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传中华视觉文明构建当代中国美术学
作者:曹宁来源:原创日期:2013-10-12人气:792
一
总是要回顾历史的长河,才能看到未来的发展与方向。
在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看来, 如果从世界美术史的整体图景看待中国美术的历程,我国美术为人类艺术做出了三个无可替代的贡献。首先是宋代的绘画,尤其突出的是山水画和以花鸟虫草为母题的绘画。宋代的山水不仅在表现手法而且在观念上独树一帜,范宽、郭熙、董源、巨然等人的作品分别创造了以高远、平远、深远为宗的北派山水与江南风格,而这两种风格观念正好对应于欧洲风景画中后起的英雄式风格与田园抒情风格。自此山水画成为中国美术的主导。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独树一帜的事件。南宋院体绘画的写真成就堪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再现性美术相媲美。后者致力于创造栩栩如生的人物,而前者赋予了花鸟草虫同样的生命。当欧洲传统中的鸟禽看若标本,宋画中的鸟类形似而传神。这是了不起的伟大成就。人文画的观念在很长历史时期里遮蔽了其熠熠光彩。集诗书画三绝为一体的文人画的兴起,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特殊事件。从专业的角度看,文人画属于业余兴趣的产物,它却主导了我国的美术思想。西方美术教育引入中国是中国美术史的重大转折,专业美术院校由此诞生,油画成为中国美术的重要力量,作为参照系,中国画的概念由此产生,中国画的画法也由此改变。如无西画的参照,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等画家很难说能超越文人画传统而自创新格。当然,中国美术的重大事件不限于所列之事,只是点出中国美术在世界艺术史中几处高光而已。
具体到中国美术历史的渊源,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梁玖认为,中国美术历史的空间边界至少包含五个重要范畴——中国美术认识历史、中国美术思想历史、中国美术创作历史、中国美术文明历史、中国美术交流历史。其中的中国美术创作历史又包含中国美术技术史、中国美术材料史、中国美术作品文献史、中国美术风格史等。因此,每一个中国美术历史设计的范畴都可以勾画出相关“最具标志性的事件”。
只有确立了“审视”中国美术史“最具标志性事件”的标准后才能做出非主观的陈述。这个审视标准至少包含四个衡量指标:改变、新增、推进、影响。即,一个美术事象的出现或存在改变了原有美术承传、新增了美术元素、推进了美术文化变迁、影响了当下和未来美术的演进。梁玖依据评判中国美术史“最具标志性事件”的八字标准看“中国美术史最具标志性事件”有二十大项目。即:
1.东汉鸿都门学的建立。创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 (178年)二月的鸿都门学是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
2.南朝齐谢赫在著作《古画品录》提出了审视品评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标准与重要美学原则——“六法论”。
3.唐代画学形成了中国完整的美术学学科体系。如花鸟画、山水画等在此时成为独立画科。
4.唐代张彦远著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全书十卷,可分为对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与绘画理论的阐述、有关鉴识收藏方面的叙述、370余名画家传记三部分,具有当时绘画‘百科全书’的性质,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承先启后的里程碑的意义。”
5.宋代建立了制度明确的画院制度。宋代画院“成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最为完备的规模最大的艺术教育机构”,并且在宋徽宗时成立了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历史上唯一的专门绘画学校,即国子监“画学”。
6.清代出现绘画“四僧”学派。“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
7.1903年制定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系统——《癸卯学制》。《癸卯学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它的实施宣告了封建教育制度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8.1906年两江师范学堂创设中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图画手工科,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近代化的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
9.1912年11月乌始光等创办中国现代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其成立“掀开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的第一页,标志了具有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的新型学校的正式诞生,从而构建了一个确立先进的美术教育体系、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造就未来的美术大师的实验平台”,也使当时的中国美术教育具有规模系列效应,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
10.1930年秋改1928年3月1日创立于杭州西湖罗苑的国立西湖艺术学院于1930年秋改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并附设高级艺术职业学校,蔡元培是该校的倡建者和创办人。学校以“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宗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是当时国内有名的艺术学府,隶属于教育部。
11.1942年5月28日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的著名论断。该讲话思想对中国艺术文化的创造变迁具有重要影响价值。
12.1949年7月21日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中国美协前身)在北京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宣布成立。
13.1950年4月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与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成立中央美术学院。
14.“文革美术”。
15.出现“伤痕美术”观念。 即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出现的美术现象。
16.“八五思潮”的出现。即上世纪19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美术思潮。它对当代的美术甚至电影、音乐等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17.1989年2月5日“中国现代艺术展”开幕。
18.1994年东南大学成立艺术学系。这是中国第一个将“艺术学”设立为高等教育制度的行为,为1997年教育部将“艺术学”确立为艺术学科目录中的“二级学科”奠定了学理与事实基础,也为中国艺术学学科的探索构建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19.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20.2011年“艺术学”独立为学科门类,开启了建设中国美术学学科新秩序的时代。
二
曹意强认为,中国的美术学科以20世纪初建立专业美术院校为起点。我国的美术学科原初是欧洲和苏联的融合体。自18世纪以来,美术学科包括绘画、雕刻、建筑与美术史与理论。这是培养美术专业人才的完备体系。专业院校均设置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工艺美术系和史论教研室。
梁玖用具体的时间段以“学科”概念审视“中国美术”,依据时间变迁而论,可分别为五个阶段:其一,1903—1949年9月,初创多元建设时期。其二,1949年10月—1966年6月,变革完善时期。其三,1966年7月—1976年10月,“文革”美术观念时期。其四,1976年11月—2000年,恢复重构系统化时期。其五,2001年至今,深化规范建设时期。
与其他艺术学科一样,中国美术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违背美术教育规律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美术学学科建设的问题,梁玖认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其一,缺乏独立思想;其二,缺乏自主规格;其三,欠缺学科理想;其四,欠缺真正的学术独立;其五,缺乏真正的思想者;其六,欠缺当代学科学术。因此,美术学科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科研究、作品创作的观念、方法、资源、评价上等都显现滞后现象。而中国美术学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是存在缺失“多元成长取向形成规格的任务目标设定”问题。这是缘于中国美术界欠缺真正的美术思想家和美术教育家与缺乏本土美术教育思想所致。
作为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曹意强指出,目前的本科设置目录有些地方违背美术教育的规律,分为中国画(含书法)、绘画、设计和雕塑。在此油画与版画的名目消失而合混表述为绘画,仿佛中国画不属于绘画。这种违反艺术教育常规的分类极不利于油画与版画的教学。美术学科和整个艺术学科一样,不仅存在有违规律的目录设置,而且学科的管理划一,评估体系极不合理。目前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分四类:专业艺术学院、综合艺术学院、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这四类的艺术教育的资源需求、师资力量、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应有所侧重,宜采取分类管理。在评估体系上,采用量化的标准,这看似公平的方式正在严重影响我国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现行的评估标准不尊重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则,也不考虑专业的特性,更无视学校或个人的实际创作、研究与教学水平。可以说,现行的评估体系貌似科学,实则是底线标准。好的学校与次的学校排在同一量化线上,表格中的数据是打分的依据。这导致各院校忙于跑学科点、争项目、搞出版,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教学、创作与研究的本行上,因为前者而非后者决定了学校的命运。教师的晋升也是这样,学术与创作的水平无所谓,教学更是如此,重要的是在核心级刊物上发表相应数量的论文篇数,并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这种底线量化标准和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不加以改变,势必会妨碍中国美术学科的发展,只有纠正了这些原本不应出现的问题之后,我们才能展望中国美术的前景。历史已证明,美术学科理应会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巨大贡献,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动机不是美术吗?但前提是这台发动机必须正常运转。
就美术学科设置问题,梁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中国美术学的课程设置”宜实施“生态性主体成长课程论”。概观“中国美术学的课程设置”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缺乏独立思想守候;其二,缺乏规格;其三,缺乏本土体系;其四,缺乏创造力度;其五,缺乏精神学术成果体现;其六,仿效与模式传统太重;其七,缺乏前沿针对的成长引领性;其八,缺乏中国美术学科课程论思想体系。
学校的课程包括两个部分——成文课程和非成文文明风景课程。成文课程,即指明文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如:《外国美术史》《油画技法》《美术学科研究方法论》等等。“非成文的文明风景课程”,即指显现形成学校与学生之人文精神气象、品质、格局、境界的非规定课程。如潜在课程、非规定良好行为惯例,等等。
“中国美术学的课程设置”的理解并不是单一的,可以理解为是指“美术学理论学科”。如《美术原理》《美术思潮》《美术生态学》《美术学术》《美术文化论》等学科的史论范畴系统。也可理解为“整个美术学科”,包括美术哲学、美术原理、美术教育、美术批评、美术创作实践、美术管理、美术经济、美术传播、美术消费等。这表明,美术学科中习惯口语式表达的观念盛行,这也是“中国美术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非学术性的体现。
三
中国美术学作为艺术学科中一门博大精深的学术课题,它不仅反映着民族的历史积淀,也预示着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国美术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状况的表现,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状况的标志,也由此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人类的生存价值。
谈到中国美术学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承担的核心使命,梁玖用了“十字方针”总结,即承传、创造、显现、润泽、外交。简单界定这“十字方针”就是:中国美术学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好承担“承传”中华视觉文明的作用;中国美术学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好承担“创造”中华视觉文化的作用;中国美术学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好承担“显现”中华视觉智慧的作用;中国美术学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好承担“润泽”中华民众心灵的作用;中国美术学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好承担“外交”作用。因此,“中国美术外交学”应该被意识和构建。
对于未来学科的发展之梦想,梁玖期望中国美术学一是能有独立的中国美术思想、理论体系、学科教育模式系统、作品评价理论与操作技术路线、美术学术;二是中国美术新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被欣赏、被信赖、被传播、被学习。
我们期待着中国美术学之梦能够早日变成现实!
总是要回顾历史的长河,才能看到未来的发展与方向。
在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看来, 如果从世界美术史的整体图景看待中国美术的历程,我国美术为人类艺术做出了三个无可替代的贡献。首先是宋代的绘画,尤其突出的是山水画和以花鸟虫草为母题的绘画。宋代的山水不仅在表现手法而且在观念上独树一帜,范宽、郭熙、董源、巨然等人的作品分别创造了以高远、平远、深远为宗的北派山水与江南风格,而这两种风格观念正好对应于欧洲风景画中后起的英雄式风格与田园抒情风格。自此山水画成为中国美术的主导。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独树一帜的事件。南宋院体绘画的写真成就堪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再现性美术相媲美。后者致力于创造栩栩如生的人物,而前者赋予了花鸟草虫同样的生命。当欧洲传统中的鸟禽看若标本,宋画中的鸟类形似而传神。这是了不起的伟大成就。人文画的观念在很长历史时期里遮蔽了其熠熠光彩。集诗书画三绝为一体的文人画的兴起,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特殊事件。从专业的角度看,文人画属于业余兴趣的产物,它却主导了我国的美术思想。西方美术教育引入中国是中国美术史的重大转折,专业美术院校由此诞生,油画成为中国美术的重要力量,作为参照系,中国画的概念由此产生,中国画的画法也由此改变。如无西画的参照,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等画家很难说能超越文人画传统而自创新格。当然,中国美术的重大事件不限于所列之事,只是点出中国美术在世界艺术史中几处高光而已。
具体到中国美术历史的渊源,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梁玖认为,中国美术历史的空间边界至少包含五个重要范畴——中国美术认识历史、中国美术思想历史、中国美术创作历史、中国美术文明历史、中国美术交流历史。其中的中国美术创作历史又包含中国美术技术史、中国美术材料史、中国美术作品文献史、中国美术风格史等。因此,每一个中国美术历史设计的范畴都可以勾画出相关“最具标志性的事件”。
只有确立了“审视”中国美术史“最具标志性事件”的标准后才能做出非主观的陈述。这个审视标准至少包含四个衡量指标:改变、新增、推进、影响。即,一个美术事象的出现或存在改变了原有美术承传、新增了美术元素、推进了美术文化变迁、影响了当下和未来美术的演进。梁玖依据评判中国美术史“最具标志性事件”的八字标准看“中国美术史最具标志性事件”有二十大项目。即:
1.东汉鸿都门学的建立。创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 (178年)二月的鸿都门学是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
2.南朝齐谢赫在著作《古画品录》提出了审视品评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标准与重要美学原则——“六法论”。
3.唐代画学形成了中国完整的美术学学科体系。如花鸟画、山水画等在此时成为独立画科。
4.唐代张彦远著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全书十卷,可分为对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与绘画理论的阐述、有关鉴识收藏方面的叙述、370余名画家传记三部分,具有当时绘画‘百科全书’的性质,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承先启后的里程碑的意义。”
5.宋代建立了制度明确的画院制度。宋代画院“成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最为完备的规模最大的艺术教育机构”,并且在宋徽宗时成立了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历史上唯一的专门绘画学校,即国子监“画学”。
6.清代出现绘画“四僧”学派。“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
7.1903年制定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系统——《癸卯学制》。《癸卯学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它的实施宣告了封建教育制度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8.1906年两江师范学堂创设中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图画手工科,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近代化的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
9.1912年11月乌始光等创办中国现代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其成立“掀开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的第一页,标志了具有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的新型学校的正式诞生,从而构建了一个确立先进的美术教育体系、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造就未来的美术大师的实验平台”,也使当时的中国美术教育具有规模系列效应,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
10.1930年秋改1928年3月1日创立于杭州西湖罗苑的国立西湖艺术学院于1930年秋改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并附设高级艺术职业学校,蔡元培是该校的倡建者和创办人。学校以“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宗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是当时国内有名的艺术学府,隶属于教育部。
11.1942年5月28日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的著名论断。该讲话思想对中国艺术文化的创造变迁具有重要影响价值。
12.1949年7月21日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中国美协前身)在北京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宣布成立。
13.1950年4月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与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成立中央美术学院。
14.“文革美术”。
15.出现“伤痕美术”观念。 即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出现的美术现象。
16.“八五思潮”的出现。即上世纪19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美术思潮。它对当代的美术甚至电影、音乐等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17.1989年2月5日“中国现代艺术展”开幕。
18.1994年东南大学成立艺术学系。这是中国第一个将“艺术学”设立为高等教育制度的行为,为1997年教育部将“艺术学”确立为艺术学科目录中的“二级学科”奠定了学理与事实基础,也为中国艺术学学科的探索构建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19.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20.2011年“艺术学”独立为学科门类,开启了建设中国美术学学科新秩序的时代。
二
曹意强认为,中国的美术学科以20世纪初建立专业美术院校为起点。我国的美术学科原初是欧洲和苏联的融合体。自18世纪以来,美术学科包括绘画、雕刻、建筑与美术史与理论。这是培养美术专业人才的完备体系。专业院校均设置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工艺美术系和史论教研室。
梁玖用具体的时间段以“学科”概念审视“中国美术”,依据时间变迁而论,可分别为五个阶段:其一,1903—1949年9月,初创多元建设时期。其二,1949年10月—1966年6月,变革完善时期。其三,1966年7月—1976年10月,“文革”美术观念时期。其四,1976年11月—2000年,恢复重构系统化时期。其五,2001年至今,深化规范建设时期。
与其他艺术学科一样,中国美术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违背美术教育规律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美术学学科建设的问题,梁玖认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其一,缺乏独立思想;其二,缺乏自主规格;其三,欠缺学科理想;其四,欠缺真正的学术独立;其五,缺乏真正的思想者;其六,欠缺当代学科学术。因此,美术学科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科研究、作品创作的观念、方法、资源、评价上等都显现滞后现象。而中国美术学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是存在缺失“多元成长取向形成规格的任务目标设定”问题。这是缘于中国美术界欠缺真正的美术思想家和美术教育家与缺乏本土美术教育思想所致。
作为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曹意强指出,目前的本科设置目录有些地方违背美术教育的规律,分为中国画(含书法)、绘画、设计和雕塑。在此油画与版画的名目消失而合混表述为绘画,仿佛中国画不属于绘画。这种违反艺术教育常规的分类极不利于油画与版画的教学。美术学科和整个艺术学科一样,不仅存在有违规律的目录设置,而且学科的管理划一,评估体系极不合理。目前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分四类:专业艺术学院、综合艺术学院、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这四类的艺术教育的资源需求、师资力量、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应有所侧重,宜采取分类管理。在评估体系上,采用量化的标准,这看似公平的方式正在严重影响我国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现行的评估标准不尊重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则,也不考虑专业的特性,更无视学校或个人的实际创作、研究与教学水平。可以说,现行的评估体系貌似科学,实则是底线标准。好的学校与次的学校排在同一量化线上,表格中的数据是打分的依据。这导致各院校忙于跑学科点、争项目、搞出版,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教学、创作与研究的本行上,因为前者而非后者决定了学校的命运。教师的晋升也是这样,学术与创作的水平无所谓,教学更是如此,重要的是在核心级刊物上发表相应数量的论文篇数,并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这种底线量化标准和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不加以改变,势必会妨碍中国美术学科的发展,只有纠正了这些原本不应出现的问题之后,我们才能展望中国美术的前景。历史已证明,美术学科理应会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巨大贡献,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动机不是美术吗?但前提是这台发动机必须正常运转。
就美术学科设置问题,梁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中国美术学的课程设置”宜实施“生态性主体成长课程论”。概观“中国美术学的课程设置”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缺乏独立思想守候;其二,缺乏规格;其三,缺乏本土体系;其四,缺乏创造力度;其五,缺乏精神学术成果体现;其六,仿效与模式传统太重;其七,缺乏前沿针对的成长引领性;其八,缺乏中国美术学科课程论思想体系。
学校的课程包括两个部分——成文课程和非成文文明风景课程。成文课程,即指明文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如:《外国美术史》《油画技法》《美术学科研究方法论》等等。“非成文的文明风景课程”,即指显现形成学校与学生之人文精神气象、品质、格局、境界的非规定课程。如潜在课程、非规定良好行为惯例,等等。
“中国美术学的课程设置”的理解并不是单一的,可以理解为是指“美术学理论学科”。如《美术原理》《美术思潮》《美术生态学》《美术学术》《美术文化论》等学科的史论范畴系统。也可理解为“整个美术学科”,包括美术哲学、美术原理、美术教育、美术批评、美术创作实践、美术管理、美术经济、美术传播、美术消费等。这表明,美术学科中习惯口语式表达的观念盛行,这也是“中国美术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非学术性的体现。
三
中国美术学作为艺术学科中一门博大精深的学术课题,它不仅反映着民族的历史积淀,也预示着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国美术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状况的表现,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状况的标志,也由此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人类的生存价值。
谈到中国美术学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承担的核心使命,梁玖用了“十字方针”总结,即承传、创造、显现、润泽、外交。简单界定这“十字方针”就是:中国美术学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好承担“承传”中华视觉文明的作用;中国美术学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好承担“创造”中华视觉文化的作用;中国美术学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好承担“显现”中华视觉智慧的作用;中国美术学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好承担“润泽”中华民众心灵的作用;中国美术学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好承担“外交”作用。因此,“中国美术外交学”应该被意识和构建。
对于未来学科的发展之梦想,梁玖期望中国美术学一是能有独立的中国美术思想、理论体系、学科教育模式系统、作品评价理论与操作技术路线、美术学术;二是中国美术新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被欣赏、被信赖、被传播、被学习。
我们期待着中国美术学之梦能够早日变成现实!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