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改革与战略
作者:胡绍雨来源:原创日期:2013-08-31人气:740
(一)就业问题
每年我国新增加的劳动力和现有的失业人员总数高达2000万人,在目前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就业弹性的约束之下,每年新增加的岗位仅800万个左右,劳动力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一类是农民。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需向非农领域转移,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十分巨大。全国大约有3000万的农民失地,失地的农民会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种转移将会减少农业就业机会高达上千万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已着手认真研究采取对策。
另一类是学生。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摆在教育部门面前的重要议题,部分高中毕业生没有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而走向社会,高校扩招后每年的大学毕业生达上千万人,从而造成了社会青年和大学生就业难,这不是一个短期可以攻克的问题。
还有一类是城市居民。随着城镇新增劳动力,目前的下岗失业人员也在不断增加,每年需要就业的待岗人员高达2000万人,因而,岗位的紧缺造成了城市劳动力找工作的缺口增大。
(二)社会分配不公
在当前大多数的社会分配的实证分析中,都采用基尼系数分析工具,并以此来描述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存在,并具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根据测算,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8年为0.424,2010年为0.457。根据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0.4以上表示收入绝对不平等。按此标准来计算,我国已进入绝对不平等区间。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的贫富差距已经越来越严重,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相差30倍。
我国社会分配不公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歧视。这主要体现在计划经济早期的城乡分割体制。在城乡经济一体化逐步形成的趋势下,原有体制中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身份性歧视并没有被完全改变,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农民在社会分配方面,仍然受到相当程度的歧视对待。二是缺少一种劳资协调保障机制,民众缺乏表达诉求力。虽然按劳分配依然被强调为主体地位,但相应的体制设计还不是很完善,甚至有些方面存在严重“缺位”现象。特别是劳动者集体谈判的权利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劳动要素在参与分配过程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三是垄断行业对社会分配的扭曲。行政性垄断实际上是从计划经济时期的部门行业里演变而来的。这是目前我国行业之间社会分配差距过大的最根本原因,也是对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关系的重大扭曲。四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影响。相对于经济市场化进程而言,政府职能转变还仅仅是初步的,集中表现在政府的缺位、错位以及越位。目前社会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住房以及社会保障等问题,是其中一些突出的表现。
(三)城乡差别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一个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紧密相关联的基础性问题。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均衡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引来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关注。其中,城乡差别包括收入、医疗、教育、消费、就业以及政府的公共投入等方面的差距。在农民的纯收入之外,有一部分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如果把这部分扣除,城乡收入差距又会明显增大。所以说,城乡的居民收入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多种惠农政策,但城乡之间的收入比例依然在3.21:1。因而,建设和谐社会中,怎样去缩小城乡差距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生产安全问题
随着企业的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为了参与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企业只注重短期效应,“重生产轻安全”,导致企业出现管理涣散,事故隐患不断增多,事故频繁发生。这样不仅造成了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重大损失,而且还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政府的改革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而安全生产是促进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不能忽视生产安全问题,要及早防范。
每年我国新增加的劳动力和现有的失业人员总数高达2000万人,在目前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就业弹性的约束之下,每年新增加的岗位仅800万个左右,劳动力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一类是农民。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需向非农领域转移,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十分巨大。全国大约有3000万的农民失地,失地的农民会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种转移将会减少农业就业机会高达上千万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已着手认真研究采取对策。
另一类是学生。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摆在教育部门面前的重要议题,部分高中毕业生没有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而走向社会,高校扩招后每年的大学毕业生达上千万人,从而造成了社会青年和大学生就业难,这不是一个短期可以攻克的问题。
还有一类是城市居民。随着城镇新增劳动力,目前的下岗失业人员也在不断增加,每年需要就业的待岗人员高达2000万人,因而,岗位的紧缺造成了城市劳动力找工作的缺口增大。
(二)社会分配不公
在当前大多数的社会分配的实证分析中,都采用基尼系数分析工具,并以此来描述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存在,并具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根据测算,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8年为0.424,2010年为0.457。根据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0.4以上表示收入绝对不平等。按此标准来计算,我国已进入绝对不平等区间。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的贫富差距已经越来越严重,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相差30倍。
我国社会分配不公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歧视。这主要体现在计划经济早期的城乡分割体制。在城乡经济一体化逐步形成的趋势下,原有体制中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身份性歧视并没有被完全改变,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农民在社会分配方面,仍然受到相当程度的歧视对待。二是缺少一种劳资协调保障机制,民众缺乏表达诉求力。虽然按劳分配依然被强调为主体地位,但相应的体制设计还不是很完善,甚至有些方面存在严重“缺位”现象。特别是劳动者集体谈判的权利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劳动要素在参与分配过程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三是垄断行业对社会分配的扭曲。行政性垄断实际上是从计划经济时期的部门行业里演变而来的。这是目前我国行业之间社会分配差距过大的最根本原因,也是对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关系的重大扭曲。四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影响。相对于经济市场化进程而言,政府职能转变还仅仅是初步的,集中表现在政府的缺位、错位以及越位。目前社会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住房以及社会保障等问题,是其中一些突出的表现。
(三)城乡差别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一个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紧密相关联的基础性问题。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均衡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引来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关注。其中,城乡差别包括收入、医疗、教育、消费、就业以及政府的公共投入等方面的差距。在农民的纯收入之外,有一部分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如果把这部分扣除,城乡收入差距又会明显增大。所以说,城乡的居民收入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多种惠农政策,但城乡之间的收入比例依然在3.21:1。因而,建设和谐社会中,怎样去缩小城乡差距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生产安全问题
随着企业的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为了参与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企业只注重短期效应,“重生产轻安全”,导致企业出现管理涣散,事故隐患不断增多,事故频繁发生。这样不仅造成了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重大损失,而且还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政府的改革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而安全生产是促进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不能忽视生产安全问题,要及早防范。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