自己退休以后的生活,使自己有能力安享晚年,这对于消费者而言无疑是利好消息。由于现在大部分的消费者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商业养老保险不了解也存在不信任的因素,所以如果由国家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障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并且结合“延税”“变相减税”这样的措施,必定能使消费者对这样的保险提高兴趣。
2.保险业
一般而言,养老保险由三大支柱构成,即基本社会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而且商业养老保险应该处于比重逐步增加的进程中。但是在中国,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水平非常低,即使在上海这样的老龄化程度严重的地区,商业养老保险也是增长乏力。如果能够通过政府支持的税延型养老保险提高民众对中国保险业的信心,对保险的各种产品多加关注,中国的保险业便可借此契机获得一个大的跨越式发展。
3.企业
由于立法的滞后,中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十分缓慢,而且由于缺乏一系列有效的激励措施,企业对年金制度的建立缺乏兴趣。如果按照上海试点方案,每月1000元的保险金将会有300元用于企业年金免税,那么对企业而言,则是相当于增加了对员工的福利。更有助于企业留住优秀的人才,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对企业的忠诚度。
四、以上海为例,税延型养老保险对
寿险业发展的影响
(一)保费大幅增长
上海将于2013年在全市范围内优先试点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这对于各大保险公司来说肯定是一个好消息。其中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够大幅提高保险公司的保费,从而扩大整个保险业的资产规模。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买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有些消费者收入过少,即使买了税延型养老保险也无法享受税收优惠,同时还会降低当前的生活质量;还有些消费者收入较多,1000元的免税保险额对其来说只是九牛一毛,所以税延型养老保险对于这两类人的吸引力并不大。
所以,本文主要考虑月薪在4500至15000范围内的工薪阶层。按照上海试行方案的细则,此次税延型养老保险具体方案为契约性万能、分红保险产品,税收递延模式采取“税基递延”型,在缴费及收益阶段免税,领取阶段再根据档期税率表缴税,即国际上惯用的EET模式。缴费限额为每月1000元,其中700元用于个人养老保险免税,300元用于企业年金免税。
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中国25至3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0.6%,35至45岁比例为23.8%,45至55岁比例为21.3%,这三个年龄段的人数占总人口的65.7%,接近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而这三个年龄段,是有意愿购买税延型养老保险的主力军。上海全市2012年有常住人口2380万人,可以购买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的人数大约为1563.66万人。
通过日前上海有关组织所做的面对上海民众的调查结果,可以得到下面两份表格:
不难看出,超过一半的上海人口扣除“五险一金”的收入超过5500元;将年龄和收入结合起来看,随着年龄和工作时间的增长,收入也在增长。由于目前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3500元,只有收入扣除“五险一金”后超过3500元,才能因为购买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而减少个税的缴纳,所以超过3500元月薪的人更可能有意愿购买这种商业养老保险。在年龄方面,25至34岁的年轻人,他们身上背负着房贷、车贷,刚刚步入社会,还会多出很多其他方面的支出,而且他们还比较年轻,对于养老问题还没有足够的急迫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事业、家庭安定下来后,才会将养老问题一步步提上日程。
所以根据相关的抽样调查结果,我们分析后假设:从收入方面看,在扣除“五险一金”后收入不足3500元的人群中,愿意购买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的人占10%,收入超过3500元的人群中,愿意购买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的人占65%;从年龄方面看,25至34岁的消费者中,愿意购买个人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的人占15%,35至44岁的占60%,45至54岁的占70%。55岁以上因为临近退休,此时购买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不作考虑。综合两方面的因素,可以得出表3。
根据全市的人口年龄段情况,上海25至34岁人口490.28万,35至44岁566.44万,45至54岁506.94万。结合表2和表3中的数据,得出表4。
在得出每种人群愿意购买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之后,算出按照目前的情况,如果上海试行方案得以通过,将会有372.34万人购买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每人每月缴纳700元,一年就会增加保费收入700*12*372.34*10000=31276560000元=312.77亿元,就是一年超过300亿元的保费,目前中国整个保险业的资产也不过才7万亿元,2012年保险业一年全国的保费收入才不过1.43万亿元。而仅仅一个上海试点的一项保险种类,就可以占到全国总保额的2.2%,这样的数据还是非常可观的。
再加上这只是目前在试行方案未公布时对上海民众做的保守调查后的结果,随着这项保险产品发展的日渐成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购买此种税延型养老保险。按照2009年至2011年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增长的平均速度测算,参保人数将会以每年9.953%的速度增长,那么其保费也会以近10%的年增长率增长,也就是说此项保险产品问世的前三年就可以一共创造1035.28亿元的保费收入。
(二)逐步改变民众对保险的看法
1.民众对保险业的认识
民众对保险的看法。中国的保险业发展可以说历史悠久,1949年10月20日便成立了第一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从本质上来说,保险是一种控制风险,避免“雪上加霜”局面产生的一种金融工具。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保险的种类在不断增多。从一开始最主要的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到现在扩大到很多其他种类,并且派生了“储蓄型”、“分红型”等保险种类。应该说,保险的发展已经日趋完善,随着《保险法》的重新修订,保险行业将会越来越规范。
保险和银行、证券统称三大金融机构。在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这三个部分呈鼎足之势,发展十分平均。但是在中国,保险无疑是其中劣势明显的一块短板。2012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131.27万亿元,而中国保险业2012年资产总额为73545.73亿元,刚达7万亿元,完全落后于银行。
作为普通的消费者,如果有一笔余钱,那么首先想到了可能是存进银行,或者买基金或者股票债券等金融理财工具。很少会有人想到为自己或者家人买一份保险。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家庭投保率只有35%,而西方发达国家可以达到75%。
老百姓对于保险的意义和功能认识还不足,人均保险费低,保险普及率低,保险意识极其淡薄。这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保险业经过“文革”的重创,亟须重新发展,但是停办20年之久,保险人才严重断层。很多保险公司都采用人海战术,大量增员,使得保险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良莠不齐。由于缺乏经验,缺乏专业知识,导致在推销保险产品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恶意招揽、诋毁同业竞争者的现象,不停地通过上门和电话推销,使得民众对保险企业的形象大打折扣。同时,保险业的初期发展过度注重保费的增加而忽视合同签订的慎重性,投保人对保险合同的了解度不高,甚至连自己的保险到底保什么都不清楚。还有之后的保险赔付、条款的完善等也都做得不够全面。
2.税延型保险对改变消费者认知的作用
商业养老保险是中国养老保险的三大支柱之一,而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又是商业养老保险最成熟、最有大范围覆盖可能的一种。2013年,如果上海市能够顺利成为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的试点,那么通过政府社会对各大保险公司的监察和督促,通过舆论热点对税延型养老保险的关注,将有助于大众多渠道地了解税延型养老保险,了解保险的作用和实质,并且通过政府鼓励,企业宣传,购买这种商业养老保险。在经历了长达6年的反复论证,此次上海上报的试行方案一定比较完善,从而给购买税延型养老保险的民众提供经济上的实惠,达到他们“老有所养”的目标,让民众对保险有一个全新正确的认知。
在推行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的同时,保险公司也可借此契机推出其他适合市场的优秀产品,完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改善保险业,增强民众对保险行业的信心,从而实现保险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金华. 保险业最大政策红利释放 上海试点税延型养老险[EB/OL].腾讯财经(2013-01-30)[2013-01-30]http://finance.qq.com/a/20130202/000096.htm
[2]东北新闻网.延税型养老险明年2月出炉 月入万元可避税千元[EB/OL]. 雅虎财经(2012-12-31)[2012-12-31]http://biz.cn.yahoo.com/ypen/20121231/1522437.html.
[3]李悦.对美国企业补充养老金“401K计划”的一点思考[J].决策与信息.2011,(10):286-287
[4]柏正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优化设计研究[J].经济管理,2012,(2):166-174.
[5] 谭珊珊,黄健元.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个人账户与名义账户的选择[J].华东经济管理,2012,(3):37-41.
[6]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公布社保账单:养老保险收支相差35亿[EB/OL].网易财经(2012-10-09)[2012-10-09]http://money.163.com/12/1009/04/8DBKFQ3R00253B0H.html.
[7]张云鹏.对建立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探讨[J].改革与开放,2009,(6):36-37.
[8]许辉,周园.商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研究[J].经济经纬,2012,(1):148-152.
[9]童心,彭浩.上海试点税收递延型保险产品的思考——基于美国IRA计划的经验[J].特区经济,2010,(8):55-56.
[10]周小川.企业社会保障职能的独立化[J].经济研究.1993,(11):23.
在探讨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时,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此种养老保险一旦实施,就会减少政府当期的税收收入,从而会影响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但其实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上海试行方案中也规定了每月最多缴纳1000元的养老保险金,其中700元用于个人养老保险免税,300元用于企业年金免税。因此,首先对国家来说,实行税延型养老保险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的税收流失占比并不大。并且在个人退休后领取养老金时,还会有部分税收收入的回笼。其次,税延型养老保险会增加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并且会带动保险公司其他险种的发展,促进保险业的长期快速发展,会大幅增加保险公司的营业税、所得税。再次,由于国家通过保障普通消费者未来的预期收入,使得他们对未来保持良好的信心,也会促进当期的消费,有助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GDP的健康高速增长。最后,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的发展势必会减轻目前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入不敷出、缺口日益拉大的窘境,通过商业养老保险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两者平衡,减缓财政补贴压力。所以不管是从短期还是长远考虑,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都对中国的经济和市场起到很大的积极的促进作用。[10]
(二) 税延型养老保险在金融市场的可行性
1.消费者
消费者的收入都是自己每天辛辛苦苦的报酬,却会有一部分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能有一部分资金用于保障养老而免于缴税,而且这笔资金将会存入自己的养老金账户,用于保障自己退休以后的生活,使自己有能力安享晚年,这对于消费者而言无疑是利好消息。由于现在大部分的消费者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商业养老保险不了解也存在不信任的因素,所以如果由国家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障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并且结合“延税”“变相减税”这样的措施,必定能使消费者对这样的保险提高兴趣。
2.保险业
一般而言,养老保险由三大支柱构成,即基本社会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而且商业养老保险应该处于比重逐步增加的进程中。但是在中国,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水平非常低,即使在上海这样的老龄化程度严重的地区,商业养老保险也是增长乏力。如果能够通过政府支持的税延型养老保险提高民众对中国保险业的信心,对保险的各种产品多加关注,中国的保险业便可借此契机获得一个大的跨越式发展。
3.企业
由于立法的滞后,中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十分缓慢,而且由于缺乏一系列有效的激励措施,企业对年金制度的建立缺乏兴趣。如果按照上海试点方案,每月1000元的保险金将会有300元用于企业年金免税,那么对企业而言,则是相当于增加了对员工的福利。更有助于企业留住优秀的人才,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对企业的忠诚度。
四、以上海为例,税延型养老保险对
寿险业发展的影响
(一)保费大幅增长
上海将于2013年在全市范围内优先试点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这对于各大保险公司来说肯定是一个好消息。其中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够大幅提高保险公司的保费,从而扩大整个保险业的资产规模。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买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有些消费者收入过少,即使买了税延型养老保险也无法享受税收优惠,同时还会降低当前的生活质量;还有些消费者收入较多,1000元的免税保险额对其来说只是九牛一毛,所以税延型养老保险对于这两类人的吸引力并不大。
所以,本文主要考虑月薪在4500至15000范围内的工薪阶层。按照上海试行方案的细则,此次税延型养老保险具体方案为契约性万能、分红保险产品,税收递延模式采取“税基递延”型,在缴费及收益阶段免税,领取阶段再根据档期税率表缴税,即国际上惯用的EET模式。缴费限额为每月1000元,其中700元用于个人养老保险免税,300元用于企业年金免税。
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中国25至3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0.6%,35至45岁比例为23.8%,45至55岁比例为21.3%,这三个年龄段的人数占总人口的65.7%,接近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而这三个年龄段,是有意愿购买税延型养老保险的主力军。上海全市2012年有常住人口2380万人,可以购买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的人数大约为1563.66万人。
通过日前上海有关组织所做的面对上海民众的调查结果,可以得到下面两份表格:
不难看出,超过一半的上海人口扣除“五险一金”的收入超过5500元;将年龄和收入结合起来看,随着年龄和工作时间的增长,收入也在增长。由于目前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3500元,只有收入扣除“五险一金”后超过3500元,才能因为购买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而减少个税的缴纳,所以超过3500元月薪的人更可能有意愿购买这种商业养老保险。在年龄方面,25至34岁的年轻人,他们身上背负着房贷、车贷,刚刚步入社会,还会多出很多其他方面的支出,而且他们还比较年轻,对于养老问题还没有足够的急迫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事业、家庭安定下来后,才会将养老问题一步步提上日程。
所以根据相关的抽样调查结果,我们分析后假设:从收入方面看,在扣除“五险一金”后收入不足3500元的人群中,愿意购买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的人占10%,收入超过3500元的人群中,愿意购买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的人占65%;从年龄方面看,25至34岁的消费者中,愿意购买个人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的人占15%,35至44岁的占60%,45至54岁的占70%。55岁以上因为临近退休,此时购买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不作考虑。综合两方面的因素,可以得出表3。
根据全市的人口年龄段情况,上海25至34岁人口490.28万,35至44岁566.44万,45至54岁506.94万。结合表2和表3中的数据,得出表4。
在得出每种人群愿意购买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之后,算出按照目前的情况,如果上海试行方案得以通过,将会有372.34万人购买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每人每月缴纳700元,一年就会增加保费收入700*12*372.34*10000=31276560000元=312.77亿元,就是一年超过300亿元的保费,目前中国整个保险业的资产也不过才7万亿元,2012年保险业一年全国的保费收入才不过1.43万亿元。而仅仅一个上海试点的一项保险种类,就可以占到全国总保额的2.2%,这样的数据还是非常可观的。
再加上这只是目前在试行方案未公布时对上海民众做的保守调查后的结果,随着这项保险产品发展的日渐成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购买此种税延型养老保险。按照2009年至2011年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增长的平均速度测算,参保人数将会以每年9.953%的速度增长,那么其保费也会以近10%的年增长率增长,也就是说此项保险产品问世的前三年就可以一共创造1035.28亿元的保费收入。
(二)逐步改变民众对保险的看法
1.民众对保险业的认识
民众对保险的看法。中国的保险业发展可以说历史悠久,1949年10月20日便成立了第一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从本质上来说,保险是一种控制风险,避免“雪上加霜”局面产生的一种金融工具。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保险的种类在不断增多。从一开始最主要的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到现在扩大到很多其他种类,并且派生了“储蓄型”、“分红型”等保险种类。应该说,保险的发展已经日趋完善,随着《保险法》的重新修订,保险行业将会越来越规范。
保险和银行、证券统称三大金融机构。在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这三个部分呈鼎足之势,发展十分平均。但是在中国,保险无疑是其中劣势明显的一块短板。2012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131.27万亿元,而中国保险业2012年资产总额为73545.73亿元,刚达7万亿元,完全落后于银行。
作为普通的消费者,如果有一笔余钱,那么首先想到了可能是存进银行,或者买基金或者股票债券等金融理财工具。很少会有人想到为自己或者家人买一份保险。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家庭投保率只有35%,而西方发达国家可以达到75%。
老百姓对于保险的意义和功能认识还不足,人均保险费低,保险普及率低,保险意识极其淡薄。这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保险业经过“文革”的重创,亟须重新发展,但是停办20年之久,保险人才严重断层。很多保险公司都采用人海战术,大量增员,使得保险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良莠不齐。由于缺乏经验,缺乏专业知识,导致在推销保险产品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恶意招揽、诋毁同业竞争者的现象,不停地通过上门和电话推销,使得民众对保险企业的形象大打折扣。同时,保险业的初期发展过度注重保费的增加而忽视合同签订的慎重性,投保人对保险合同的了解度不高,甚至连自己的保险到底保什么都不清楚。还有之后的保险赔付、条款的完善等也都做得不够全面。
2.税延型保险对改变消费者认知的作用
商业养老保险是中国养老保险的三大支柱之一,而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又是商业养老保险最成熟、最有大范围覆盖可能的一种。2013年,如果上海市能够顺利成为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的试点,那么通过政府社会对各大保险公司的监察和督促,通过舆论热点对税延型养老保险的关注,将有助于大众多渠道地了解税延型养老保险,了解保险的作用和实质,并且通过政府鼓励,企业宣传,购买这种商业养老保险。在经历了长达6年的反复论证,此次上海上报的试行方案一定比较完善,从而给购买税延型养老保险的民众提供经济上的实惠,达到他们“老有所养”的目标,让民众对保险有一个全新正确的认知。
在推行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的同时,保险公司也可借此契机推出其他适合市场的优秀产品,完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改善保险业,增强民众对保险行业的信心,从而实现保险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金华. 保险业最大政策红利释放 上海试点税延型养老险[EB/OL].腾讯财经(2013-01-30)[2013-01-30]http://finance.qq.com/a/20130202/000096.htm
[2]东北新闻网.延税型养老险明年2月出炉 月入万元可避税千元[EB/OL]. 雅虎财经(2012-12-31)[2012-12-31]http://biz.cn.yahoo.com/ypen/20121231/1522437.html.
[3]李悦.对美国企业补充养老金“401K计划”的一点思考[J].决策与信息.2011,(10):286-287
[4]柏正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优化设计研究[J].经济管理,2012,(2):166-174.
[5] 谭珊珊,黄健元.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个人账户与名义账户的选择[J].华东经济管理,2012,(3):37-41.
[6]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公布社保账单:养老保险收支相差35亿[EB/OL].网易财经(2012-10-09)[2012-10-09]http://money.163.com/12/1009/04/8DBKFQ3R00253B0H.html.
[7]张云鹏.对建立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探讨[J].改革与开放,2009,(6):36-37.
[8]许辉,周园.商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研究[J].经济经纬,2012,(1):148-152.
[9]童心,彭浩.上海试点税收递延型保险产品的思考——基于美国IRA计划的经验[J].特区经济,2010,(8):55-56.
[10]周小川.企业社会保障职能的独立化[J].经济研究.1993,(11):23.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