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分配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分析及对策建议——改革与战略
作者:李楠来源:原创日期:2013-08-27人气:925
国民收入分配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的分配比例和相互关系。国民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关系到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知识和思想道德等素质的提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收入水平是影响人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促进人用于自身发展的资本的积累,进而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进一步提高人的能力、素质并满足需求。收入水平过低,无法形成现实的购买力,就会在教育、医疗、住房等资源享有上受限,人的发展水平很难提高。可以说,收入水平是决定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提高收人、完善收入分配是提高人的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
一、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从而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人的发展水平也有了显著进步。扣除价格因素,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增长了9.65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9.54倍。从图-1可以看出,1991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700元,步入快速增长阶段。1994年增幅明显,名义增速达到了35.7%。到1997年,年可支配收入已经上涨到5000元。2006年,年收入以每年约2000元的速度上涨,年收入超过1000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1978年仅有133.6元,1994年突破1000元达到1221元,名义增长速度也达到了32.49%的历史高位。2010年,达到5919元,涨幅也超过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虽然我国居民收入总水平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其占GDP比重低、分配格局不合理、收入差距过大等突出问题还非常明显。
(一)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
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从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1985年的56.2%下降为1997年的55%,到2007年的43.42%,再到2010年的40.6%,25年下降了15.6个百分点。与其他国家的同时期发展历程相比,我国的居民最终分配比率是较低的,并呈下降趋势。其次,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二次分配中的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四大块加在一起,2010年是26484.82亿元,占整个财政支出的29.47%,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这四大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的百分比会达到50%以上。这说明我国二次分配也显失公正。
(二)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2001-2010年,GDP年均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7%和7.0%,分别比GDP年均增长率低0.8和3.5个百分点。1993-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由4349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增长速度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当前国民收入的最终分配格局是“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致使居民最终分配比率不断下降。
(三)收入差距大
当前,我国存在着高低收入者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的社会问题。197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317,自2000年开始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4年超过了0.465,2006年达到了0.496。2010年,新华社两位研究员更判断我国的基尼系数实际上已超过了0.5。而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欧洲与日本的基尼系数也不过在0.24-0.36之间。从城乡差距来看,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1:1扩大到了3.3:1,远远超过世界上2:1左右的一般水平;从行业收入差距来看,中国收入最高与最低的行业相差15倍,国企高管的平均收入和社会平均收入更是相差128倍。
不仅国内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大,跟国外比收入差距更是明显。从中国与发达国家小时工资水平比较看,中国远低于欧美国家水平。
落后的收入水平、较大的收入差距,使经济的发展成了以牺牲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
二、国民收入分配失衡的原因
在初次分配时,由于相关体制的不完善,形成了运用非市场化的方式获得财富和权力的既得利益集团。而这些既得利益者获得收入的能力远远超过了其他社会成员,造成了收入分配不平衡的现象。而且,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会形成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马太效应”。在再次分配时对于高收入的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某些形式的转移支付制度明显向高收入人群倾斜等也再次扩大了收入分化差距。如石油、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由于政府不允许其他渠道进入,其垄断利润通常会很高,从业者收入水平也远远高于一般行业;再分配调节时,垄断行业又通过土地租、资源租、价格租、利息租、政府补贴、分红租、税收返回等形式,获得巨额垄断租金。这造成了垄断行业收入畸高、效率的缺失和腐败等问题的存在,也严重影响社会的公平正义。
从思想认识来说,对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工具理性占据主导地位而忽视了价值理性,丧失了社会、伦理、人文、情感应有的关怀,导致了某种社会性的价值倾斜、道德感的稀薄,致使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利己主义至上,分配结构畸形,社会发展失衡。此外,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资本利润侵蚀劳动报酬。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都与此直接相关。因此,矫正社会失衡,建立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一、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从而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人的发展水平也有了显著进步。扣除价格因素,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增长了9.65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9.54倍。从图-1可以看出,1991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700元,步入快速增长阶段。1994年增幅明显,名义增速达到了35.7%。到1997年,年可支配收入已经上涨到5000元。2006年,年收入以每年约2000元的速度上涨,年收入超过1000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1978年仅有133.6元,1994年突破1000元达到1221元,名义增长速度也达到了32.49%的历史高位。2010年,达到5919元,涨幅也超过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虽然我国居民收入总水平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其占GDP比重低、分配格局不合理、收入差距过大等突出问题还非常明显。
(一)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
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从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1985年的56.2%下降为1997年的55%,到2007年的43.42%,再到2010年的40.6%,25年下降了15.6个百分点。与其他国家的同时期发展历程相比,我国的居民最终分配比率是较低的,并呈下降趋势。其次,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二次分配中的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四大块加在一起,2010年是26484.82亿元,占整个财政支出的29.47%,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这四大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的百分比会达到50%以上。这说明我国二次分配也显失公正。
(二)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2001-2010年,GDP年均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7%和7.0%,分别比GDP年均增长率低0.8和3.5个百分点。1993-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由4349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增长速度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当前国民收入的最终分配格局是“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致使居民最终分配比率不断下降。
(三)收入差距大
当前,我国存在着高低收入者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的社会问题。197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317,自2000年开始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4年超过了0.465,2006年达到了0.496。2010年,新华社两位研究员更判断我国的基尼系数实际上已超过了0.5。而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欧洲与日本的基尼系数也不过在0.24-0.36之间。从城乡差距来看,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1:1扩大到了3.3:1,远远超过世界上2:1左右的一般水平;从行业收入差距来看,中国收入最高与最低的行业相差15倍,国企高管的平均收入和社会平均收入更是相差128倍。
不仅国内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大,跟国外比收入差距更是明显。从中国与发达国家小时工资水平比较看,中国远低于欧美国家水平。
落后的收入水平、较大的收入差距,使经济的发展成了以牺牲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
二、国民收入分配失衡的原因
在初次分配时,由于相关体制的不完善,形成了运用非市场化的方式获得财富和权力的既得利益集团。而这些既得利益者获得收入的能力远远超过了其他社会成员,造成了收入分配不平衡的现象。而且,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会形成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马太效应”。在再次分配时对于高收入的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某些形式的转移支付制度明显向高收入人群倾斜等也再次扩大了收入分化差距。如石油、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由于政府不允许其他渠道进入,其垄断利润通常会很高,从业者收入水平也远远高于一般行业;再分配调节时,垄断行业又通过土地租、资源租、价格租、利息租、政府补贴、分红租、税收返回等形式,获得巨额垄断租金。这造成了垄断行业收入畸高、效率的缺失和腐败等问题的存在,也严重影响社会的公平正义。
从思想认识来说,对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工具理性占据主导地位而忽视了价值理性,丧失了社会、伦理、人文、情感应有的关怀,导致了某种社会性的价值倾斜、道德感的稀薄,致使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利己主义至上,分配结构畸形,社会发展失衡。此外,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资本利润侵蚀劳动报酬。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都与此直接相关。因此,矫正社会失衡,建立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