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中国舞蹈人:踏着时代脉搏起舞

作者:高薪茹来源:原创日期:2013-10-12人气:1130
 梦回历史:“礼乐合一”的中国舞蹈优秀传统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肖向荣认为,中国舞蹈没有办法用“最辉煌”或“最凋敝”这种词语来评价,只能说,按照现代舞蹈审美对于抒情乐舞的重视,表现性抒情乐舞发展的高峰在于汉唐两朝,这个时期也是舞蹈开始“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历史是当权者的历史,所以造成这样的因素与当朝帝皇对舞蹈的重视程度有绝对关系。
回顾历史,重视礼和乐始自帝尧,而周人竭力发扬光大,周公用乐舞维护周室的宗法宗庙社稷制度,这便是有名的“制礼作乐”。汉代众技汇聚百戏兴起,舞蹈开始向高难度和多段式发展,可以看作是早期“综合性”的剧表演模式。三国两晋时期,清商乐的盛行大大提升了中国舞蹈表演“以舞抒情”的感染力。南北朝将佛教乐舞收入宫廷乐署,大量石窟在这个时期开凿,为现下“敦煌舞”制造了大量的形象基础。唐朝雅乐舞系统是史上最完备的时期,多段体歌舞如“霓裳羽衣舞”让诗、乐、舞一体的表演形式成为中国古代乐舞的经典形式。宋朝以后舞蹈开始向民间发展,元朝乐舞进入杂剧表演中,明清以降舞蹈成为戏曲中的重要表现手段,戏曲中的舞蹈,就是我们现在“古典舞”的养分来源。古代礼和乐相辅相成,“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梦现当今:建立综合性舞蹈学科,培养“文武双全”接班人
●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和谐、碰撞
舞蹈艺术教育在全世界艺术教育中可以说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舞蹈艺术新的内涵。当今的“舞蹈学科”同其他艺术学科一样,带有相同的理论基础概念,其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层面上,以学科研究的方式对整个社会的艺术文化产生影响。
舞蹈学科从建立至今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66年以前的起步阶段、1966到1976年的停滞阶段、1976年以后的复兴阶段。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欧建平对“舞蹈学科”的发展做了概述:“严格来讲,真正的舞蹈学研究,是从中国古代舞蹈史开始的,当时是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成立了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我的老师吴晓邦带领着舞蹈家协会的几个人做舞蹈艺术史的研究。这些人日后成了中国古代舞蹈史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是孙景琛、彭松、王克芬、董锡玖,即“四大家”,他们按照断代史来分工写书,研究艺术史。前辈们把以前的宝贵资料搜集起来,在60年代出版了《中国舞蹈史》,标志着舞蹈学科整体的成熟。”
舞蹈艺术具有空间性、时间性、抒情性、直观性等特征,因此,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舞蹈学科是在学科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它融汇了音乐、舞台美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多种内容。肖向荣对于中国舞蹈学科的完备程度有自己的想法:“舞蹈不仅只是跳跳舞这么简单,更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从视觉、身体的动觉,甚至到今天的电脑虚拟编舞,舞蹈从来就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现阶段,中国的舞蹈学科应该还处于发展阶段,大多数院校还把焦点集中在身体技术的训练上,而忽略了学生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于舞蹈交叉学科的重视。比如作为近现代舞蹈科学技术的‘拉班理论’、作为身体启发的‘即兴舞’、作为视觉交叉学科的‘舞蹈录像’、作为运动保护的‘舞蹈医疗’等。这些是西方上个世纪新兴的学科,而在我国至今还没有被广泛重视。在我看来,每个艺术学科的发展,应该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一是‘身体美学奠基’;二是‘舞种风格形成’;三是‘科学理论完备’;四是‘社会互动良好’。”
●舞蹈学科建设存在的弊端
舞蹈学科的建设包括“两史、两论、一美学”。欧建平回顾道:“中国舞蹈学的研究分以下几个阶段:最开始是中专,北京舞蹈学校从1954年建立,到1978年升格为大学,到1982年开始有了第一批舞蹈硕士研究生,到2000年第一批博士研究生毕业,到2009年第一批舞蹈博士后毕业。”中国舞蹈学共用55年时间走过了从中专到高等教育顶端的历程。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本科教育有700多个舞蹈系,硕士教育有59个点,作为唯一、独立的舞蹈学科的博士点,目前只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舞蹈系。在艺术学、音乐学以及少数民族研究等领域下可以做博士论文的还有6个,基本上有7—8个博士点。
舞蹈是非文字的艺术,有着语言艺术与非语言艺术的矛盾。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英国哲学家罗宾·科林伍德认为,舞蹈不仅是一切艺术之母,而且是一切语言之母。随着舞蹈学科建设的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欧建平认为,舞蹈最基本的存在形式是动作,动作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手段,有人类的历史就有雏形的舞蹈。动作语言是人类表情最早的形式,而舞蹈恰恰是借助人的动作来表现的。正因为舞蹈是非文字艺术,其在以文字语言作为评价标准的社会大环境下显得较为吃亏,舞蹈教育的意义则显得更加重大。我们要走出舞蹈界,要跟大社会、学术界去交流,没有文字言语,舞蹈就似乎显得很贫弱,舞蹈著作的出版也跟不上。就出版而言,真正在学科建设上奠基的、掷地有声的舞蹈学术著作基本上也就几十本。
目前,中国舞蹈学科在建设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比较大的问题,首先是“技术至上”,缺乏健全的“舞蹈常识”概念,舞蹈被“传统的美”限制住了,大多数人会认为“腿举得高就是美”,事实则不然;其次“学科单一”,舞蹈应该是一种文化,而文化通常带有知识传授的意涵在里面,当前的学科建设方式,并没有使“艺术”与“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再次是“属性不清”,这是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有断层,常常以专业教育的“高、精、尖”的标准来要求普惠性的素质舞蹈教育,使得大多数非专业性的舞蹈陷入误区。另外,还存在一些舞种的歧义。当今,大多数高校都以就业率来制定课程,使得学科发展不纯粹,且阻碍了学科建设。
●舞蹈人才培养的自身矛盾
全国正在进行文艺体制改革,改革的结果是要培养精兵强将,因此,人才培养的方向以及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显得至关重要。中国舞蹈界一直希望能够培养出“能文能武”的人才,但常常事与愿违,文化水平和舞蹈的技能形成了一种矛盾。
欧建平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指出:“往往跳舞好的人文字差,文字好的人跳舞又不行。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容易被忽视,那就是基本上所有学舞蹈的人,都是利用每天上午最好的时光练功,使得其筋疲力尽无法再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同我国传统的舞蹈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相比,西方则显得极为不同。“巴黎歌剧院很好地解决了学生没精力学习文化课的问题,要求学生上午就上普通中学的文化课,且必须通过普通高中的毕业考试,拿到毕业证,才有可能进剧团。由于有这样严格的标准,使得巴黎歌剧院的人才在文化素质上高于其他任何国家。我国的舞蹈人才,能进入这个行业,必定才智过人,但要对文化加以重视,打好基础。既然把舞蹈定位在文化层面上,就需要文字的滋养。培养能文能武的学者,是我们最大的目标。”欧建平认为,舞蹈人才的培养不光西方发达,东方也有发达的国家,如印度这个文字、文化非常发达的国家,1000多年前就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戏剧论》,相当于乐舞戏剧中的大典,舞者必须用梵文阅读后才可跳舞,80年代初,印度就有博士学位,这远远早于中国。
目前,舞蹈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仍然过于单一,可以与其对接的社会职能有限,尤其是对创意跨界人才的培养更少,面对社会社区以及广大的舞蹈热爱的族群,没有很好地引导与互动。因此,我国舞蹈界要培养能文能武的人,既能发展自己,又能跟社会交流,汲取外界营养,并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国舞蹈学科研究现状
舞蹈界要为社会培养怎样的人才?社会的进步需要怎样的人去引领?当代的舞蹈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做了怎样的贡献?这些问题是需要去深刻思考的,是需要透过社会中大的文化氛围去慢慢过渡的。理清学科结构,发挥课程设置的功效,明确研究方向,对舞蹈艺术学科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肖向荣指出,目前的舞蹈学科结构依然处于“技术强艺术弱”“理论与实践隔空对话”“对过去(舞蹈史)总结多,对未来(舞蹈创新)探究少”的状态,这是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经阶段,但这个阶段要持续多久,则需考虑到社会整体文化是否成熟,并仰赖于舞蹈决策者是否有决心改革。而限制学科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过度“专业化”,这是艺术学科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
欧建平对舞蹈学科发展现状提出了疑虑,认为问题主要在于中专和大专没有分清,培养目标不清楚使得课程设置、研究方向也不清楚。中国舞蹈教育的特点和西方不同,中专的惯性一直到现在。依照常理,上中专的目的是培养舞者,上大学的目的是培养学者型的舞者。而我们的大学中忽视文化培养,学生还在一天到晚练功,导致毕业后因年龄过大无处可去。跳舞的最佳时期是10多岁到25岁,如果是舞者,要进舞团,中专水平就够了,学历可以后期培养,过度追求高学历会带来人才的浪费。因此,要分清不同阶段的目的是什么,要在规律性上、方法论上有提升,要为学生日后就业去向设置课程。在强调转型方面,硕士研究生转型为实践应用类的艺术硕士,教育部希望我们的研究院几年内至少有一半是艺术硕士、一半是学术硕士,应注意的是要形成配套政策。以美国为例,其要求要重视学位、学历教育,但不是盲目的。美国纽约大学舞蹈学的研究方向分得很清晰,如果是以搞实践为主,无需读博,艺术硕士就是最高学位,不影响教技术训练课,也不影响评职称;要走纯学术研究的道路就必须读博士,而我国舞蹈学的研究方向就不够明确。
梦展未来:完善语言 拓宽视野 财富共享
中国舞蹈学要想在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位置,是需要不断努力的。欧建平说:“首先,所欠缺的是语言。语言不通无法了解世界,无法给自己定位,更无法走出国门。不可过分重视技术、实践,轻视理论、史论。其次,我们现在还在传统学科里徘徊,只重视基础学科建设,没有过多涉及新学科,如新媒体舞蹈。有的学校开设了新媒体舞蹈专业,但教学设备跟不上,师资也不到位。因此,我们必须要站在世界舞蹈教育的至高点上,不能只做传统学科,要培养舞蹈和高科技相结合的人才。”
欧建平说:“我做过两届教育部出国留学基金的评审,国家开始慢慢意识到新媒体的重要性,资助力度也不断加大。对于传统学科,我们国家做得比较到位,共出了10卷《中国舞蹈通史》。30多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培养了全国性的艺术人才,尤其是开设了全国的艺术一级学科,这体现了国家对艺术的重视程度。”
而肖向荣认为,要用冷战思维思考中国舞蹈在世界上的位置:“首先,舞蹈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不分主次,应该共享,应该平等存在,没有前后、高低之分。其次,从技术上考虑,中国舞者的专业能力是受到国际认可的,然而要在世界中确立自己的特点,最重要的是中国舞蹈人一定要回归自己的身体文化,当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身体文化与世界对话。在舞台(或讲台)上时,只有大家辨识出并认同了你所属的文化后,你才有可能在世界中找到自己。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既要坚持独立美学,也要学会对话。既不夜郎自大,迷恋过去,也不妄自菲薄,迷失当下。用普世价值观来兼容并包,要站在世界的角度来审视自己。胸怀与视野可能是我们还欠缺的品质。”
舞蹈属于大文化概念中的艺术门类之一,其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但也有自身的特殊性。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舞蹈是用身体作为艺术工具演绎丰富多彩的生活。因此,舞蹈家常说“身体不会撒谎”,什么人跳什么舞。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舞蹈。肖向荣认为,舞蹈因其表现形式之特殊性,舞蹈人不但“用身体记录文化”,传承传统,而且舞蹈也为当代生活做了见证,是社会的缩影。因此他非常同意吴晓邦说的“踏着时代脉搏起舞”,认为这是我们在文化复兴中所承担的最重大的使命。
舞蹈有着文字语言和非文字语言的矛盾,因此,我国舞蹈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其他国家也仍然存在,对于中国舞蹈的未来,欧建平寄予希望:“希望年轻一代能更加努力,熟练掌握国际交流语言,培养良好的艺术修养,能够在传统学科扎实的基础上努力学习新型学科,让更多人才走出国门,去学习一些扎实的、前沿的学科,把学到的成果带回国内。”
近年来,舞蹈科系在全国的各个高校中纷纷建立,尽管学科建设与教育质量等很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舞蹈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受到社会重视,这是其日后发展的基础。建立综合性的舞蹈学科,可以开拓视野,提升教学质量,把舞蹈学从单一的专业领域带入与社会大文化氛围相适应的领域里,从而体现整个社会对舞蹈之美的渴望。让我们在共享舞蹈发展良机中造梦、追梦和圆梦,推动舞蹈事业蓬勃发展,赋予舞蹈学科新的内涵,使其更大限度地服务于提高中华民族审美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宏大目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