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的维护社会稳定功能——学术论坛
作者:刘子阳、薛忠义、刘舒、闵雪来源:原创日期:2013-08-13人气:1112
政治传播维护社会稳定功能的实质是政治信息通过有效传播,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表达和诉求得以充分实现,就为社会利益整合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必要条件。反之,政治传播不充分,各方的政治信息严重失衡,并出现沟通阻塞、迟滞等问题,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就会急剧凸显出来,社会稳定就会荡然无存。主要体现在扩大政治参与、实现有效社会控制和积极应对公共危机三个方面。
(一)扩大政治参与
在现代民主社会。政治参与是公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当重要的一环,而公众的政治参与程度与媒介的发达程度有着密切关系。媒介越发达,公众的政治参与程度越深入,对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也会越大。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传播事业还十分落后,公众参与政治的途径十分有限,而且有限的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也限制了公众参与政治的能力和限度。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传播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了解和获取政治信息。通过大众传媒积极主动参与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一方面改变和调整自己的政治行为;另一方面又不断获取新的政治知识和体验,加深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共识,从而有利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二)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
政党在政治传播中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和运转机制、掌握舆论主导权和提高对媒体的管理能力,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控制。
1、优化组织结构和运转机制
在新媒体不断涌现的今天,信息的传播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组织形式,它是与土地、资本、人才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的生产和配置方式通过网络通信技术而发生了彻底改变。短信、电邮、微博、博客、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提供了低成本、快捷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方式。就像中东政治动荡那样。潜在的社会动员能力已经增加了社会动荡的风险,加大了社会管理难度。“非对称博弈”在新的传播手段的运用下可以轻易实现,制作一条网络谣言很容易,但要化解其负面影响要耗费巨大的社会成本。中国共产党原有的组织结构和运转机制有很强优势,但也存在弱点。一是层级太多,信息传递速度慢且对信息的传递容易失真,对突发事件反应慢。目前中国共产党已有8000多万党员,形成统一意志和行动的难度比较大;二是横向沟通与合作比较困难。横向职能部门分工出现界限不清现象,内耗大。三是各级、各部门间信息配置不合理,信息短缺、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冗余现象并存,不适应信息社会的新要求。
2、掌握舆论主导权
执政党执政的有效性决定于民心的获得和认同。舆论引导可以传播价值观、凝聚民心、获取认同,从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现在的民众的生活方式、阅读习惯和社会规范已发生了变化。在传播多元化和多样化中要占据主导、争取主体,必须注重艺术宣传,在分众化中谋求共识,尊重舆论传播规律,保持舆论主导权。中国共产党擅长宣传动员工作,要保持这一政治优势,必须因时制变地完善宣传策略和战略,改变传统宣传话语体系,跳出传统宣传模式和思维,善于运用新话语体系和各种传播工具,提高主动阅读率,避免自说自话、自弹自唱,注重影响力和宣传实效。舆论引导要尽量保证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设置有吸引力的议程,争夺实际话语权和议程设置权。建立健全舆情收集、处理、分析、监督、反馈制度机制。加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和引导力,以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回应公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
3、提高对媒体的管理能力
当前,现有的信息网络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都是基于传统媒体的,管好信息网络和虚拟社会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还属于一个新课题。随着时代发展,有必要完善现有的信息网络机构设置,更新管理理念及模式以及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管理新媒体要有新的思路,采取新的方式,否则管理成本高昂,效果也不好,既要大量增加管理人员。还会压抑信息产业发展的活力,既会阻碍人民合法运用互联网行使表达、参与、监督的权利,也会堵塞民众通过互联网释放压力和负面情绪的重要作用,失去网络的监督功能和机制。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按照媒体发展的基本规律,引导媒体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提高党对媒体的有效管理。
(三)积极应对公共危机
在现代信息社会。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渠道方方面面、多种多样。而在经济社会转型期,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公共危机频频发生。作为执政党必须通过有效的政治传播积极应对具有非预期性、巨大的危险性、紧迫性、不确定性等特征的公共危机。
1、提高获取公共危机事件信息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有效治理公共危机事件的前提就是能够真实科学地第一时间获取到公共危机信息。现代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治理都需要媒体的报道,媒体能够将信息传递给民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谣言,避免信息失真,从而帮助党和政府传递信息,协助治理危机者进行危机应急、预防和恢复。因此,要加强党和政府对媒体的管理和导向。
2、在处理公共危机过程中做到信息公开
时代核心的政治问题是如何预防作为现代化内在组成部分的风险和灾害,从技术的进步到制度的涉及,从科学发明到某种理念的确立,都有可能把人类带到风险的边缘。因此,在面临公共危机的时刻。必须及时有效的向社会大众传播和披露事实的真相,尽最大的努力和可能做到信息公开。信息的公开不仅是公众知情权实现的重要方式,也是公众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后党和政府积极有效参与危机事件处置的前提。公共危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使得民众和整个社会处于一个非常紧张的状态之中,社会对于危机信息的需求会增多,如果信息被封锁或传播速度慢,民众无从知晓真相,那么谣言就会趁机散播开来,局势有可能扩大甚至失控。谣言不一定止于智者,但谣言止于公开。因此,当公共危机发生的时候,应该立即启动新闻舆论应急机制,让民众知晓真相。可见,政治传播在风险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起到有效化解公共危机,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历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在全社会进行全方位的动员,同时也需要按照一定的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政治传播在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冲突和矛盾逐渐凸显出来,这些问题固然是渐进式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政治传播是可以充分实现意见表达和沟通的。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传播的政党形象塑造功能、进行宣传教育功能和维护社会稳定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在党与社会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更好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扩大政治参与
在现代民主社会。政治参与是公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当重要的一环,而公众的政治参与程度与媒介的发达程度有着密切关系。媒介越发达,公众的政治参与程度越深入,对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也会越大。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传播事业还十分落后,公众参与政治的途径十分有限,而且有限的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也限制了公众参与政治的能力和限度。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传播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了解和获取政治信息。通过大众传媒积极主动参与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一方面改变和调整自己的政治行为;另一方面又不断获取新的政治知识和体验,加深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共识,从而有利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二)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
政党在政治传播中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和运转机制、掌握舆论主导权和提高对媒体的管理能力,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控制。
1、优化组织结构和运转机制
在新媒体不断涌现的今天,信息的传播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组织形式,它是与土地、资本、人才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的生产和配置方式通过网络通信技术而发生了彻底改变。短信、电邮、微博、博客、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提供了低成本、快捷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方式。就像中东政治动荡那样。潜在的社会动员能力已经增加了社会动荡的风险,加大了社会管理难度。“非对称博弈”在新的传播手段的运用下可以轻易实现,制作一条网络谣言很容易,但要化解其负面影响要耗费巨大的社会成本。中国共产党原有的组织结构和运转机制有很强优势,但也存在弱点。一是层级太多,信息传递速度慢且对信息的传递容易失真,对突发事件反应慢。目前中国共产党已有8000多万党员,形成统一意志和行动的难度比较大;二是横向沟通与合作比较困难。横向职能部门分工出现界限不清现象,内耗大。三是各级、各部门间信息配置不合理,信息短缺、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冗余现象并存,不适应信息社会的新要求。
2、掌握舆论主导权
执政党执政的有效性决定于民心的获得和认同。舆论引导可以传播价值观、凝聚民心、获取认同,从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现在的民众的生活方式、阅读习惯和社会规范已发生了变化。在传播多元化和多样化中要占据主导、争取主体,必须注重艺术宣传,在分众化中谋求共识,尊重舆论传播规律,保持舆论主导权。中国共产党擅长宣传动员工作,要保持这一政治优势,必须因时制变地完善宣传策略和战略,改变传统宣传话语体系,跳出传统宣传模式和思维,善于运用新话语体系和各种传播工具,提高主动阅读率,避免自说自话、自弹自唱,注重影响力和宣传实效。舆论引导要尽量保证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设置有吸引力的议程,争夺实际话语权和议程设置权。建立健全舆情收集、处理、分析、监督、反馈制度机制。加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和引导力,以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回应公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
3、提高对媒体的管理能力
当前,现有的信息网络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都是基于传统媒体的,管好信息网络和虚拟社会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还属于一个新课题。随着时代发展,有必要完善现有的信息网络机构设置,更新管理理念及模式以及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管理新媒体要有新的思路,采取新的方式,否则管理成本高昂,效果也不好,既要大量增加管理人员。还会压抑信息产业发展的活力,既会阻碍人民合法运用互联网行使表达、参与、监督的权利,也会堵塞民众通过互联网释放压力和负面情绪的重要作用,失去网络的监督功能和机制。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按照媒体发展的基本规律,引导媒体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提高党对媒体的有效管理。
(三)积极应对公共危机
在现代信息社会。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渠道方方面面、多种多样。而在经济社会转型期,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公共危机频频发生。作为执政党必须通过有效的政治传播积极应对具有非预期性、巨大的危险性、紧迫性、不确定性等特征的公共危机。
1、提高获取公共危机事件信息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有效治理公共危机事件的前提就是能够真实科学地第一时间获取到公共危机信息。现代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治理都需要媒体的报道,媒体能够将信息传递给民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谣言,避免信息失真,从而帮助党和政府传递信息,协助治理危机者进行危机应急、预防和恢复。因此,要加强党和政府对媒体的管理和导向。
2、在处理公共危机过程中做到信息公开
时代核心的政治问题是如何预防作为现代化内在组成部分的风险和灾害,从技术的进步到制度的涉及,从科学发明到某种理念的确立,都有可能把人类带到风险的边缘。因此,在面临公共危机的时刻。必须及时有效的向社会大众传播和披露事实的真相,尽最大的努力和可能做到信息公开。信息的公开不仅是公众知情权实现的重要方式,也是公众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后党和政府积极有效参与危机事件处置的前提。公共危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使得民众和整个社会处于一个非常紧张的状态之中,社会对于危机信息的需求会增多,如果信息被封锁或传播速度慢,民众无从知晓真相,那么谣言就会趁机散播开来,局势有可能扩大甚至失控。谣言不一定止于智者,但谣言止于公开。因此,当公共危机发生的时候,应该立即启动新闻舆论应急机制,让民众知晓真相。可见,政治传播在风险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起到有效化解公共危机,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历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在全社会进行全方位的动员,同时也需要按照一定的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政治传播在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冲突和矛盾逐渐凸显出来,这些问题固然是渐进式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政治传播是可以充分实现意见表达和沟通的。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传播的政党形象塑造功能、进行宣传教育功能和维护社会稳定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在党与社会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更好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