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区中小学学生辍学和流失问题的成因与对策-教育论文
造成学生辍学和流失的成因
学校方面:办学思想不明确,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教学行为违反教育法规和政策,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1、教育学生方法不当,职业道德缺失。
某些教师对后进生缺乏正确的引导与教育,使学生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有的教师偏爱优秀的学生而嫌弃差生,对待后进生要么放任自流,要么方法粗暴简单。有些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给学生排名次,排座位,歧视学生,对差生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加上有个别老师道德修养不好,侮辱学生人格,体罚、变相体罚现象时有发生,大大挫伤了后进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最终离开学校,这些都加剧了学生的辍学。
2、一些教师业务水平不高。部分学校目前师资普遍短缺,相当多的初中是从小学借调教师拔高使用,加之近几年毕业的教师专业不对口,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重任,致使农牧区教师业务水平整体不高,再加上平时不注重钻研业务,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一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仍采用“满堂灌”的落后教学模式,讲课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教学手段简单生硬,使部分基础差的学生上课听不懂,学习难以适应,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加上个别教师缺乏耐心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后进生越来越赶不上优等生,产生厌学情绪。
3、目前农牧区学校基本上还是采用应试教育的模式,特别是以升入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多少为目标,办学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推行素质教育多是流于形式,在全面追求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各科老师为了高分数轮番上阵,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给学生不断布置各类练习、补充题、测验题。一些学校干脆把其它的“副科”和课外活动时间全部用在“主科”上,有的学校甚至连节假日都不让学生休息,继续给学生补课,部分学生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单一枯燥的学习生活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许多学生的个性特长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价值难以实现,哪有什么兴趣可言?必然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辍学。
4、教学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合理。奖惩指标以人均、及格率、优生率的高低为标准。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违背教学规律,急于求成,使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遭受批评、承受压力。
家庭方面:
1、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读书不如挣钱”的说法又有新的抬头,这种错误的观点很容易动摇学生原本摇摆不定的学习信心。现在好多学生认为读书纯属浪费青春,社会上只有钱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就是这种心理作用促使学生的注意力从学习转向外出打工挣钱,挖虫草就是最好的例证。
2、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对子女辍学的影响相当大。在农牧区,家长受教育程度往往较低,甚至从未受过教育,他们由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状况,认识不到教育对生产、生活及经济的重要意义,盲目地认为“读书无用”。看待问题不全面,没有长远的打算,学生的这种行为反倒迎合了他们的心理。在子女尚不能自立的情况下,父母的这种陈旧观念无疑成为农牧区学生辍学率高的催化剂。
3、家庭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学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家庭结构原因,或者家庭缺乏劳动力,或者家中有需要照顾的老人、病人和幼儿,或者家庭中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或者学生自身残疾,等等,从而造成部分学生辍学。农牧区“重男轻女”封建意识仍根深蒂固。在流生中,女生比例高这充分说明了女孩受教育的权利被落后的封建残余思想所剥夺。
4、家长缺少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不履行送子女或被监护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定义务是导致学生辍学的又一原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了近二十多年的今天,绝大部分家长认为小孩是自己的,送不送他读书是自己的事,不关别人的事,几乎没有几个家长认为不送子女(或被监护人)接受义务教育是违法行为。
社会方面: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期,心理和生理上都很不成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易受到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而目前农牧区学校周边的环境令人担忧。
1、学校周边的治安状况欠佳,学生被打或抢、被勒索财物、被盗等屡屡发生,学生缺乏安全感。
2、一些个体业主利欲熏心,不顾有关的法令或向学生出租不健康的书刊,或向学生售烟酒,或打着“学生优惠”的招牌引诱学生入录像室、电子游戏室、网吧、桌球室等场所,以达非法牟取暴利的目的,学生一旦痴迷上这些以后,就会无心学习,经常逃学、旷课,最后导致辍学。
3、一些社会腐败现象也对部分家长和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不论是大、中专生毕业分配,还是招工、招干,部分单位不是量才用人,而是搞拉关系、走后门、行贿受贿、以权谋利等不正之风,出现了没才能也能找上好工作、好单位,而把有真才实学的人拒之门外的现象,使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事业与前途失去信心,逐渐产生弃学心理。
政府部门:
1、执行法律的力度不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不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子女或被监护人入学。”对不接受义务教育这一违法行为的执法主体应该是当地人民政府,而有的政府官员却认为学生辍学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与政府没有多大关系,不愿管这些事。有的想管,但不知道如何执法,不知道应该采取什么有效措施才能督促家长依法送子女或被监护人入学。另外,辍学的初中学生大部份都打工去了,劳动部门对违法招收童工的治理也缺乏力度,这从另一方面促长了学生的辍学。
2、“一阵风”式的政策执行方式,导致农牧区学生辍学现象“治标不治本”怪圈的形成。控制辍学政策的执行活动涉及面广,涉及的政策对象多,是一项复杂的政策过程。希望通过“一阵风”式的政策过程执行问题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符合政策科学规律的。地方政府之所以在一定时期愿意“大手笔”集中解决普遍存在的辍学问题,基本出发点在于“辍学率不能超过3%”,这是一个“两基”验收中一票否决的指标。为了使本区域农牧区学生辍学率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有的地方给初中教师分任务,“要赶在验收前动员辍学生回学校”;有的甚至弄虚作假,用小学高年级学生或其他学校学生到被查学校充数;有的地方甚至“修正”原始数字,对辍学率作技术处理。实践表明,地方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信奉的“强制执行”并不能完全彻底消除农牧区学生的辍学现象;弄虚作假更使得政策执行过程趋于复杂化,掩盖了辍学的真实情况,干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决策。辍学政策的执行效果也由此陷入了“治标不治本”的怪圈。这才有了农牧区学生辍学现象“屡有反弹”的问题出现。
教育主管部门:
1、课程设置不科学。当前课程内容显得难而无用,严重脱离农牧区学生实际,也是造成农牧区学生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有不少学科知识其实都是为学生读高中读大学准备的,对于考不上大学的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既难学且枯燥。要他们每天面对这些并无多大实际意义的知识,怎能不令他们生厌?
2、资源配置不合理。从教育资源来看,农牧区学校无论硬软件都远远落后于城市,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牧区教育的投入力度,实施了许多“惠民工程”,但师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许多地方师资依然短缺,汉族教师在农牧区实施“双语”教学困难重重。
3、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仍然是以升学率为主要甚至是惟一的标准,这就导致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教育教学方法,其结果必然会加剧学生的流失。
学生方面:
1、升学无望。就目前情况来讲,升入大学虽不是读书的惟一目标,却是读书的第一目标。如果学生确信自己升学无望,那么,他读书也就失去了动力。
2、读书无趣。在不少学生看来,读书如同嚼蜡,毫无乐趣;读书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是一件异常辛苦、枯燥和乏味的事情。他们视教室为监狱。他们盼望早日长大,早日结束学习生涯,以脱离“苦海”。
3、学习困难。有些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同时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很难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他们听不懂课,作业不会做,成绩不好,学习倍感吃力,有度日如年之感。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