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禅宗精神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社科论文

作者:涂宇明来源:《现代企业教育》日期:2014-12-17人气:1859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一方面体现为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即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体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即判断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形成轻重、主次的排列次序,即价值观体系,这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历史性与选择性,人们的价值观受时代发展、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生产方式、社会交往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但同时又不断面临新价值观的挑战和影响,是会不断变化发展的。

    社会工作价值观作为一种专业价值观,指的是一整套支持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思想信念。它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为基础,同时又体现着社会工作专业的独特追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其思想基础主要源于基督教新教伦理、人道主义思想以及社会福利观念。经百余年的探索研究和实践,已建立了一些广受认可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体系,戈登、比斯台克、泰彻、列维等人的观点都有广泛影响。如戈登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主要包括六个基本观点:①个人应当受到社会的关怀;②个人是与社会相互依存的;③个人对他人负有社会责任;④个人具有人类共同需要(共性),又在本质上与众不同(个性);⑤个人应积极参与社会,实现自身潜能和社会责任;⑥社会有责任提供各种方式,消除障碍,保障个人自我实现。比斯台克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涵盖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①个人的潜能,责任,权利,基本需要,对社会的责任等;②社会的功能,责任,权利等。

    对于社会工作价值观,各派学者在表述上各有不同,基本内涵可归纳为:个人价值和尊严、服务、社会公正、人类关系的重要性、诚信和能力等方面。在实践操作层面,社会工作价值观又可概括为:接纳、尊重、个别化、不批判、自决权和知情同意、保密等。总之,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础,体现了热爱人类、服务人类、改善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维护正义、促进和平的理想追求,引导和激励着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实践。

    在中国,专业社会工作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引入大陆地区,起步较晚,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构建也主要借鉴西方成果。但若完全照搬西方思想观念食洋不化,必定水土不服,不利于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和推进。所以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构建任重道远,这其中就包括了社会工作价值观这个灵魂和关键。我国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构建,须依据中国现实国情,吸收国际社会工作发展的成果和经验,立足于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强调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佛、道、儒三教合流,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价值观的主要源泉,影响深远。其中儒学、道家源于本土,而佛教来自域外。自汉代流入中国,佛教的传播历经波折,曾在唐代盛极一时,发展出八大宗派,又几经法难,之后唯有禅宗经久不衰。禅宗是中国禅师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依据传统思想文化,吸收并改造古印度佛教思想,形成的颇具创造性的思想成果,为解救人生苦难而产生,也在解救人生苦难中发展。禅宗思想体系包括本体论、心性论、道德论、体悟论、境界论等思想要素,形成一整套人生价值哲学观,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并普遍流传。发掘禅宗思想精华,探究其对国人思想观念的影响,对推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应有裨益。

    禅宗思想的核心是一种超越精神,即超越现实的矛盾和生命的痛苦,获得精神的超脱、心灵的自由。这种超越,源于“自心”,这是禅宗的理论基石,也即禅宗所谓众生得以禅修成佛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

一、自然和谐

    自心,即本真之心,也称本心、真心,即所谓佛性、真性。道家把自然规定为万物的本性和本质,不假人为,本来如此。禅宗汲取了道家的自然观念,用以诠释人的生命状态,“僧家自然者,众生本性也”(《菏泽神会禅师语录》),自然是众生本性,也即佛性。

    禅宗认为,人人平等具有佛性,提倡直指本心,强调日常生活表现、平时言语举动,都是本心的自然流露。因而吃饭穿衣、行路睡眠、搬柴运水等俱是佛事,都可从中体悟真理。人的心灵是圆满完美的,只要心地自然,则佛法遍在,一切现成。禅宗是把彼岸世界与现实世界合而为一,反对舍弃现实感性生活,反对扭曲自然人性去寻求超验。“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坛经》),是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体悟超越意义;“饥则吃饭,困则打眠,寒则向火,热则乘凉”(《密庵语录》),在坐卧行住的日常生活中体味禅悦;“青青翠竹,郁郁黄花”(《祖堂集》卷三),在自然天地的青山绿水中体察禅境,在大化运转流动无常的生活中体验禅道,从人生现实体验精神的自由、生命的超越。

    禅宗融于现实自然、体悟自由超越的思想,与社会工作致力于改善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一理想价值追求是比较契合的。

二、内在尊严

    禅宗强调佛从心生,自心就是佛,自心成就佛。禅修的目的、追求的境界都落实在自心上。“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成佛并非另有佛身,众生的自心、自性就是佛。众生只要回归本性、认识自我,当即成佛。佛并不是外在于众生的具有无边法力的神,佛就是本心、本性的觉悟者,是众生内在本性、原始心灵的体现。

    禅宗认为,佛性即为众生本性,这是纯朴、清净、圆满的内在本性,既非通过违背人性的超验行为所获取,也非经由外在神灵所赋予,它是内涵于人身的本质性存在。所以,涅槃就在生命过程之中,超越就在现实生活之中,佛性就在心中,识得自我心性便成佛道,“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是会心的体悟。

    我与宇宙同在,和谐共存,我心即为佛性,禅宗的这种精神,实际上超越了其他宗教中比较普遍的神灵崇拜,是对人的主体地位、人格尊严的肯定,这与社会工作价值观中热爱人类,服务人类,重视个人尊严和价值,接纳、理解、包容等思想也有较多共通之处。

三、自由超越

    社会工作旨在助人,帮助困境中的人们获取社会福利,并助人自助,助其增强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走向自我实现是理想目标。

    禅宗的基本目的也为了解救人生苦难,使人寂静超脱,从而获得自由、解脱和超越。禅宗思想中,蕴含了一整套消除人们心灵深处的矛盾、紧张、不安、焦虑的方法。

    人生的痛苦,其一源于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对此,禅宗是以“无生”的思想来泯灭生死界定,了脱生死大事,从而超越生死界限。“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永嘉证道歌》)

    使人长久困惑不安的,还有个体认识实践的有限性与宇宙空间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对此,禅宗是通过无限扩张个体心灵,来突破个体生命的局限性,从而消除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矛盾。“心境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永嘉证道歌》)。苏轼亦云“静能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心境透彻明净,即能洞悉宇宙万物,有限与无限,在个体心灵中圆融无碍。

    人们烦恼痛苦的根源,更常见于差别对立,如物我、有无、多寡、是非、善恶、苦乐、真妄等。对此,禅宗强调“本来无一物”(《坛经》),本来无事,心境本寂,是为“无念”,意指不要迷惑于执着种种差别的妄念,了悟一切皆空,万物如梦幻,就能超越这些差别对立了。

可见,禅宗的超越精神可达几个层次:

1.泯灭矛盾,使人排除烦恼,缓解痛苦;

2.扩张心灵,明彻心境,使人心平气和,心态平衡,心绪稳定;

3.不疏离现实,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实现涅槃理想,使人居安乐道,平淡知足;

4.对宇宙万物感性直观的体悟,使人自然愉悦,获得审美体验,提升生活意境;

5.超越主客、有限与无限、短暂与永恒的对立,使人生孤独、短暂的痛苦悲叹,转而化为和谐、伟大、永恒的平静,人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得到高度肯定;

6.强调人的内在本性与佛性的终极合一,只要体悟自然本性,我心即为佛性。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来,几大门派盛极一时,却先后陨落,而禅宗历久不衰,这是有其深刻原因的。禅宗倡导的生活态度、修持方法,以及终极关怀和超越精神,对解脱人生痛苦、获得心灵平静具有不可否认的正面意义,因而在历史上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失意士绅以及普通百姓,尤其受到一些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的推崇,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的重要元素。

    当今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客观上无法迅速消弭,不少人心态失衡,内心痛苦焦虑不安,因此助人发现自我、走出困境、适应环境的社会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如能汲取禅宗精神的合理内核,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应有裨益。然而也应注意到,禅宗的精神超越,也包含了对现实物欲与生产的淡漠,这与社会工作的注重社会福利也有相悖之处。如果一味强调简单满足,停滞不前,亦不可取。社会工作价值观中的自由超越,应更多体现为开拓进取、不懈探索,实现人生价值,推动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 方立天.禅宗精神——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质及特点.http://www.shaolin.org.cn/templates/T_newS_list/index.aspx?nodeid=149&page=ContentPage&contentid=8921&contentpagenum=1

[2]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王斌.个案工作[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