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学术论坛
作者:邵光学、刘娟来源:原创日期:2013-08-12人气:804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四大特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之处进行了简要概括。
(一)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首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实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实践中进行的。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得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结论。此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这实际上强调要在实践中建设社会主义。江泽民提出的“要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样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也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在创造性实践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前景。这都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
(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行动指南的重要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正确的理论尤其是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放的体系,随着实践的发展也会不断向前发展。只有继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发挥其指导实践的巨大作用,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三)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说明中国特色主义具有突出的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中国特有的模式,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符合中国的民族特色,立足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网络信息化迅猛发展,只有把握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特色,就是要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引领时代前沿,充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优势。总之,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才能经受住困难和考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表明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更加完善,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得到丰富和拓展。
(一)经济建设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没有经济的发展,不把蛋糕做大,缺乏雄厚的物质基础,其他方面的发展就缺乏物质条件。
(二)政治建设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障。必须健全民主,完善法治,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没有政治建设,就不可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没有一个以健全法制为保障的发展环境。其他建设也不可能顺利进行。
(三)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在当前,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动力系统的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
(四)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把社会建设放在战略高度,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其他建设健康发展的社会条件。
(五)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前提和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增长、和谐稳定、民生改善的汇聚点。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更不可能有高度的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深刻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
总之,“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内涵丰富、联系紧密,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领域,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五位一体”,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总布局,蕴涵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总目标,体现了社会要素与社会系统的统一,构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五位一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全面建设的总布局,蕴涵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与时代潮流的统一,构成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纲领;“五位一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的总布局,蕴涵着社会结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体现了社会结构关系与社会动力机制的统一,构成了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要更加主动地运用“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在规律,把各项建设的系统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构架,以文化建设为内核,以社会建设为依托,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环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首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实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实践中进行的。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得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结论。此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这实际上强调要在实践中建设社会主义。江泽民提出的“要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样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也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在创造性实践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前景。这都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
(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行动指南的重要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正确的理论尤其是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放的体系,随着实践的发展也会不断向前发展。只有继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发挥其指导实践的巨大作用,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三)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说明中国特色主义具有突出的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中国特有的模式,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符合中国的民族特色,立足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网络信息化迅猛发展,只有把握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特色,就是要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引领时代前沿,充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优势。总之,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才能经受住困难和考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表明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更加完善,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得到丰富和拓展。
(一)经济建设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没有经济的发展,不把蛋糕做大,缺乏雄厚的物质基础,其他方面的发展就缺乏物质条件。
(二)政治建设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障。必须健全民主,完善法治,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没有政治建设,就不可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没有一个以健全法制为保障的发展环境。其他建设也不可能顺利进行。
(三)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在当前,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动力系统的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
(四)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把社会建设放在战略高度,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其他建设健康发展的社会条件。
(五)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前提和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增长、和谐稳定、民生改善的汇聚点。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更不可能有高度的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深刻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
总之,“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内涵丰富、联系紧密,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领域,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五位一体”,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总布局,蕴涵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总目标,体现了社会要素与社会系统的统一,构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五位一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全面建设的总布局,蕴涵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与时代潮流的统一,构成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纲领;“五位一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的总布局,蕴涵着社会结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体现了社会结构关系与社会动力机制的统一,构成了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要更加主动地运用“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在规律,把各项建设的系统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构架,以文化建设为内核,以社会建设为依托,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环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