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国民收入分配,加快人的发展的对策建议——改革与战略
作者:李楠来源:原创日期:2013-08-27人气:1418
当前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仅因为居民收入占比过小,还因为对人的发展重视不够,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忽视以人为本和社会公平。因此,必须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出发,探索方法,寻求促进社会公平、经济增长和人的价值的实现。
(一)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继续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公共服务政府职能法治化,从立法的高度对政府职能进行规划和设计,使政府逐步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比重,每年新增财力的主要部分应当投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随财政收入增长而逐步增长的机制,确保政府基本公共服务预算支出增长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探索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发挥横向支付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采用政府购买、管理合同外包、特许经营、优惠政策等方式,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和社会充分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动态监测体系,加强体系监测和监管。探索建立由行业专家组成的第三方独立的公共服务评估机制,考核评估服务提供者的绩效。
(二)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1.增加工资收入。积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坚持工资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适时调节最低工资标准,稳步提高工资收入尤其是城乡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制度,研究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实施方案。
2.增加财产性经营收入。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特别是成熟的产权制度、资本市场和金融创新,从财产性收入的不断增进中富裕起来。国家优质资源、优质资产向民间开放;大力培植能有效地把社会财富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现代职业资本经营者;加快发展信托投资中介业,完善投资制度和政策法规;抑制投机性投资;增强社会公共保障体系的增值能力和发展实力,夯实群众的社会保障基础。
3.增加社会保障补助收入。实施公共预算制度改革,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农村和城市低收入者转移支付的力度,提高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收入水平。充分利用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以及其他转移支付等再分配手段,加大政府收入向居民收入转移的力度。完善预算编制、审查、批准和监督的体系,增强公共财政透明度和公平性,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三)规范政府收入
目前,大量的中低收入人群不但要缴纳所得税,还要承受商品流转产生的消费税和厂商转接的增值税;高收入阶层却可以把税收转嫁为成本,实现合理避税。这样,不仅不能体现税收调节器的作用,税收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也大打折扣。因此,要尽快实现税收转型,调整税收结构,减轻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形成以减税为主、增税为辅的税收政策。减免间接税,特别是降低增值税税率和调整消费税征税范围,促进中产人群的发展和壮大。适时开征环境税、奢侈税和奢侈品消费税、遗产税。通过“劫富济贫”的税收调节手段来实现收入分配调节。
(四)控制垄断收入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消除垄断收入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在宪法框架内明晰产权关系,确认全民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建议将国有资产的租金收益、利润增值,优先用于社会保障,加大反哺全民的力度。在垄断行业和自然垄断行业的非垄断业务,通过管制改革,降低进入壁垒,引入竞争机制,逐步降低垄断程度;对垄断部门的收入加强监管,取缔违法收入,限制过高收入;增加垄断部门收入分配透明度,扩大对于垄断部门监督的公众参与,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有效监督与制约垄断收入的体制机制。
(五)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针对社会道德层面的扭曲,应强化利益引导,着力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利益协调机制。加强人的道德属性和社会属性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言谈品行、人格追求和伦理情趣。强化约束,规范人们获取利益的行为,引导人们合理设定利益目标、自觉调整利益需求、妥善处理利益关系。强化利益调节,着力调整不同利益群体和个人之问的利益关系、着力缩小利益分配差距。
(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城乡居民增收
一、二产业强国,第三产业富民。发展第三产业,不仅对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和可持续性需求有积极意义,而且也是发挥人的自身潜能、实现人的自身价值的平台。无论是处于生产制造业前端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还是处于后端的品牌培育、市场营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的中间投入,尤其是创意产业,更能发挥人的潜能和价值。随着中国下一阶段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过去那种以物质资源的硬性要素投入为主的模式,将向以服务等软性要素投入为主的模式转变。这不仅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也是人的自身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应大力依托优势资源,着力提高物流、金融、旅游、文化、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居民增收。
(七)提高教育水平,发展人力资源
提高人的发展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人的教育水平,发展人力资源。一是大力发展各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制定完善政府对教育投入政策。制定各类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并根据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二是大力破除影响人才进入和作用发挥的政策性障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三是要下大力气努力培养扎根本土的创新型人才,尤其是中青年后备军的培养。着力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通过设置青年科研人员培养经费,挑选有上进心、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青年科研人员,多提供交流、学习机会,制定培养计划,打造青年人才培养体系。四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重视老年教育,倡导全民学习,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逐步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建设开放、便捷的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创造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一)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继续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公共服务政府职能法治化,从立法的高度对政府职能进行规划和设计,使政府逐步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比重,每年新增财力的主要部分应当投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随财政收入增长而逐步增长的机制,确保政府基本公共服务预算支出增长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探索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发挥横向支付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采用政府购买、管理合同外包、特许经营、优惠政策等方式,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和社会充分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动态监测体系,加强体系监测和监管。探索建立由行业专家组成的第三方独立的公共服务评估机制,考核评估服务提供者的绩效。
(二)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1.增加工资收入。积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坚持工资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适时调节最低工资标准,稳步提高工资收入尤其是城乡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制度,研究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实施方案。
2.增加财产性经营收入。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特别是成熟的产权制度、资本市场和金融创新,从财产性收入的不断增进中富裕起来。国家优质资源、优质资产向民间开放;大力培植能有效地把社会财富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现代职业资本经营者;加快发展信托投资中介业,完善投资制度和政策法规;抑制投机性投资;增强社会公共保障体系的增值能力和发展实力,夯实群众的社会保障基础。
3.增加社会保障补助收入。实施公共预算制度改革,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农村和城市低收入者转移支付的力度,提高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收入水平。充分利用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以及其他转移支付等再分配手段,加大政府收入向居民收入转移的力度。完善预算编制、审查、批准和监督的体系,增强公共财政透明度和公平性,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三)规范政府收入
目前,大量的中低收入人群不但要缴纳所得税,还要承受商品流转产生的消费税和厂商转接的增值税;高收入阶层却可以把税收转嫁为成本,实现合理避税。这样,不仅不能体现税收调节器的作用,税收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也大打折扣。因此,要尽快实现税收转型,调整税收结构,减轻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形成以减税为主、增税为辅的税收政策。减免间接税,特别是降低增值税税率和调整消费税征税范围,促进中产人群的发展和壮大。适时开征环境税、奢侈税和奢侈品消费税、遗产税。通过“劫富济贫”的税收调节手段来实现收入分配调节。
(四)控制垄断收入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消除垄断收入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在宪法框架内明晰产权关系,确认全民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建议将国有资产的租金收益、利润增值,优先用于社会保障,加大反哺全民的力度。在垄断行业和自然垄断行业的非垄断业务,通过管制改革,降低进入壁垒,引入竞争机制,逐步降低垄断程度;对垄断部门的收入加强监管,取缔违法收入,限制过高收入;增加垄断部门收入分配透明度,扩大对于垄断部门监督的公众参与,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有效监督与制约垄断收入的体制机制。
(五)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针对社会道德层面的扭曲,应强化利益引导,着力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利益协调机制。加强人的道德属性和社会属性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言谈品行、人格追求和伦理情趣。强化约束,规范人们获取利益的行为,引导人们合理设定利益目标、自觉调整利益需求、妥善处理利益关系。强化利益调节,着力调整不同利益群体和个人之问的利益关系、着力缩小利益分配差距。
(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城乡居民增收
一、二产业强国,第三产业富民。发展第三产业,不仅对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和可持续性需求有积极意义,而且也是发挥人的自身潜能、实现人的自身价值的平台。无论是处于生产制造业前端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还是处于后端的品牌培育、市场营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的中间投入,尤其是创意产业,更能发挥人的潜能和价值。随着中国下一阶段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过去那种以物质资源的硬性要素投入为主的模式,将向以服务等软性要素投入为主的模式转变。这不仅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也是人的自身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应大力依托优势资源,着力提高物流、金融、旅游、文化、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居民增收。
(七)提高教育水平,发展人力资源
提高人的发展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人的教育水平,发展人力资源。一是大力发展各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制定完善政府对教育投入政策。制定各类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并根据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二是大力破除影响人才进入和作用发挥的政策性障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三是要下大力气努力培养扎根本土的创新型人才,尤其是中青年后备军的培养。着力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通过设置青年科研人员培养经费,挑选有上进心、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青年科研人员,多提供交流、学习机会,制定培养计划,打造青年人才培养体系。四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重视老年教育,倡导全民学习,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逐步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建设开放、便捷的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创造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