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实行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江淮论坛
作者:陈康济来源:原创日期:2013-08-05人气:925
一、 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概念及国外经验
(一)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概念
所谓税延型养老保险,是指投保人在税前列支保费,等到将来退休后按照规定领取保险金时再按当时的个人所得税税法缴纳个人所得税。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和相关政策会不断改变,有助于降低个人的税务负担,同时也能够促进个人参与商业保险,弥补商业养老储备金的缺口,提高国民的养老质量。由于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可以获得一定的税收优惠,因此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是相对成熟的政策。此项养老保险制度有助于满足居民多层次的养老需求,同时也会极大地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
“税延”其实指的就是个人所得税的延迟缴纳,是一种“让富于民”的措施。具体来说,就是投保人在工作时购买此种商业养老保险,只需按照买完保险后的个人所得依从国家税法缴纳所得税;而领取保险金则在年老退休的阶段,此时再根据领取保险金的数量根据当时的税法再纳税。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和相关税率会相对调整,而退休老人的收入正常情况下也会少于工作时的收入。所以,此时再缴纳个人所得税,就会比不买此种养老保险缴税少得多,如果退休后领取的保险金没有达到起征点,还可免除个人所得税。所以,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对于投保人有着非常大的税收优惠,对当下和退休后的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平衡也将会起到极大的作用。
举例说明,按照目前国家个税起征点3500元,五险一金1900元估算,一位月收入10000元的工薪阶层,每月应缴个税是(应发工资-五险一金-起征额)*税率-速算扣除数,即:(10000-1900-3500)*20%-555=365元。如果这位消费者购买了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假设每月保险上额为700元,则月收入10000元的应税额就变成了10000-3500-1900-700=3900元,每月应交个税为3900*10%-105=285元。这样算下来,一年就可避税960元。同时,所交的700元养老保险金将进入个人账户进行管理。等到退休时,根据当时的收入情况和税法规定再进行缴税。一般来讲,退休后的收入通常不会高于工作时的收入,因此退休后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也会较低,在扣除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税收负担就更轻了。从而保证了工作和退休两个生活阶段的生活质量。[2]
(二)国外经验——以美国401K保险为例
1.401K计划概述
美国401K计划始于20世纪80年代,指的是美国1978年《国内税收法》新增的第401条K项条款规定的内容。按照这项条规,企业为员工建立专门独立的养老金账户,员工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不超过25%的资金存入该账户,同时企业会根据不同情况按一定比例为员工缴纳养老金。401K账户里的资金可根据员工自身的不同偏好进行不同的投资组合,并在退休之后,选择一次性领取、分次领取和转为存款等方式使用。
2.401K计划的最大优点——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401K计划之所以在美国有如此之高的普及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税收优惠政策。在此计划中,个人缴纳的款项是从应税毛收入中直接扣减的,从个人收入中直接转入401K账户;401K税前缴费的特点使得他们辛苦赚到的工资有更多的流向了自己的养老金账户而不用为了政府纳税,这不仅对个人是巨大的吸引力,对每年都要上缴大量税款的各企业来说,更是无法抗拒的实惠。[3]企业在员工每交1美元养老保险金的同时就要为员工缴纳0.25至1美元不等的匹配保险金,此举既可以为企业节省一笔不菲的所得税,还能够形成一项企业福利,有益于留住人才。同时,员工还可以对自己的401K账户资金进行投资理财,保证了这些养老金的收益和资金的保值。
二、 上海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
(一)上海养老问题严重
1.上海老龄化程度严重
2010年国家统计局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3019148人,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329840人,占常住人口的10.12%,远超过国际标准的7%。目前,上海每三个工作人员就要赡养两个退休老人。而随着计划生育和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大,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增长,上海的老龄化问题再加上少子化现象,只会日益严重,到了2020年,上海就会形成一个工作者赡养一个退休老人的局面,老龄化程度严重,“未富先老”现象大量涌现,养老压力巨大。
2.养老金缺口不断扩大
目前,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以及政府补贴等组成。[4]从2007年开始,上海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征缴收入便一直低于支出。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数据:2007年养老保险的基金缺口为49.55亿元;2008年,缺口上升至88.63亿元;2009年,这一数字是91.86亿元。由于中国的养老体系主要依靠基本的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在当中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所以政府的养老压力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5]测算结果表明,如果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10年后,上海可能将面临831亿元的养老金缺口,超过本年财政收入的10%。[6]
(二)上海现有养老保险体系发展不完善
1.社会基本养老体系发展缓慢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管理混乱。上海从2006年开始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试点,但是从2008年到2011年,个人账户的累计金额只是从102.22亿元增长到111.39亿元,增长几乎停滞,几乎只是利息的收入而已。不仅如此,养老保险账户的投资收益非常低,这些资金主要就是用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基金,近几年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收益率只有2%,在如此高通胀的情况下,根本没法谈对资金的实际价值进行保值增值。[7]
2.企业年金吸引力不够
对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来说,企业年金是解决社会养老的一大有力支柱,占社会养老保险金的三分之一。但是在我国,企业年金还存在诸多问题。
我国对企业年金并没有强制性,立法也十分滞后。在缺乏对企业吸引力较大的优惠面前,企业难以提起兴趣,何况企业还需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加上基本养老保险,整体缴费率已达40%,企业社会负担过重。
3.商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保险业发展历程曲折艰难,在初期发展阶段,由于运用营销手段时没有考虑到长期影响,导致在普通民众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使得大家一直对保险业敬而远之,购买保险的人数很少,对保险也有一定的误解。虽然理论上客观上,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养老形势严峻,商业养老保险应该是很有市场的,但是民众大多数还是依赖于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保险的密度、深度都很不尽如人意。[8]同时,中国的保险行业发展相较于银行、证券严重滞后,寡头垄断是使得保险公司不能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充分开发适合民众的产品,整个行业缺乏活力。[9]
(一)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概念
所谓税延型养老保险,是指投保人在税前列支保费,等到将来退休后按照规定领取保险金时再按当时的个人所得税税法缴纳个人所得税。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和相关政策会不断改变,有助于降低个人的税务负担,同时也能够促进个人参与商业保险,弥补商业养老储备金的缺口,提高国民的养老质量。由于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可以获得一定的税收优惠,因此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是相对成熟的政策。此项养老保险制度有助于满足居民多层次的养老需求,同时也会极大地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
“税延”其实指的就是个人所得税的延迟缴纳,是一种“让富于民”的措施。具体来说,就是投保人在工作时购买此种商业养老保险,只需按照买完保险后的个人所得依从国家税法缴纳所得税;而领取保险金则在年老退休的阶段,此时再根据领取保险金的数量根据当时的税法再纳税。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和相关税率会相对调整,而退休老人的收入正常情况下也会少于工作时的收入。所以,此时再缴纳个人所得税,就会比不买此种养老保险缴税少得多,如果退休后领取的保险金没有达到起征点,还可免除个人所得税。所以,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对于投保人有着非常大的税收优惠,对当下和退休后的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平衡也将会起到极大的作用。
举例说明,按照目前国家个税起征点3500元,五险一金1900元估算,一位月收入10000元的工薪阶层,每月应缴个税是(应发工资-五险一金-起征额)*税率-速算扣除数,即:(10000-1900-3500)*20%-555=365元。如果这位消费者购买了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假设每月保险上额为700元,则月收入10000元的应税额就变成了10000-3500-1900-700=3900元,每月应交个税为3900*10%-105=285元。这样算下来,一年就可避税960元。同时,所交的700元养老保险金将进入个人账户进行管理。等到退休时,根据当时的收入情况和税法规定再进行缴税。一般来讲,退休后的收入通常不会高于工作时的收入,因此退休后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也会较低,在扣除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税收负担就更轻了。从而保证了工作和退休两个生活阶段的生活质量。[2]
(二)国外经验——以美国401K保险为例
1.401K计划概述
美国401K计划始于20世纪80年代,指的是美国1978年《国内税收法》新增的第401条K项条款规定的内容。按照这项条规,企业为员工建立专门独立的养老金账户,员工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不超过25%的资金存入该账户,同时企业会根据不同情况按一定比例为员工缴纳养老金。401K账户里的资金可根据员工自身的不同偏好进行不同的投资组合,并在退休之后,选择一次性领取、分次领取和转为存款等方式使用。
2.401K计划的最大优点——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401K计划之所以在美国有如此之高的普及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税收优惠政策。在此计划中,个人缴纳的款项是从应税毛收入中直接扣减的,从个人收入中直接转入401K账户;401K税前缴费的特点使得他们辛苦赚到的工资有更多的流向了自己的养老金账户而不用为了政府纳税,这不仅对个人是巨大的吸引力,对每年都要上缴大量税款的各企业来说,更是无法抗拒的实惠。[3]企业在员工每交1美元养老保险金的同时就要为员工缴纳0.25至1美元不等的匹配保险金,此举既可以为企业节省一笔不菲的所得税,还能够形成一项企业福利,有益于留住人才。同时,员工还可以对自己的401K账户资金进行投资理财,保证了这些养老金的收益和资金的保值。
二、 上海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
(一)上海养老问题严重
1.上海老龄化程度严重
2010年国家统计局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3019148人,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329840人,占常住人口的10.12%,远超过国际标准的7%。目前,上海每三个工作人员就要赡养两个退休老人。而随着计划生育和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大,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增长,上海的老龄化问题再加上少子化现象,只会日益严重,到了2020年,上海就会形成一个工作者赡养一个退休老人的局面,老龄化程度严重,“未富先老”现象大量涌现,养老压力巨大。
2.养老金缺口不断扩大
目前,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以及政府补贴等组成。[4]从2007年开始,上海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征缴收入便一直低于支出。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数据:2007年养老保险的基金缺口为49.55亿元;2008年,缺口上升至88.63亿元;2009年,这一数字是91.86亿元。由于中国的养老体系主要依靠基本的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在当中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所以政府的养老压力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5]测算结果表明,如果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10年后,上海可能将面临831亿元的养老金缺口,超过本年财政收入的10%。[6]
(二)上海现有养老保险体系发展不完善
1.社会基本养老体系发展缓慢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管理混乱。上海从2006年开始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试点,但是从2008年到2011年,个人账户的累计金额只是从102.22亿元增长到111.39亿元,增长几乎停滞,几乎只是利息的收入而已。不仅如此,养老保险账户的投资收益非常低,这些资金主要就是用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基金,近几年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收益率只有2%,在如此高通胀的情况下,根本没法谈对资金的实际价值进行保值增值。[7]
2.企业年金吸引力不够
对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来说,企业年金是解决社会养老的一大有力支柱,占社会养老保险金的三分之一。但是在我国,企业年金还存在诸多问题。
我国对企业年金并没有强制性,立法也十分滞后。在缺乏对企业吸引力较大的优惠面前,企业难以提起兴趣,何况企业还需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加上基本养老保险,整体缴费率已达40%,企业社会负担过重。
3.商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保险业发展历程曲折艰难,在初期发展阶段,由于运用营销手段时没有考虑到长期影响,导致在普通民众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使得大家一直对保险业敬而远之,购买保险的人数很少,对保险也有一定的误解。虽然理论上客观上,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养老形势严峻,商业养老保险应该是很有市场的,但是民众大多数还是依赖于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保险的密度、深度都很不尽如人意。[8]同时,中国的保险行业发展相较于银行、证券严重滞后,寡头垄断是使得保险公司不能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充分开发适合民众的产品,整个行业缺乏活力。[9]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