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技术经济教学中知识溢出问题分析

作者:王子龙、杨宇来源:原创日期:2013-12-03人气:1128
 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将技术要素作为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中把技术进步因素视为除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以外的剩余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通过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对当代经济增长越来越缺乏解释力。技术经济学科体系的建立验证了当代经济学研究中重新关注技术要素的重要性。目前技术经济学界对其理论构架、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存在较多争论,开创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例如技术创新、资源经济、环境经济、知识经济等,其中知识溢出效应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知识溢出的多空间尺度耦合、空间知识溢出测度以及知识溢出机制是近期国内外有关知识溢出效应研究的主要动向。关于知识溢出效应的研究,一是从宏观探讨知识溢出对区域生产力的影响;二是从微观讨论知识溢出与网络、空间距离及R&D之间的关系等。知识溢出分为通过学术出版物等非嵌入性知识载体实现的知识溢出和通过知识主体间面对面交流的知识溢出[1]。地理邻近性在区域知识溢出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众多研究中已经得到了证明。知识溢出受到地域范围的影响和制约,通常情况下,地理距离越近的主体,发生知识溢出的几率就越大[2]。知识溢出广泛存在于地理邻近和技术结构相似的区域间,地理和技术比较邻近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知识溢出主要通过人力资本流动发生。
1 知识溢出效应分析
所谓知识溢出效应是指知识溢出接受者通过加工整合获得的溢出知识,并对其进行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转化为社会经济价值或其他价值。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任何新知识、新技术都会不断传播,最终为全球所共享,有时候这个传播的过程可能会非常曲折,并且传播时间也较长。永远独占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早已不存在,相反在历史长河中任何新知识、新技术都非常短暂。科学技术本身演化轨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知识和技术流动的低成本。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彼此之间的依赖度逐渐增大,在知识技术网络中,融合了几乎所有国家的企业。通常情况下,商品的传送量与运输成本随着商品知识密集度的增高其相关性变小。知识溢出可以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知识溢出正效应即知识生产的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知识溢出能够加快人力资本要素在区域间的相互流动,区域知识创新系统的构筑,有利于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知识溢出的负效应即知识生产的私人边际收益大于社会边际收益。随着知识的交流、网络媒体的传播、人力资本的流动等都会引发溢出效应,利用相关知识接受者进行生产或创新,导致其成本低于知识溢出方产生的成本,“搭便车”企业以低于平均生产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使知识溢出方得不到相应的价值回报,降低了创新的积极性。知识溢出效应主要取决于溢出接受企业的吸收消化能力和模仿创新的投入水平。知识溢出的前提条件是存在知识势差,知识溢出实现的必要条件是知识接受企业的模仿和创新。当知识领先者的优势超过知识接受者的优势时,知识接受者通过对领先知识进行模仿和学习,不断改进生产方法,获得知识溢出收益。
知识溢出效应存在规模经济,在规模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出现相关企业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的集群。知识溢出是企业间空间距离的函数,随着距离的增加知识溢出效应会降低,进而决定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地区化或区域化[3]。多种知识之间的联合生产不会因知识种类的增加而出现设备的大幅度更改,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逐步的完善,在节约原材料的同时大幅度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产生范围经济。当只考虑两种产品的生产时,其成本函数为:SC=■式中SC表示范围经济程度,Q1,Q2分别表示两种知识产出数量,C(Q1),C(Q2)为相应的成本,C(Q1,Q2)为联合生产两种知识的平均成本。SC>0表示联合生产成本小于独立生产成本之和,即联合产生范围经济,SC越大表示范围经济程度越高。SC<0表示联合没有产生范围经济。知识溢出能够有效协调不同活动中的共有知识,使其得到充分利用,在节省经济主体获得资源时间的同时,减少开发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风险。
2 知识溢出的实证分析
知识溢出的大小与知识接受企业同知识领先者空间位置上的邻近程度密切相关;知识溢出空间范围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技术知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如果一个国家技术水平仅依赖于特殊的非空间因素,空间距离对于知识传播没有影响。否则,技术扩散与知识溢出就存在空间局限性[4]。这里实证研究对象为14个OECD国家,即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芬兰、挪威、西班牙、瑞典、英国与美国;研究产业为传统制造业。由于法国、德国、日本、英国与美国的R&D支出占据了研究对象的93%,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这里视这五个国家(G5)为其他九个国家的知识溢出来源。G5与相关国家的空间距离如表1所示。
利用技术调整后的传统制造业统计数据,根据以下公式来计算知识溢出的空间地域性:
lnFcit=?琢ci+?琢t+?茁ln[scit+?酌(■sgite■)+?着cit,?坌c,i,t
这里,c表示国家,i表示产业,t表示时间,s表示累积R&D支出,g表示G5中的一国,Dcg表示c与G5中的某一国家g的空间距离,?琢ci、?琢t,?茁、?酌与?啄为相关估计参数,?着cit表示误差项。参数?茁反映了与本国R&D密切相关的生产率弹性,?酌则表明从外国R&D中获取利益后的生产率大小。?啄表示距离参数,即R&D的地方化程度,通常由在空间距离不等条件下外国R&D对本国生产率影响效果的变化度来确定[5]。根据G5与相关国家空间距离及产业数据可以得出实证研究结果为:国内R&D效果?啄=0.054,来自G5国R&D相对效果?酌=1.129,距离参数?啄=0.495。由于?酌为正且?啄为正,这表明来自G5国R&D的有效性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弱,国与国之间的知识溢出已经超越区域地理边界,知识正负向溢出的空间距离变动情况相对比较复杂;邻近区域对本区域存在非常明显的正向知识溢出效应,知识空间溢出的作用强度呈现随着空间距离增大而逐渐衰减的特征。
3 研究结论
知识溢出效应主要取决于溢出接受企业的吸收消化能力和模仿创新的投入水平。知识势差的存在是溢出的前提条件,接受企业的模仿创新是溢出实现的必要条件。知识溢出正效应表现为知识生产的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负效应即知识生产的私人边际收益大于社会边际收益。空间距离越近知识溢出流越大,远离溢出源的地区受到时间、经费等因素制约,进行直接学习交流的机会较小,其突出表现是溢出中间阻力增大,溢出速度相对较慢。由于新技术被同行业模仿随空间距离的增加存在时滞,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知识溢出时滞及知识退化率与知识溢出效应成反比例变化。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