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LS模型下苏州市用工荒问题的实证分析——改革与战略
作者:王晓东来源:原创日期:2013-09-02人气:1211
一、引言
用工荒主要是部分行业面对用工需求增加的时候,想招人却又招不到人的现象。这一现象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影响十分明显。苏州市是江苏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面对用工荒,行业内部自然影响很大。自2009年3月以来,苏州市也颇受用工荒现象的困扰。进入2011年,这一现象尤为突出。截至2011年10月,苏州市企业用工缺口在30万~40万人之间。在苏州市昆山,最夸张的一幕是.为了抢人,同一集团两个工厂的人事经理竟然派车到厂门口拦截已经面试好的操作工。其实,企业招不到员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给一些企业在短时间内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梁惠兰,2006)。这种现象的背后蕴涵着一定的经济学原因。焦建华(2011)认为,用工荒的产生主要源自于中国产业结构的滞后,产业结构一旦升级,用工荒也就自然解决了。黄晶(2008)认为。中国的用工荒实为“技工荒”,中国劳动力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依旧没有改变。钮友宁(2011)认为.只有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城镇就业的适应能力,才能有效缓解用工荒。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笔者认为,苏州市出现的用工荒,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中,伴随着物价持续上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务工人员对城市生活缺乏信心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二、苏州市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2011年苏州市工业总产值3.2104万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01.3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80倍,经济总量翻了八番多。1979~2011年,苏州市的GDP增长速度平均为15.4%(罗国莲,2012)。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也呈现出显著的特征。苏州市有“制造业城市”的称号,第二产业比重相当大,外商来苏州市投资大部分看中的就是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优越的人文环境。2011年,外商来苏州市投资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76.8%和20.2%.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高新产业和传统产业同时并存,纳米技术、电子通信、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纺织业等传统产业规模都比较大,从趋势上看,高新技术产业的上升势头非常明显;第三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但与苏州市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还有一定距离(顾海峰,2010)。
就2011年苏州市三大产业增加值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较低;第三产业增长最快,其中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了7%。从2011年苏州市各行业生产总值来看,产业结构的升级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仅从这三大产业的增加值来看,还无法对产业结构升级同用工荒问题的关系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就业效应得出结论。所以,在下文中将做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三、样本及数据的选取说明
(一)变量的选取和用工荒模型的确定
在对用工荒变量选取的过程中,考虑到多方因素,首先设定一个名词——“用工缺口率”,并建立一个表示用工缺口率、物价上涨率和新兴产业占传统产业的比率、农民工信心指数相关的数学模型。用工荒的表达形式可用公式(1)来表示。
式(1)中,Yt表示用工缺口率,x1表示物价上涨率,X2表示高新产业产值与传统产业产值的比率,x3表示民工信心指数,ε表示随机误差。
(二)有关数据的来源和变量的解释说明
为了较为真实准确地反映2011年苏州市用工荒的缺口状况,笔者根据苏州市统计局官方提供的数据(2011.2-2011,12)来进行实证分析。
1.用工荒缺口率Yt。由于苏州市各大产业之间的用工缺口均不一样,本文的数据主要根据苏州市各制造行业的人事部门有关统计结果和以发放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
2.物价上涨率X1。笔者主要选用苏州市统计局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以居民价格消费总指数为样本,主要包括服务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包括食品类、烟酒及用品、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与维修服务、医疗保健与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房价上涨指数不包括在内。以此来计算物价上涨率。
3.高新产业产值与传统产业产值的比率X2。笔者主要考虑高新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对苏州市用工荒问题的解决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一比率越高,说明产业结构升级已趋于完美;反之,则还有待加强。
4.民工信心指数x3。大部分务工人员在苏州市并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找到的工作不是特别称心如意。为了考查务工人员在苏州市打工的心理满足程度,笔者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了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工资收入和工作环境等因素,分析广大农民工在苏州市打工的信心程度。
用工荒主要是部分行业面对用工需求增加的时候,想招人却又招不到人的现象。这一现象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影响十分明显。苏州市是江苏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面对用工荒,行业内部自然影响很大。自2009年3月以来,苏州市也颇受用工荒现象的困扰。进入2011年,这一现象尤为突出。截至2011年10月,苏州市企业用工缺口在30万~40万人之间。在苏州市昆山,最夸张的一幕是.为了抢人,同一集团两个工厂的人事经理竟然派车到厂门口拦截已经面试好的操作工。其实,企业招不到员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给一些企业在短时间内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梁惠兰,2006)。这种现象的背后蕴涵着一定的经济学原因。焦建华(2011)认为,用工荒的产生主要源自于中国产业结构的滞后,产业结构一旦升级,用工荒也就自然解决了。黄晶(2008)认为。中国的用工荒实为“技工荒”,中国劳动力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依旧没有改变。钮友宁(2011)认为.只有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城镇就业的适应能力,才能有效缓解用工荒。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笔者认为,苏州市出现的用工荒,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中,伴随着物价持续上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务工人员对城市生活缺乏信心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二、苏州市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2011年苏州市工业总产值3.2104万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01.3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80倍,经济总量翻了八番多。1979~2011年,苏州市的GDP增长速度平均为15.4%(罗国莲,2012)。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也呈现出显著的特征。苏州市有“制造业城市”的称号,第二产业比重相当大,外商来苏州市投资大部分看中的就是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优越的人文环境。2011年,外商来苏州市投资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76.8%和20.2%.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高新产业和传统产业同时并存,纳米技术、电子通信、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纺织业等传统产业规模都比较大,从趋势上看,高新技术产业的上升势头非常明显;第三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但与苏州市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还有一定距离(顾海峰,2010)。
就2011年苏州市三大产业增加值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较低;第三产业增长最快,其中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了7%。从2011年苏州市各行业生产总值来看,产业结构的升级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仅从这三大产业的增加值来看,还无法对产业结构升级同用工荒问题的关系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就业效应得出结论。所以,在下文中将做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三、样本及数据的选取说明
(一)变量的选取和用工荒模型的确定
在对用工荒变量选取的过程中,考虑到多方因素,首先设定一个名词——“用工缺口率”,并建立一个表示用工缺口率、物价上涨率和新兴产业占传统产业的比率、农民工信心指数相关的数学模型。用工荒的表达形式可用公式(1)来表示。
式(1)中,Yt表示用工缺口率,x1表示物价上涨率,X2表示高新产业产值与传统产业产值的比率,x3表示民工信心指数,ε表示随机误差。
(二)有关数据的来源和变量的解释说明
为了较为真实准确地反映2011年苏州市用工荒的缺口状况,笔者根据苏州市统计局官方提供的数据(2011.2-2011,12)来进行实证分析。
1.用工荒缺口率Yt。由于苏州市各大产业之间的用工缺口均不一样,本文的数据主要根据苏州市各制造行业的人事部门有关统计结果和以发放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
2.物价上涨率X1。笔者主要选用苏州市统计局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以居民价格消费总指数为样本,主要包括服务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包括食品类、烟酒及用品、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与维修服务、医疗保健与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房价上涨指数不包括在内。以此来计算物价上涨率。
3.高新产业产值与传统产业产值的比率X2。笔者主要考虑高新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对苏州市用工荒问题的解决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一比率越高,说明产业结构升级已趋于完美;反之,则还有待加强。
4.民工信心指数x3。大部分务工人员在苏州市并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找到的工作不是特别称心如意。为了考查务工人员在苏州市打工的心理满足程度,笔者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了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工资收入和工作环境等因素,分析广大农民工在苏州市打工的信心程度。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