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社会主义视阈下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路径探析——学术论坛
作者:薛凤伟、李安增来源:原创日期:2013-08-14人气:726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如何适时地进行理论创新,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机与活力,这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解决的重要政治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新形势科学总结建国60多年来历史经验的产物,但同时也是历代领导核心以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其他国家尤其是苏联模式的教训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结果。梳理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跃迁。总结其理论创新的路径和规律,元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推进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从“超阶段论”的“左”倾路线到初级阶段论的求实路线的转换
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需要合适的模式和路径,但无论对于苏联还是中国而言,选择合适路径的基点是必须首先准确把握本国国情,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恩格斯曾说过:“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上。”很显然,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明显违背了这一前提。长期以来,苏共对苏联所处发展阶段的认识以及以此为基础制订的路线都是脱离苏联国情的,总是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1936年,斯大林依据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而非生产力的标准,宣布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建成了社会主义。两年多以后,他在联共(布)十八大上,又宣布苏联已进入了“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阶段”,苏联的任务是“向共产主义前进”。此时联共(布)十八大决议列举的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人均重要工业品产量方面的比较数字表明,苏联不仅远远落后于美国,而且也仅为英国、德国和法国的1/2或1/3。反法西斯战争一结束,斯大林又认为苏联实现共产主义是可能的,而且一定会实现。急于在一国实现共产主义,结果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欲速则不达。此后,苏共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总路线历经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尽管在很多方面作了重要调整,但其主要之点均未作根本改变。譬如,赫鲁晓夫196i年提出用20年时间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认为苏联已处于“发达社会主义”阶段;戈尔巴乔夫上任后,虽然在1986年使用了“发展中社会主义”的提法,但这一估计并没有成为苏共制定政治路线的依据。总的来看,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贯彻了一条“超阶段论”的“左”倾路线。
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也曾发生过超越和混淆社会发展阶段的错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时,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比较清醒的。他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嗍’但是,在“大跃进”战略酝酿和实施过程中。毛泽东又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可以加速建成,甚至可以大大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把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混同于过渡时期。这种“左”的思想,一方面把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混为一谈,断言这两阶段的主要矛盾都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另一方面又把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看作是一个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过程,企图超越阶段地破除以按劳分配和等价原则为内容的“资产阶级法权”,使中国的经济发展陷于停滞。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他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构想的从发达资本主义过渡而来的社会主义,而是建立在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文化不发达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基础上,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虽然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但却不能跨越前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巨大的生产力“沟壑”,不能跨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所以,“现在虽说我们也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他强调:“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中国共产党根据邓小平的有关思想,中共十三大提出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第一次全面、深入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具有的特定内涵、社会矛盾以及在当时的历史任务和历史地位。正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由此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由此创立并不断完善。此后,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准确地把握时代的主题和面临的挑战,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建立了更加科学的发展思路。
一、从“超阶段论”的“左”倾路线到初级阶段论的求实路线的转换
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需要合适的模式和路径,但无论对于苏联还是中国而言,选择合适路径的基点是必须首先准确把握本国国情,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恩格斯曾说过:“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上。”很显然,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明显违背了这一前提。长期以来,苏共对苏联所处发展阶段的认识以及以此为基础制订的路线都是脱离苏联国情的,总是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1936年,斯大林依据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而非生产力的标准,宣布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建成了社会主义。两年多以后,他在联共(布)十八大上,又宣布苏联已进入了“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阶段”,苏联的任务是“向共产主义前进”。此时联共(布)十八大决议列举的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人均重要工业品产量方面的比较数字表明,苏联不仅远远落后于美国,而且也仅为英国、德国和法国的1/2或1/3。反法西斯战争一结束,斯大林又认为苏联实现共产主义是可能的,而且一定会实现。急于在一国实现共产主义,结果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欲速则不达。此后,苏共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总路线历经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尽管在很多方面作了重要调整,但其主要之点均未作根本改变。譬如,赫鲁晓夫196i年提出用20年时间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认为苏联已处于“发达社会主义”阶段;戈尔巴乔夫上任后,虽然在1986年使用了“发展中社会主义”的提法,但这一估计并没有成为苏共制定政治路线的依据。总的来看,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贯彻了一条“超阶段论”的“左”倾路线。
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也曾发生过超越和混淆社会发展阶段的错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时,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比较清醒的。他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嗍’但是,在“大跃进”战略酝酿和实施过程中。毛泽东又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可以加速建成,甚至可以大大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把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混同于过渡时期。这种“左”的思想,一方面把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混为一谈,断言这两阶段的主要矛盾都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另一方面又把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看作是一个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过程,企图超越阶段地破除以按劳分配和等价原则为内容的“资产阶级法权”,使中国的经济发展陷于停滞。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他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构想的从发达资本主义过渡而来的社会主义,而是建立在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文化不发达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基础上,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虽然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但却不能跨越前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巨大的生产力“沟壑”,不能跨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所以,“现在虽说我们也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他强调:“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中国共产党根据邓小平的有关思想,中共十三大提出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第一次全面、深入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具有的特定内涵、社会矛盾以及在当时的历史任务和历史地位。正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由此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由此创立并不断完善。此后,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准确地把握时代的主题和面临的挑战,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建立了更加科学的发展思路。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