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育应重视回归童心
作者:戴悠悠来源:原创日期:2013-10-24人气:994
一、要鼓励孩子们表现童心,让童画充满童心
毕加索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家”。在没有经过大人的雕琢与修饰时,幼儿画笔下的童心才是他们童话世界最真实的反映,有很多教师包括家长在内,看到孩子杂乱无章的画面就想为其加工润色,结果经过修理后的画面确实整洁许多,但是已不再是孩子心里的画面,我们觉得他画得不好是因为没有读懂他的内心世界而已。
孩子们的画虽然无章法,却蕴含着鲜活的艺术生命,有不少西方美术大师如克利、米罗、毕加索等曾向儿童画学习,他们常常被儿童画的大胆创新所倾倒,他们常说:“要用儿童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世界上的真善美,留住童心就是保护了艺术的天赋。”日本著名画家和儿童美术教育家熊本高工曾经在威尼斯拍下了一幅他偶然看到的儿童涂鸦,回国后他将这幅涂鸦改成了一幅油画,结果这幅画在日本第十九届“二纪展”中展出,并获得一致好评。而画家则觉得十分惭愧,“再怎么说,还是真品的涂鸦比我的画更有真实感”。他用儿童一般的心灵去体验世界,也用儿童一般的语言去画画,正因这样他的画才能散发出一种孩童般的天真烂漫的气息。
让笔者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有一年岳阳市组织“祝福祖国”幼儿邮票设计大赛,笔者在自己所教的学前班中挑选了几个孩子参赛,准备让他们自己先画,画完后如果觉得不妥再修改。等他们画完以后,笔者首先看到了两幅中规中矩的画,中心紧扣主题,一幅画的是一个小女孩端着一个生日蛋糕,给祖国妈妈过生日。还有一幅画的也是以庆祝为出发点,画的是一个小女孩举着许多气球。这分别是两个女孩的作品,挑不出什么毛病。最后看到的是两幅男孩子的作品(图1),一幅画的是一个大房子(其实是城墙,只是一开始没看出来而已),房子上方挂了一张照片,笔者算是勉强明白他想表达的意思了,这个孩子是想画天安门,他告诉笔者哪里是楼梯,哪里是国旗,笔者也觉得想法与之前两幅相比较为独特,突然看见他画的天安门城楼上左右两边各一排影响效果的“栅栏”(实在是叫不出名字,因为当时还没有涂颜色),笔者拿橡皮准备帮他擦掉,想让他换成旗子,他说什么也不肯,然后把画抢过去又在每个“栏杆”上画了一个帽子,笔者才渐渐明白他画的是人,只是觉得画得不像而已。接着他说,他画的是士兵,他说天安门都有士兵的,笔者才恍然大悟,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想法。
还有一个获金奖的孩子,他的画里画了很多内容(图2),在笔者看来这幅画主题不明确,仅仅是画了一圈娃娃而已。这位小朋友告诉笔者,“老师:这个是贝贝,这个是欢欢,这个是……”他画的是奥运吉祥物“福娃”一起祝福祖国。整幅画手法稚嫩,特征不鲜明,没有考虑画面主次关系,甚至没有考虑构图,但这才是孩子们眼中的福娃。
作为老师其实不需要去教他们怎样画,而是要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少一些成人绘画的模式,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绘画,画出自己的个性和童真,挖掘出他们奇特而大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童心的纯真和美好让人感动,大家希望看到更多没有被雕琢过的童心,展现他们自己的世界——孩子气的世界。
二、要引导孩子们自由想象,让童画充满奇思妙想
如果留心观察,把一只普普通通的肥皂盒子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情况是大不一样的。一个一岁多的孩子会一边把这个肥皂盒向前推动,一边嘴里喊着“嘟嘟嘟”。实际上,此时这个孩子已经把肥皂盒想象成小汽车了。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引发孩子们无穷的遐想:天空中漂浮的朵朵白云就像羊群漫游天际;绿油油的草地就好似一张墨绿色的地毯……一个普通的玩偶在他们眼中也是有生命的,它们会哭会笑会说话。而作为幼儿美术教师,有义务引导孩子们去想象,去思考,这些事物就会在孩子们的脑中变成无数美好而绮丽的童话。
在我国的幼儿美术教育中,人们已经习惯用“像”或“不像”来评价美术作品的好坏。曾经一位学生的天空画得很漂亮,她用油画棒把天空画成了姹紫嫣红的颜色,云朵则画成黄色,过渡得也十分漂亮,这个孩子的色彩感觉是如此之好,黄色和紫色本是一组互补色,这两种颜色搭配起来显得格外醒目,这样大胆的用色是很值得鼓励的。可是笔者不免有些焦虑,如今很多教师在指导孩子绘画的时候却总在刻意强调:“天空是蓝色的,云朵要画成白色,花儿是红色的,小草是绿色的。”家长在审视自己孩子作品时会去表扬其他孩子画得比较像,并要自己孩子以此为榜样。孩子们会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到底怎样画才是正确的。
“像”与“不像”这一评价用语暗含的艺术评价观念是:艺术必须是对客观事物的模仿和再现,只有模仿和再现了客观事物的艺术作品才能成为好的艺术作品。这种依葫芦画瓢的教育方式势必会影响到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挥。幼儿美术受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是完全不同于成年人的,孩子们还做不到按眼睛看到物体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而是用心灵对知觉样式的把握和理解。幼儿美术涵盖的范围很广,既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又是自身本能的表现;既是智力发展的体现,又是情感态度的表达,有模仿也有创新。有的孩子甚至会说“老师,我不会,你来帮我画可以吗?”这个时候如果教师真的开始握起幼儿的笔“示范教学”,那么孩子从这一刻开始便养成了依赖的习惯,不仅不懂得独立思考,还将逐渐失去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孩子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天马行空的幻想,超越时空的想象,变幻无穷不受现实角色约束的游戏,而孩子则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他们在这儿自由自在地成长。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力,在学前儿童的美术作品中,成人有关美术创作的许多条条框框被打破,出现一些在成人看来既可笑又莫名其妙的图案,比如不合逻辑的构思(长着四条腿的大公鸡)、不合比例的造型(长着大身体、小脑袋的人)、主观想象的色彩(绿色的太阳)、随意安排的空间构图等。这种超常规的、独特的现象,体现出儿童大胆的想象和神奇的创造力。小孩子画画就是不同于大人,他们把画笔当成玩具,把画画当成游戏,所以更加要保护孩子的稚拙与夸张,这样才能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顺利打开智慧之门。
三、要带领孩子多做美术游戏,让童画在游戏中产生
幼儿美术活动也可以称作游戏活动,美术活动一般都在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的过程中进行。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画画”。
作为幼儿美术教师,应该在每一个教育活动中充分考虑游戏与教学能否达到有效的结合。与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相比,回归童心的美术教育是“有准备的美术”,而其准备的核心是体验。只要能给孩子创造环境,每位孩子都会拥有丰富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情感,要使幼儿和美术教育内容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联动关系(图3)。
幼儿园的一些孩子年龄较小,美术活动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但是如何才能让这些连笔都握不好的孩子对美术感兴趣呢?这些小朋友年龄太小,并且对一件事情的兴趣保持的时间很短,因此在绘画活动中,必须采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场景提示、指导和鼓励幼儿动手创作。
图4是笔者设计的课程内容——《葡萄妈妈和葡萄宝宝》,笔者先在黑板上展示已经画好的葡萄妈妈,先教幼儿了解葡萄的形状、颜色和结构,并注意指导语言的游戏性。另附一张没有上色的线描葡萄,“好啦,我们漂亮的葡萄妈妈是由许多许多可爱的葡萄宝宝组成的,现在就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把我们的葡萄宝宝送进葡萄妈妈的怀抱吧!”接着就拿出事先剪好并上色的葡萄宝宝一个一个贴在线描葡萄的空白处,引导孩子学会组合的同时也学会一一对应。“大家瞧瞧,当所有葡萄宝宝都进入妈妈的怀抱时,我们的葡萄是不是也已经画好了呢?”每个小朋友都会分到一张线描葡萄和已经上色和剪好的葡萄宝宝,剩下来的时间就是他们的游戏时间,幼儿美术班的孩子都是3岁以下的低龄幼儿,不要求他们能画出一个多么逼真的图形,但是要自己动手参与,又不能打击到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天真的童心。孩子都觉得这堂课非常有意思,每个孩子都自己动手参与,有的小朋友不一会儿就拿着画纸跑上来说:“老师,我的葡萄宝宝都回家了!”对此笔者会以葡萄妈妈的身份说:“是吗?那让我来看一看。”“咦?这里两个葡萄宝宝抢一个地方,妈妈都被挤疼了!”孩子马上明白他的葡萄宝宝贴在一起了,赶紧下去又认真地调整自己的画面。这时,幼儿感受到的是一种游戏的欢乐,丝毫没有感觉到枯燥和乏味(图5)。
用游戏的形式开展绘画活动,对幼儿来说绘画的本身就是游戏,他们在玩玩画画中表现自己的感受、心情,享受绘画游戏带来的欢乐。通过游戏化的课程设置、绘画活动环境、游戏化的语言引导,让美术真正成为孩子喜爱的游戏。将孩子变成第一人称,充分表达他们的童心世界,陪伴他们一起体验成功的快乐。
幼儿美术是从童心流出的一条潺潺小溪,神奇而美妙,溯溪而上,寻找童心的源头,才发现它来自于孩子心灵的歌声:“我把小树苗栽到春天的故事里;我把小蜻蜓送回夏天的目光里;我把小鸽子放飞在秋天的歌声里;我把小雪人堆在冬天的童话里;童心是小鸟,羽毛很美丽,飞来飞去在四季的怀抱里。”身为一名幼儿美术教师,笔者沉迷于孩子们单纯和美好的心灵;沉醉于孩子们明亮清澈、充满好奇的智慧的双眸;惊羡于孩子们天马行空、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思维……他们的世界是充满快乐和欢声笑语的世界,笔者愿和孩子们一起在回归童心的绘画之路上享受原本就属于孩子的那份最简单的快乐。
毕加索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家”。在没有经过大人的雕琢与修饰时,幼儿画笔下的童心才是他们童话世界最真实的反映,有很多教师包括家长在内,看到孩子杂乱无章的画面就想为其加工润色,结果经过修理后的画面确实整洁许多,但是已不再是孩子心里的画面,我们觉得他画得不好是因为没有读懂他的内心世界而已。
孩子们的画虽然无章法,却蕴含着鲜活的艺术生命,有不少西方美术大师如克利、米罗、毕加索等曾向儿童画学习,他们常常被儿童画的大胆创新所倾倒,他们常说:“要用儿童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世界上的真善美,留住童心就是保护了艺术的天赋。”日本著名画家和儿童美术教育家熊本高工曾经在威尼斯拍下了一幅他偶然看到的儿童涂鸦,回国后他将这幅涂鸦改成了一幅油画,结果这幅画在日本第十九届“二纪展”中展出,并获得一致好评。而画家则觉得十分惭愧,“再怎么说,还是真品的涂鸦比我的画更有真实感”。他用儿童一般的心灵去体验世界,也用儿童一般的语言去画画,正因这样他的画才能散发出一种孩童般的天真烂漫的气息。
让笔者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有一年岳阳市组织“祝福祖国”幼儿邮票设计大赛,笔者在自己所教的学前班中挑选了几个孩子参赛,准备让他们自己先画,画完后如果觉得不妥再修改。等他们画完以后,笔者首先看到了两幅中规中矩的画,中心紧扣主题,一幅画的是一个小女孩端着一个生日蛋糕,给祖国妈妈过生日。还有一幅画的也是以庆祝为出发点,画的是一个小女孩举着许多气球。这分别是两个女孩的作品,挑不出什么毛病。最后看到的是两幅男孩子的作品(图1),一幅画的是一个大房子(其实是城墙,只是一开始没看出来而已),房子上方挂了一张照片,笔者算是勉强明白他想表达的意思了,这个孩子是想画天安门,他告诉笔者哪里是楼梯,哪里是国旗,笔者也觉得想法与之前两幅相比较为独特,突然看见他画的天安门城楼上左右两边各一排影响效果的“栅栏”(实在是叫不出名字,因为当时还没有涂颜色),笔者拿橡皮准备帮他擦掉,想让他换成旗子,他说什么也不肯,然后把画抢过去又在每个“栏杆”上画了一个帽子,笔者才渐渐明白他画的是人,只是觉得画得不像而已。接着他说,他画的是士兵,他说天安门都有士兵的,笔者才恍然大悟,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想法。
还有一个获金奖的孩子,他的画里画了很多内容(图2),在笔者看来这幅画主题不明确,仅仅是画了一圈娃娃而已。这位小朋友告诉笔者,“老师:这个是贝贝,这个是欢欢,这个是……”他画的是奥运吉祥物“福娃”一起祝福祖国。整幅画手法稚嫩,特征不鲜明,没有考虑画面主次关系,甚至没有考虑构图,但这才是孩子们眼中的福娃。
作为老师其实不需要去教他们怎样画,而是要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少一些成人绘画的模式,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绘画,画出自己的个性和童真,挖掘出他们奇特而大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童心的纯真和美好让人感动,大家希望看到更多没有被雕琢过的童心,展现他们自己的世界——孩子气的世界。
二、要引导孩子们自由想象,让童画充满奇思妙想
如果留心观察,把一只普普通通的肥皂盒子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情况是大不一样的。一个一岁多的孩子会一边把这个肥皂盒向前推动,一边嘴里喊着“嘟嘟嘟”。实际上,此时这个孩子已经把肥皂盒想象成小汽车了。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引发孩子们无穷的遐想:天空中漂浮的朵朵白云就像羊群漫游天际;绿油油的草地就好似一张墨绿色的地毯……一个普通的玩偶在他们眼中也是有生命的,它们会哭会笑会说话。而作为幼儿美术教师,有义务引导孩子们去想象,去思考,这些事物就会在孩子们的脑中变成无数美好而绮丽的童话。
在我国的幼儿美术教育中,人们已经习惯用“像”或“不像”来评价美术作品的好坏。曾经一位学生的天空画得很漂亮,她用油画棒把天空画成了姹紫嫣红的颜色,云朵则画成黄色,过渡得也十分漂亮,这个孩子的色彩感觉是如此之好,黄色和紫色本是一组互补色,这两种颜色搭配起来显得格外醒目,这样大胆的用色是很值得鼓励的。可是笔者不免有些焦虑,如今很多教师在指导孩子绘画的时候却总在刻意强调:“天空是蓝色的,云朵要画成白色,花儿是红色的,小草是绿色的。”家长在审视自己孩子作品时会去表扬其他孩子画得比较像,并要自己孩子以此为榜样。孩子们会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到底怎样画才是正确的。
“像”与“不像”这一评价用语暗含的艺术评价观念是:艺术必须是对客观事物的模仿和再现,只有模仿和再现了客观事物的艺术作品才能成为好的艺术作品。这种依葫芦画瓢的教育方式势必会影响到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挥。幼儿美术受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是完全不同于成年人的,孩子们还做不到按眼睛看到物体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而是用心灵对知觉样式的把握和理解。幼儿美术涵盖的范围很广,既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又是自身本能的表现;既是智力发展的体现,又是情感态度的表达,有模仿也有创新。有的孩子甚至会说“老师,我不会,你来帮我画可以吗?”这个时候如果教师真的开始握起幼儿的笔“示范教学”,那么孩子从这一刻开始便养成了依赖的习惯,不仅不懂得独立思考,还将逐渐失去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孩子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天马行空的幻想,超越时空的想象,变幻无穷不受现实角色约束的游戏,而孩子则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他们在这儿自由自在地成长。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力,在学前儿童的美术作品中,成人有关美术创作的许多条条框框被打破,出现一些在成人看来既可笑又莫名其妙的图案,比如不合逻辑的构思(长着四条腿的大公鸡)、不合比例的造型(长着大身体、小脑袋的人)、主观想象的色彩(绿色的太阳)、随意安排的空间构图等。这种超常规的、独特的现象,体现出儿童大胆的想象和神奇的创造力。小孩子画画就是不同于大人,他们把画笔当成玩具,把画画当成游戏,所以更加要保护孩子的稚拙与夸张,这样才能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顺利打开智慧之门。
三、要带领孩子多做美术游戏,让童画在游戏中产生
幼儿美术活动也可以称作游戏活动,美术活动一般都在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的过程中进行。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画画”。
作为幼儿美术教师,应该在每一个教育活动中充分考虑游戏与教学能否达到有效的结合。与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相比,回归童心的美术教育是“有准备的美术”,而其准备的核心是体验。只要能给孩子创造环境,每位孩子都会拥有丰富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情感,要使幼儿和美术教育内容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联动关系(图3)。
幼儿园的一些孩子年龄较小,美术活动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但是如何才能让这些连笔都握不好的孩子对美术感兴趣呢?这些小朋友年龄太小,并且对一件事情的兴趣保持的时间很短,因此在绘画活动中,必须采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场景提示、指导和鼓励幼儿动手创作。
图4是笔者设计的课程内容——《葡萄妈妈和葡萄宝宝》,笔者先在黑板上展示已经画好的葡萄妈妈,先教幼儿了解葡萄的形状、颜色和结构,并注意指导语言的游戏性。另附一张没有上色的线描葡萄,“好啦,我们漂亮的葡萄妈妈是由许多许多可爱的葡萄宝宝组成的,现在就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把我们的葡萄宝宝送进葡萄妈妈的怀抱吧!”接着就拿出事先剪好并上色的葡萄宝宝一个一个贴在线描葡萄的空白处,引导孩子学会组合的同时也学会一一对应。“大家瞧瞧,当所有葡萄宝宝都进入妈妈的怀抱时,我们的葡萄是不是也已经画好了呢?”每个小朋友都会分到一张线描葡萄和已经上色和剪好的葡萄宝宝,剩下来的时间就是他们的游戏时间,幼儿美术班的孩子都是3岁以下的低龄幼儿,不要求他们能画出一个多么逼真的图形,但是要自己动手参与,又不能打击到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天真的童心。孩子都觉得这堂课非常有意思,每个孩子都自己动手参与,有的小朋友不一会儿就拿着画纸跑上来说:“老师,我的葡萄宝宝都回家了!”对此笔者会以葡萄妈妈的身份说:“是吗?那让我来看一看。”“咦?这里两个葡萄宝宝抢一个地方,妈妈都被挤疼了!”孩子马上明白他的葡萄宝宝贴在一起了,赶紧下去又认真地调整自己的画面。这时,幼儿感受到的是一种游戏的欢乐,丝毫没有感觉到枯燥和乏味(图5)。
用游戏的形式开展绘画活动,对幼儿来说绘画的本身就是游戏,他们在玩玩画画中表现自己的感受、心情,享受绘画游戏带来的欢乐。通过游戏化的课程设置、绘画活动环境、游戏化的语言引导,让美术真正成为孩子喜爱的游戏。将孩子变成第一人称,充分表达他们的童心世界,陪伴他们一起体验成功的快乐。
幼儿美术是从童心流出的一条潺潺小溪,神奇而美妙,溯溪而上,寻找童心的源头,才发现它来自于孩子心灵的歌声:“我把小树苗栽到春天的故事里;我把小蜻蜓送回夏天的目光里;我把小鸽子放飞在秋天的歌声里;我把小雪人堆在冬天的童话里;童心是小鸟,羽毛很美丽,飞来飞去在四季的怀抱里。”身为一名幼儿美术教师,笔者沉迷于孩子们单纯和美好的心灵;沉醉于孩子们明亮清澈、充满好奇的智慧的双眸;惊羡于孩子们天马行空、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思维……他们的世界是充满快乐和欢声笑语的世界,笔者愿和孩子们一起在回归童心的绘画之路上享受原本就属于孩子的那份最简单的快乐。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