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研室发展前景探索
一、教研室与教学团队
教育部2007年《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要求高校“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设高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及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近年来,作为国家教学质量工程之一,教学团队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尽管对教学团队定义众说纷纭,但大都认同,高校教学团队是指以课程建设为任务,以教学名师为带头人,以骨干教师为主体,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个进行教学实施、研究与改革的教学业务组合共同体。教学团队大多以教研室、实验室等为单位,以课程改革或专业建设为平台,也有实行跨单位组合的。
教研室与教学团队建设有区别。首先,构建特点不同:教研室多是按照学科、专业或者课程设置的教研组织,局限于高校系部内部,具有封闭性的特点;而教学团队往往跨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等)、跨专业、跨院系、甚至跨地域构建,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其次,观念和机制不同:教研室作为高校最基层的以及行政组织,主要依据领导安排行事,注重个体价值,忽视团队之间的合作,缺乏工作的积极主动性;而教学团队作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强调团队意识,倡导团队协作,有助于取长补短,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主动性。
教研室与教学团队建设又有一定的联系。无论是教研室还是教学团队都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二者建设内容都包括: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大纲、考试大纲等;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建设;致力于教学研究与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展科学研究,促进知识更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以科研促教学。二者都注重教师个体潜力的最大发挥,旨在建设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学缘、只是机构合理的教师队伍,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注重对教学名师、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无论是教研室主任还是教学团队负责人都是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较高的科研能力,乐于奉献,勇于进取,能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依然保留着教研室这个最基层教学组织机构,尽管针对其弊病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但真正撤销的并不多;同时,随着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认为,教研室与教学团队有大同而无大异,高校没有必要将教研室改为教学团队,用教学团队简单地取代教研室,而应该以教研室为基础,汲取团队建设理念与精髓,克服教研室创建、运行、管理诸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强化教研室建设,更好地发挥教研室在教学、科研、师资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教研室管理工作的对策
首先,重视教研室主任的选拔和培养。教研室主任要成为教研室成员的精神领袖。不仅要学术渊博、科研能力突出、擅长团队管理,而且要得到教研室老师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具有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切实带领教研室成员完成教学、科研任务,不断推进本学科、专业或课程的改革创新。此外,还要引入竞争机制,确保教研室主任一职名副其实。
其次,树立团队意识,更新观念,加强教研室建设与管理。1994年斯蒂芬?罗宾斯率先提出了“团队”的概念,之后的10年间“团队合作”的理念逐步流行开来,2007年“教学团队”的提出,更加强调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加强教研室建设,必须改变目前一盘散沙的局面,教研室主任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教研室成员要树立团队意识,多方协作,务实求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最后,制定教研室各项规章制度。作为最基层的教学组织,教研室要认真执行各项相关教学、科研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教研室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加大团结协作力度,进行科学管理,切实发挥其职责。
1.责任落实制度。教研室应根据工作岗位对全体人员提出相应的职责要求,其中包括:教研室主任职责、主讲教师职责及各工作环节的责任和要求等。
2.教研活动制度。一般情况下,教研室应两周召开一次教研室会议或教研活动。针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集思广益,提出解决意见;整合资源,确定相对统一的科研方向,撰写教学或学术论文,积极申报各种层次的科研课题及项目。每学期初,要集体研究制定教研室工作计划;每学期末,要进行教研室工作总结。教研室召开的会议和举办的各项活动应做好记录。
3.集体备课制度。备好课、上好课既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更是教研室工作的核心。思想政治、大学英语等职业基础课,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教育方向课,大学语文等公共选修课,应该集中备课,撰写教案,以确保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的相对统一。专业课也应适当集中备课,相互切磋,开拓新思路,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4.听、评课制度。每学期教研室主任要听取教研室成员的课,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同时,组织教师集体听课和相互听课,开展观摩教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5.检查、考核制度。教研室应根据岗位职责的要求,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加强对教研室人员工作和学习情况的检查、考核。教研室每学期要集中组织进行开学初的教学准备工作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和学期末的教学质量检查,对教研室人员检查、考核的情况,应作为评优、晋职的依据。
6.资料归档制度。教研室应注重收集、积累、整理相应的教学研究资料,做好整理和保存工作。
近60年来教研室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形势下,尽管存在一定的弊病,但不足以撤销重建,而应该借鉴教学团队建设的经验,改革完善教研室建设,加强教研室诸方面的管理,切实发挥教研室应有的作用,全方位推进高等院校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