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扩散的过程与模型:一个文献综述——中南大学学报
作者:曹兴、柴张琦来源:原创日期:2013-09-22人气:3169
一、引言
技术扩散是创新过程中的一个后续子过程,但同时又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技术与经济结合的运动过程(武春友,1997)[1]。舒尔茨(1990)认为 “没有扩散,创新便不可能有经济影响”[2]。熊彼特(1912)将技术创新的大面积或大规模的模仿视为技术创新扩散[3]。斯通曼(1989)定义技术扩散为“一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4]。科莫达(1986)则指出,技术扩散是“对理解和开发所引进技术的能力的一种转移”[5]。傅家骥(1992)则将技术创新扩散定义为技术创新通过一定渠道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采用的过程,并认为技术创新扩散可理解为由创新观点扩散、研究与开发技术扩散、和技术实施扩散三部分组成[6]。曾刚(2002)提出了技术扩散是指一项技术在其它经济领域和更大地域空间范围的应用推广[7]。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发现,文献中经常出现“技术创新扩散”这个概念,它的概念和“技术扩散”的概念基本相同[8],多数学者将这两个概念等同使用。事实上,技术扩散和技术创新扩散仍然有一些细微的区别: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始于技术发明或技术成果的首次商业化应用之时,而技术扩散的过程应始于技术发明或技术成果出现之时,即技术扩散的起点早于技术创新扩散,这种差别通常被忽略[9]。傅家骥(1992)认为技术扩散和技术创新扩散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技术扩散是指 R&D 技术和技术创新实施技术的扩散,它与创新观点扩散分别构成技术创新扩散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6],即技术创新扩散包括技术扩 散[10]。
因此,本文将技术创新扩散视为技术扩散的同义语,认同技术扩散并把它视为技术创新的过程,通过梳理技术扩散过程、机制和模型研究的文献,以期为研究技术扩散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技术扩散过程的研究
(一)技术扩散理论及其演化
技术扩散是一个复杂的技术与经济、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过程。关于扩散的成因、动力、方向、范围和程度,学者们因为各自的角度不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传统的技术扩散理论,将扩散过程大致划分为传播过程、替代过程、学习过程、博弈过程和演化过程等。传播过程的观点认为扩散起始于最初的技术创新供方,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技术逐渐被采用,新的采用者或变为潜在的新技术的供给者或对潜在采用者产生口头的交流作用,潜在采用者不断减少,直至为零,至此扩散过程宣告结束[11?14]。从技术
替代的观点来看技术创新的历史,发现真正全新的产品远比换代新产品少。因此,扩散更多地表现为新技术对老技术的替代[15]。学习过程是从学习的角度指出扩散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再创新的过程。创新被采用过程中,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有时要进行研究开发活动。扩散过程根据新技术的成熟程度可被分为若干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新技术都在不断的调整和创新[16?17]。一些研究则认为扩散过程是一个博弈过程,参与者们做出的决策不仅会考虑自己的利益情况,也会考虑决策对其他参与者的影响[18]。演化分析思想打破了就扩散过程而论扩散过程的思维定式,把扩散过程重新放回到现实的环境中,联系环境的变化、产业的演化、技术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等一系列复杂的相关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考察[19?20]。
技术扩散过程模式研究基本是从时间角度和空间角度展开的。传统扩散理论对扩散过程的研究,都是随时间来展开。罗杰斯(1983)将技术扩散过程随时间变迁划分为五个阶段, 即认识阶段、说服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证实阶段[21],在这五个阶段中,有一系列的变量促进或延缓整个决策过程,对技术扩散过程更侧重于研究影响扩散过程的因素,即企业在新技术条件下产出比例如何随时间变化并趋于饱和[4]。从空间角度展开研究的文献中,早期的研究将信息的流动视为扩散过程的主导因素,技术扩散的强度有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趋势,从而产生了空间上的“近邻效应” [22]。后期的研究则将技术在空间扩散的方式分成了两种:一种是以Morrill[23]、Darwent[24]为代表的波浪式空间扩散,一种是以Richardson[25]、Casetti[26]、Pedersen[27]为代表的等级空间扩散。
(二)扩散过程与网络结构
技术扩散活动呈现出显著的网络特征。之前学者对扩散过程的研究专注于扩散的时间、采纳者数量或者扩散的空间范围,但都忽略了扩散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扩散所形成的网络结构。在决定是否采纳某项创新的决策过程中,个体往往很注重那些与自己相似,并且已经采纳了该创新的个体的经验和感受,而这种对于创新的主观评价是通过扩散网络从个体传达给另一个个体的[28]。扩散网络包含了网络组织、人际关系网络和交互网络等,创新者、采用者等扩散行为主体作为网络节点,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创新扩散网络,这种网络效应的存在加快了技术扩散。
网络结构影响着网络节点关联、扩散方式、扩散距离、扩散路径和扩散程度[29]。赵正龙(2008)等在分析企业网络的扩散过程时,指出网络特征和企业行为模式会影响到创新的扩散过程,网络的异质性越高,平均度越低,就越容易影响创新的自然选择过程[30]。Cainelli G.等(2007)对在一个固定的本地系统里的社会资本和动态创新进行了研究,提出研发网络或社会功能是创新产出的强大的动力[31]。有部分学者认为网络结构会对扩散过程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相互的,社会网络与创新扩散之间存在的这种双向反馈关系,也称为“共生演化”[32]。
网络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技术扩散过程的复杂性,主要体现为扩散过程的不确定性、技术扩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及技术创新不同性质主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即创新技术的拥有方与创新技术的吸收方之间是相互转变的,这种转变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随着对复杂网络理论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技术扩散与网络结构结合起来研究,丰富了技术扩散的研究成果。
(三)扩散过程的影响因素
技术扩散过程的复杂性引起了学者对影响因素研究的兴趣。一系列的影响因素会影响技术扩散的速率、范围和持续性。虽然研究成果颇多,但说法各异。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对扩散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新技术的特性及创新企业的行为。不同类型的技术在不同的空间(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不同领域)中的扩散特性是不同的。陈劲等(2008)[33]、赵新刚等(2006)[34]、王开明等(2005)[35]、Delre S. A.等(2007)[36]等学者都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
采用者或消费者的行为。不同性质的技术扩散的采用者对扩散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采用者的地位、认知偏好、人际交流等因素都会影响扩散[37?38],从事该方面研究的学者有杨朝峰(2006)[39]、付晓蓉等(2011)[40]、Alkemade等(2005)[41]等。
传播渠道。传播渠道联接着创新拥有者和采纳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扩散主体的行为。传播渠道主要体现在网络结构、扩散的空间特征等方面,不同的传播渠道会影响扩散的范围、程度和持续性,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有MacGarvie(2005)[42]、Delre等(2010)[43]、陈锟(2010)[44]、鲜于波等(2009)[45]等学者。
以往对于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覆盖了从技术、产品到市场的技术扩散全过程管理,包括了产业(网络)、联盟、企业、新产品等多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这一系列的影响因素造成了扩散过程的复杂和难以预期。因此,通过定性描述、定量分析等方法,希望可以更加深刻、准确地揭示各种因素影响技术扩散的方式与规律。
因此,本文认为技术扩散过程既有信息的传播,采用者的采用、学习,也有技术间的相互竞争和博弈,并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迁不断演化。扩散过程必须具备四个要素:一项创新,通过特定的渠道,经过一段时间,发生在社会系统成员之间[46],其社会系统成员之间会构成一个是具有无标度和小世界特性的复杂网络。
技术扩散是创新过程中的一个后续子过程,但同时又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技术与经济结合的运动过程(武春友,1997)[1]。舒尔茨(1990)认为 “没有扩散,创新便不可能有经济影响”[2]。熊彼特(1912)将技术创新的大面积或大规模的模仿视为技术创新扩散[3]。斯通曼(1989)定义技术扩散为“一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4]。科莫达(1986)则指出,技术扩散是“对理解和开发所引进技术的能力的一种转移”[5]。傅家骥(1992)则将技术创新扩散定义为技术创新通过一定渠道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采用的过程,并认为技术创新扩散可理解为由创新观点扩散、研究与开发技术扩散、和技术实施扩散三部分组成[6]。曾刚(2002)提出了技术扩散是指一项技术在其它经济领域和更大地域空间范围的应用推广[7]。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发现,文献中经常出现“技术创新扩散”这个概念,它的概念和“技术扩散”的概念基本相同[8],多数学者将这两个概念等同使用。事实上,技术扩散和技术创新扩散仍然有一些细微的区别: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始于技术发明或技术成果的首次商业化应用之时,而技术扩散的过程应始于技术发明或技术成果出现之时,即技术扩散的起点早于技术创新扩散,这种差别通常被忽略[9]。傅家骥(1992)认为技术扩散和技术创新扩散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技术扩散是指 R&D 技术和技术创新实施技术的扩散,它与创新观点扩散分别构成技术创新扩散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6],即技术创新扩散包括技术扩 散[10]。
因此,本文将技术创新扩散视为技术扩散的同义语,认同技术扩散并把它视为技术创新的过程,通过梳理技术扩散过程、机制和模型研究的文献,以期为研究技术扩散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技术扩散过程的研究
(一)技术扩散理论及其演化
技术扩散是一个复杂的技术与经济、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过程。关于扩散的成因、动力、方向、范围和程度,学者们因为各自的角度不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传统的技术扩散理论,将扩散过程大致划分为传播过程、替代过程、学习过程、博弈过程和演化过程等。传播过程的观点认为扩散起始于最初的技术创新供方,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技术逐渐被采用,新的采用者或变为潜在的新技术的供给者或对潜在采用者产生口头的交流作用,潜在采用者不断减少,直至为零,至此扩散过程宣告结束[11?14]。从技术
替代的观点来看技术创新的历史,发现真正全新的产品远比换代新产品少。因此,扩散更多地表现为新技术对老技术的替代[15]。学习过程是从学习的角度指出扩散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再创新的过程。创新被采用过程中,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有时要进行研究开发活动。扩散过程根据新技术的成熟程度可被分为若干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新技术都在不断的调整和创新[16?17]。一些研究则认为扩散过程是一个博弈过程,参与者们做出的决策不仅会考虑自己的利益情况,也会考虑决策对其他参与者的影响[18]。演化分析思想打破了就扩散过程而论扩散过程的思维定式,把扩散过程重新放回到现实的环境中,联系环境的变化、产业的演化、技术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等一系列复杂的相关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考察[19?20]。
技术扩散过程模式研究基本是从时间角度和空间角度展开的。传统扩散理论对扩散过程的研究,都是随时间来展开。罗杰斯(1983)将技术扩散过程随时间变迁划分为五个阶段, 即认识阶段、说服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证实阶段[21],在这五个阶段中,有一系列的变量促进或延缓整个决策过程,对技术扩散过程更侧重于研究影响扩散过程的因素,即企业在新技术条件下产出比例如何随时间变化并趋于饱和[4]。从空间角度展开研究的文献中,早期的研究将信息的流动视为扩散过程的主导因素,技术扩散的强度有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趋势,从而产生了空间上的“近邻效应” [22]。后期的研究则将技术在空间扩散的方式分成了两种:一种是以Morrill[23]、Darwent[24]为代表的波浪式空间扩散,一种是以Richardson[25]、Casetti[26]、Pedersen[27]为代表的等级空间扩散。
(二)扩散过程与网络结构
技术扩散活动呈现出显著的网络特征。之前学者对扩散过程的研究专注于扩散的时间、采纳者数量或者扩散的空间范围,但都忽略了扩散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扩散所形成的网络结构。在决定是否采纳某项创新的决策过程中,个体往往很注重那些与自己相似,并且已经采纳了该创新的个体的经验和感受,而这种对于创新的主观评价是通过扩散网络从个体传达给另一个个体的[28]。扩散网络包含了网络组织、人际关系网络和交互网络等,创新者、采用者等扩散行为主体作为网络节点,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创新扩散网络,这种网络效应的存在加快了技术扩散。
网络结构影响着网络节点关联、扩散方式、扩散距离、扩散路径和扩散程度[29]。赵正龙(2008)等在分析企业网络的扩散过程时,指出网络特征和企业行为模式会影响到创新的扩散过程,网络的异质性越高,平均度越低,就越容易影响创新的自然选择过程[30]。Cainelli G.等(2007)对在一个固定的本地系统里的社会资本和动态创新进行了研究,提出研发网络或社会功能是创新产出的强大的动力[31]。有部分学者认为网络结构会对扩散过程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相互的,社会网络与创新扩散之间存在的这种双向反馈关系,也称为“共生演化”[32]。
网络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技术扩散过程的复杂性,主要体现为扩散过程的不确定性、技术扩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及技术创新不同性质主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即创新技术的拥有方与创新技术的吸收方之间是相互转变的,这种转变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随着对复杂网络理论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技术扩散与网络结构结合起来研究,丰富了技术扩散的研究成果。
(三)扩散过程的影响因素
技术扩散过程的复杂性引起了学者对影响因素研究的兴趣。一系列的影响因素会影响技术扩散的速率、范围和持续性。虽然研究成果颇多,但说法各异。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对扩散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新技术的特性及创新企业的行为。不同类型的技术在不同的空间(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不同领域)中的扩散特性是不同的。陈劲等(2008)[33]、赵新刚等(2006)[34]、王开明等(2005)[35]、Delre S. A.等(2007)[36]等学者都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
采用者或消费者的行为。不同性质的技术扩散的采用者对扩散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采用者的地位、认知偏好、人际交流等因素都会影响扩散[37?38],从事该方面研究的学者有杨朝峰(2006)[39]、付晓蓉等(2011)[40]、Alkemade等(2005)[41]等。
传播渠道。传播渠道联接着创新拥有者和采纳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扩散主体的行为。传播渠道主要体现在网络结构、扩散的空间特征等方面,不同的传播渠道会影响扩散的范围、程度和持续性,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有MacGarvie(2005)[42]、Delre等(2010)[43]、陈锟(2010)[44]、鲜于波等(2009)[45]等学者。
以往对于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覆盖了从技术、产品到市场的技术扩散全过程管理,包括了产业(网络)、联盟、企业、新产品等多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这一系列的影响因素造成了扩散过程的复杂和难以预期。因此,通过定性描述、定量分析等方法,希望可以更加深刻、准确地揭示各种因素影响技术扩散的方式与规律。
因此,本文认为技术扩散过程既有信息的传播,采用者的采用、学习,也有技术间的相互竞争和博弈,并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迁不断演化。扩散过程必须具备四个要素:一项创新,通过特定的渠道,经过一段时间,发生在社会系统成员之间[46],其社会系统成员之间会构成一个是具有无标度和小世界特性的复杂网络。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